分享

应绿霞讲楹联之第六课(对联和律诗中二联的结构对仗)

 WENxinHANmo 2018-11-18

  我们上一课讲了对仗中的词性对仗,这堂课就讲讲结构对仗。

  结构对仗可以分为词语结构和句子结构两种类型,我们先从最重要的句子结构来说


一、句子结构

  在现代汉语里句子的成分主要被分为六种,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从单句句型结构对仗来说,主要是主谓句式对主谓句式,主谓宾句式对主谓宾句式,无主句式对无主句式。

   但是这样对于大部分有一定年龄,读书时代并没有系统学过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划分的楹联爱好者 ,或者是当年学的已经还给老师的朋友来说,很容易犯晕,其实我们古代虽然实际上写联也是在这么做的,但古代并没有这样的语法分法,依靠的只是上下联词语在句子中充当的角色的感觉,是否一致。譬如:


王铎题扬州瘦西湖贺园芙蓉沜[pàn]的联:

花间渔艇近;
水外寺钟微。


只要确认 上联里“花间”是地点,“渔艇”是主体,渔艇怎么样,慢慢的近了,“近”是形容渔艇的状态,那么下联同样的位置,“水外”也是地点,“寺钟”是主体,寺钟怎样?声音慢慢轻了,微在这里是轻的意思, “微”是形容渔艇的状态,那么这个联上下的句子结构,便是一致的。 


又如阮元题浙江杭州葛岭:

月似丹光出高岭;
鹤因梅树住前山.


在这句中,上联主体毫无疑问是月  想要表达的是 月(主语) 、出(谓语)、 岭(宾语),同样的下联同样的位置,表达的是鹤(主语)、住(谓语)、山(宾语)。上联的“似丹光”是形容月,“因梅树”也是说鹤,高形容岭,前代表山的位置,也是修饰山。所以上下联同个位置的词语在句子里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又如明代孙隆题浙江杭州凤凰岭片云亭:

兴来临水敲残月;
谈罢吟风倚片云.


这联上下联都隐去了主体(无主句式)。是“谁” 敲月?是“谁”倚云? “兴来临水”和“谈罢吟风”都是表达敲月和倚云时的状态。上联为什么临水?是兴致来了的状态下,临水时干了什么?敲 月。什么月?残月。那么下联一样的,什么样的状态下吟风?刚刚谈罢。吟风时在干什么?倚云。什么样的云?片云(极少的云)。


像这种上下联同个位置的词语在整个句子中的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基本就可以判断这副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是一致的。你只要不做理论研究,在自己写联的时候,就不需我们刻意再去分辨哪个是主语,哪个是谓语。哪个是宾语……。





二、词语结构

    从词语结构来说,现代汉语里词和词组的构成方式也分: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动补结构、介词结构、方位结构……

那么上下联相同位置,便要求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连动结构对连动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

   但是这些结构的分别和句子结构里我们说过的一样,古人其实并没有这样复杂的分法,古人主要就是看当时组成这个词的词素,在这个词语或者词组里所起的角色和作用是否一致,只要角色一致,这个词语或者词组便是可以相互对仗的


如滕家权题四川峨眉山清音阁:

月移竹影横帘瘦;
风送兰香入座清.


这里竹影,就是偏正结构短语,横帘是动宾结构短语,要分辨很简单,我把它归纳了一下,偏正短语前后两个字都是名词的时候,两个字中间可以加“的”,影是什么的影,竹的影,中心词是影,竹是修饰影的,下联同个位置,兰香也是一样,中心词是香,什么的香,兰的香。所以偏正词语就是结构成分之间有修饰与被修饰关系,在这里是动词(使长的物体变成横向),横在哪里,横在帘子上,这就是动宾短语。下联同样的位置,入座,入是动词,入到哪里,座位上。所以动宾短语,你就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动词支配了后面一个这个行为所涉及到的人或事物,常为名词或代词。个宾语是回答前面一个动词 “谁”、“什么”、“哪儿”的。

上联里,月是主语,移是动词作谓语,竹影是宾语,后面的横帘瘦是形容竹影的状态。同样的下联里,风时主语。送是动词作谓语,兰香是宾语。后面的入座清是形容兰香的状态。上下联同个位置词语结构对仗工稳。

 

又如清末民初吴芳吉题四川纳溪护国岩联:

芳草绿侵岩畔马;
夕阳红透水中云.


“芳草”和“夕阳”是偏正短语。因为芳修饰草,而夕是形容阳的时间。而“岩畔”和“水中”就是方位结构短语,因为畔和中,代表的是方位,在岩边,在水中。上下联同个位置词语结构相对。

 

又如

浙江杭州孤山广化寺的集白居易诗的集句联:

烟波淡荡摇空碧;
楼阁参差倚夕阳.


这里“烟波”是并列结构,“楼阁”也是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短语,我归纳为两个词之间,是可以加“和”的。譬如这里的烟波,就是“烟”和“波”。楼阁就是“楼”和“阁”。“淡荡”“参差”为形容词性连绵词。“空碧”和“夕阳”为偏正短语。空碧的碧为名词,指绿水,空碧就是澄净的绿水,夕阳则是傍晚的斜阳,中心词在碧和阳上。前面空和夕是修饰后面的词的。所以此联上下联同个位置词语结构也是对仗的。

 

如不能上下联完全相同结构,也要做到相近结构,介于前面词性对仗里我们说了,介词可以对动词,所以介宾结构对动宾结构也是存在的

如林则徐赠当时湖南沅陵知县的联

一县好山留月住;

五溪秋水为君清. 


“好山”和“秋水”是偏正结构。“留月住”是动宾结构,“为君清”就是介宾结构。

 





词语对仗中,基本会遇到这么几个情况:

1. 上下联同个位置词语结构对仗,细分到单个字,上下联也对仗,这个我们上面讲的基本就是这种类型,这是主流。

如清代陈大纲题岳阳楼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里“湖山”是并列结构,“忧乐”也是并列结构,并列结构短语,两个词之间,是可以加“和”的。譬如湖山,就是“湖”和“山”。忧乐就是“忧”和“乐”。“眼底”和“心头”则是方位结构的短语。而且从字面上看,四和万是数字,面和家是名词,湖和山是地理门句内自对。忧和乐是人事门句内自对。眼和心都是形体门,底和头这里是方位词。

 

2.上下联同个位置词语结构对仗,但是细分到单个字,并不对仗。

譬如左宗棠挽林则徐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中大星沉。


前二分句系句内自对,我们到下堂课对仗的方向中再来讲,这里,说一个“遗直”和“大星”的问题,从字面上看,遗直和大星并不对仗。但是“遗直”是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遗风的人,在意思上和大星都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可以相对。所以是词对字不对。

 

又如扬州华佗庙联:

元龙币聘以来,泽被广陵,到此日青囊末烬;
孟德头颅安在,烟消漳水,让先生碧血长新。

此日和先生,都可以看作是偏正结构的名词,可以相对,但是字面上看,“此”和“先”, “日”和“生”并不对仗。

 

再如樊增祥题杭州九溪林海亭联:

小住为佳,且吃了赵州茶去;

曰归可缓,试同歌陌上花来。

这里“赵州”和“陌上”都是地名,可以相对,但是从单从每个字的字面看,“赵”和“陌”,“州”和“上”也并不相对。





3.  上下联同个位置每个字上下对仗,但是整个词组并不对仗(这种情况出现在无情对里比较多)。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据传上联纪晓岚小时候的老师姓石,上课时,纪晓岚顽皮偷偷把玩家养的雀鸟,石先生生气,就拿墙角的砖头砸死了他养的雀鸟,并留下了上联,纪晓岚虽然顽皮,但是聪慧过人,以下联回之。

“砖后死”和“石先生”,词性结构截然不同。从词性上说不构成对仗,但是此联细对粗 羽对毛 家对野 禽对兽 砖对石 后对先 死对生 ,从字的层面看对仗字字皆工。


又如此联:

避暑最宜深竹院;

伤寒当用小柴胡。


这里”避暑”是动宾短语,而”伤寒”却是名词,从词性结构上说不构成对仗,但是避和伤都是动词,寒对暑也是极工,从字面上看对仗没有任何问题。

当然无情对中是存在字对词性结构也对,但是上下联风牛马不相及的情况的,这种我们放到后面讲修辞手法的课中去讲。

在实际应用中这种字对而词性结构不对的情况出现的比较少游戏对中出现的多。正常联作中如清朝黄奎光题昆明翠湖碧漪亭联


有亭翼然,占绿水十分之一;

何时闲了,与明月对饮而三。


“十分之一”和“对饮而三”,从词性上来说,并不对仗。但是因为“对”也可以看作是数量词的,那么“十”和“对”、“一”和“三”是数量词,“分”有动词词性,此处借其动词词性和“饮”相对,“之”和“而”都是助词。字字皆工。

 

一般来说,我们在正常写联的时候,首先要确保句子结构的对仗工稳,其次是词语结构的对仗,在二者都工的基础上,单个词的对仗就可以相对放宽因为《联律通则》对于这几种偶尔异类相对的情况也是允许的


1.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

如李渔名句:

壮士腰间三尺剑

男儿腹中五车书

此对中,“壮”是形容词修饰名词“士”,“男”本身是名词,但是当男儿的时候,区别于女儿,这里男带有修饰性修饰名词“儿”。所以壮和男相对。

2. 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状语的词。

譬如明朝祝枝山的自题联

每闻善事心先喜

得见奇书手自抄


在句子里“每”和“得”做状语用,所以副词“每”和动词“得”可以相对。


当然,初学对联以及参赛的时候,更希望能够是确保句子结构,词语结构和字词三者都对仗。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或者说让评委没有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余地。


===================================================



作者:应绿霞(网名:红袖流云)女,八零后,浙江绍兴人,现居宁波,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研究院发展部主任,浙江省辞赋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楹联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浙江省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广东文化学会春光诗社名誉社长,西山诗社南粤分社副社长,野草诗社理事,西湖诗社理事,宁波作协会员,《浙江诗联》杂志编辑。作品散见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诗刊》《党建》,《中国楹联报》等全国性刊物,数百次在全国征联征诗征赋赛事中获奖,作品悬挂于全国数十处知名景点牌坊楹柱,并多次担任全国电视诗词节目和大型楹联赛事评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