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用5-10年的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潜岳修省 2018-11-18

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用5-10年的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很多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会考虑自己应该进入什么行业才能最赚钱。现在比较公认的赚钱行业有两个: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而金融一直是钱生钱的行业。钱是原材料,钱也是新产品。也因为这个特性,造成了它的高壁垒、高门槛。

很多人都对金融不太了解,认为这是专业人士才能够掌握的知识。实际上,金融并没有那么难。我们每个人都会存钱、借贷、理财,这就是金融,我们只要能够具备一点点的理财意识,就能够掌握基本的金融思维。而将金融思维应用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就能帮助我们更快成长。

日本作家野口真人写的这本《精准努力》,就是在告诉我们如何运用金融思维帮助我们在职场中更快脱颖而出。这本书是按照一个主线来写的,即我们普通人职场生涯分为三个阶段:先找一个公司上班,积累经验两三年,然后再独自出来创业,更快更多地赚钱,最后努力提升自己的财富值,归根起来就是:上班-创业-提升信用。

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用5-10年的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第一,上班头几年,如何让公司帮你增值

一般人都会在毕业后找一家公司上班,那如何在这家公司里让自己更快的升值呢?在金融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公式:PV=CF÷R。表示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值除以折现率。这个公式浓缩了金融理论的精华,掌握这个公式基本上就具备的金融思维。举个栗子来说,如果一个学生在毕业后,同时面临一家大公司和一家小公司,都会5000块钱工资的选择,一般人可能会那家,更加稳定、能学习更多知识。但实际上,真正有效的选择应该考虑自己到底希望在三年后获得什么样的成长?

如果说,他希望成长为一个专业型人才,在某一个领域深耕,那么他更应该去大公司的的某个部门,做出好的业绩。但如果他希望未来能够实现财务自由、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而他可能会选择小公司。但作出新选择后,都需要通过这个公式来计算自己在三年内能赚多少钱、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最后,得出一个价值现值,而这个现值是公司能够帮助他获得成长的价值。

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用5-10年的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第二,35岁以后如何成为会挣钱的人

当我们工作了3-5年后,我们对于财富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为会面临买房买车、成家立业的压力。尤其在大城市,单靠工资已经无法支撑你的基本生活,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事业,或者说你必须更会赚钱。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跳槽去一家薪水更高的公司,也有人会创业。不管以哪种方式,我们都必须要提升自己的“现值”,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作者在书里告诉我们应该注意三个点:

不要局限于本职工作。本职工作只会过分的限制你的能力和思维,而你的现金流也会增长的很慢。

一定要始终保持销售思维,提升自己赚钱的能力。让自己赚到更多的钱,其实就是销售自己的知识、技能、品牌、形象、信用,让别人愿意为自己支付更多的钱,为此,每个人都必须具备销售能力。

一定要选择一家PBR而较高的公司,PBR是股价净值比,表示股票总市值,是通过现金流量计算得出与公司价值之比大小的指标。在PBR较高的公司里面,创造现金的一定是人才资源和品牌资源。所以当一家公司中人才有较大的余地去发挥自己能力的时候,那么在这家公司工作,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就会更多,也是你跳槽的首选。

这本书告诉你,如何用5-10年的时间实现财务自由

第三,工作后期,一定要提升你的信用

假设,你已经跳了一家公司,收入更高;或者你创业了,有了自己的事业,收入更高。那么未来的发展一定需要打造你的信任度。我们谈社交也好,谈商业也好,谈创业也好,谈品牌也好,最终,都是归根于信任:人与人的信任、买方对卖方的信任。获得别人的信任,就是提升自己的价值。

举个例子,假如说,阿里巴巴今年总营收亏本了10亿元,但是它的股价依然没有跌,为什么呢?因为,即使它偶然一年亏本或利润很低,但是,用户和投资者对于这家公司存在信任,依然抱有非常高的预期和评价。为此,我们必须在职场当中打造自己的信任。作者提出,必须积极的去迎接挑战,把目光放得长远,就能够赢得信任。千万不要一心求稳,因为这会让你丧失机遇。偶尔的冒险是非常有必要的,跌宕起伏,才是人生常态,一帆风顺,只是理想中的王国。

总之,这本书就是通过这一个公式讲述了我们应该如何去增大分子、减小分母来最终提升自己的PV现值。日本有一句话叫做:山高则谷深。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寿命,但是可以改变自己生命的厚度。通过活用金融思维,能够找到赢得未来的方法,让自己活得更有底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