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风皓月满吴勾

 黄建新图书馆 2018-11-18

秋风皓月满吴勾

 士比亚

    2017年9月,已近中秋,远在大西洋彼岸的波士顿,人类学博士、音乐学硕士张硕,一代二胡宗师张韶先生的外孙,从雅韵平台中聆听到《秋湖月夜》,激动不已,马上到街上买来竹笛,研习这首来自外公家乡的名曲。

    《秋湖月夜》的作者彭正元,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大革胡演奏家,上海民族乐团低音部首席。悲凉凄苦的童年,形成了他顽强自立,乐善好施,百折不挠的性格。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艺术人生。因而他的作品乐涵宽宏大气,委婉泰若,情愫入怀,萧潇悲怆,瞭望敕盼。

     彭正元先生,1944年出生于地处黄海之滨,背倚苏北平原,素有“水乡明珠”之美称的江苏建湖。生逢乱世,命途多舛。父亲只身去上海谋生,母亲带着四个子女,生活拮据。战火纷仍,时世混乱,彭正元的三个舅舅投身革命,参加抗日活动,亲属躲避搜捕追杀,颠沛流离,艰难求生。1950年,母亲带着儿女去上海投靠父亲。一只摇撸的小船,吚吚呀呀地在海上漂泊了好几天。这第一次航行使小正元终生难忘,以至后来的成名作《秋湖月夜》那“棹桨破夜声”的旋律曾是孩提时的记忆所得。1957年参加了贺绿汀院长举办的为时一年的少年音乐补习班,初步学习了五线谱等音乐理论。1958年,考取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当时要求每个学生学习两件乐器,一是必修钢琴,二是作为副科,他和同班的闵惠芬、王永德三人选修二胡。任教老师是大革胡的创制者杨雨森。彭正元聪明伶俐,天賦过人。一次考试拉奏杨雨森所写作品,杨老师十分欣赏他的乐感,打给“5+”的分数(当时记分沿袭前苏联的5分制),在校间传为佳话。三年后升入高中,杨雨森老师主导他专攻大革胡。接下来的四年中,又学习了唢吶、指挥。“贺院长倡导学习民间音乐,请来唱二人传的艺人教我们唢呐和四胡等,接受根音”。求知若渴的他在音乐艺术海洋里徜徉游弋,英姿博发,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十分看好这个才俊少年,到家里劝说母亲,希望他去音院继续深造。当时家庭生活困苦,作为长子,急需他就业支撑家庭。于是他忍痛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被分配到上海舞蹈学校,后来到上海歌舞团民乐队。其间,他接触了大量的多种民族音乐舞蹈作品,积累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为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75年,应邀去北京参加中国艺术团的组建,他的大革胡演奏技巧,得到首都艺圈同仁的青睐。1976年,他和黑龙江的冯少先被中央民族乐团看中。这两个南北才少,一见如故,分外欣喜。他倆在北京长安街天安门附近的小酒馆,开怀畅饮,尽诉衷肠。两人情投意合,都觉得难舍生兹养兹的家乡故土。于是相向南辕北飞,后来竟成就了一对音乐艺术青年,扎根在家乡的热土,汲取营养,卓有成就,蛮声赫赫。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广大文艺工作者激情涌动。刻苦的学习,长期的实践,丰富的积累,萌发了彭正元的创作灵动,迸发出火样热情的音符乐章。“我每天都写到后半夜两三点,无法抑制心中的激情”。40岁正当年,这暂露头脚的江南汉子,迎来了他一生中的音乐创作高峰,他创作了各种门类的作品,包括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群众歌曲、流行通俗歌曲,达三、四百首。其中巜祖国,敬礼》、《我的根》、巜白手帕》、巜相思河》等,器乐作品巜周末圆舞曲》、巜水乡吟》、巜灯节》连续获得三届国家文化部群星奖的金奖。丝竹乐作品巜庙院行》、巜秋雨》、巜新良宵》又连续荣获三届"海内外江南丝竹作品创作"最高奖。那一首巜故乡行》器乐曲,在"上海洋泾杯"全国器乐大赛中作为三首指定演奏作品之一,竟在二十四支参赛团队中,被十九支团队所喜爱并选用可见传播之广泛,影响之高亢。         

     《秋湖月夜》于1983年"第三届全国 音乐作品(民族器乐)”评比中荣获一等奖;1992年被国家评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海外年轻学者张硕在雅韵平台留言:“这一首最近听了很多遍。其实我平时最想要的是找到独特,有意思,令人耳目一新的好音乐,不管来自世界哪个地方,什么风格。最近绕了一圈,还是要说中国传统音乐。”

      此曲是彭先生应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的邀请而作。作品取材于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名篇《念奴娇·过洞庭》,抒写人们面对湖光月夜的无尽思绪与遐想,对人生的感悟,对理想的追求。初稿完成后,彭老师在一年之间不断去俞老师家,一句句试唱试奏,不厌其烦,反复研究修改。

     笔者认为演奏解读这首作品,首先要熟悉张孝祥及词作。

     张孝祥(1132——1170)南宋词人,高宗亲赐为进士第一,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被当时权相秦桧所忌,遭陷害,几次被黜,年38岁病死于芜湖。《念奴娇.过洞庭》是他被免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因而才有“风色明河共影”,“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等诗句。

       全曲分为三段。首段沉浸一个“静”字,秋气荫然,湖水波澜,夜空朦胧,风色消潵。偏舟顺水,棹桨无颜,心若入境,合眸默念。中段渲染一个“欢”字,鼓乐喧色,遥想当年,少年英华,书卷盛展,指点江河,信誓旦旦,娥皇拥簇,水仙作伴,幸致呜呼,乐高峙远。尾段陶然一个“醉”字,天地共现,无我无边,暇月当歌,举斛换盏,与道同饮,香酣忘然。

    落笔“秋”曲时,彭正元、俞逊发与先人张孝祥年仿,正恰“少年壮志,芳华英姿”。彭氏以浪漫主义手法,与先人时空对话,拟张孝祥邀彭、俞泛舟赏月,弄丝作管,扣弦饮酒,共赏天然。

    即:三人(1)吟茗曲 ,南湖(2)和佳音 

    秋韵谴倦,气爽格馨;碧波粼沘,静谧邃澹;月皎星空,光潄裸寝;夜溡绮冥,遐思无垠…… 画中更添一叶偏舟,随波游荡,追光摇曳。棹桨盈擢,不忍破镜。仰天长啸,寂奈何问。 乐府欢歌,霓裳淩鸾,莫非瀟湘(3)出水,和我诗濪? 挹南湖佳酿,斟满斛北斗,邀天海宾客,对影共饮。 依咿扣舷,吾自悠然…… 

    (注(1)三人:张孝祥,(南宋)《念奴娇·过洞庭》词作者;彭正元,曲作者;俞逊发,演奏者。 (2)南湖:即洞庭湖。因在岳州城西南,故称南湖。“南湖秋水夜无烟”(李白) (3)瀟湘:尧二女娥皇、女英。)

   《秋雨》荣获1992年"第二届海内外江南丝竹作品创作与演奏”一等奖,是彭正元“秋曲系列”之一。作者对“秋”犹为偏爱,“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思绪悲郁时段。”当年从老家孤船偏舟漂向上海亦是秋季,母亲去世在中秋节当天,儿女心如秋叶飘泊。秋雨不似春雨的温柔,更不如夏雨的狂躁,淅淅洒洒,悲婉低咽。曲中似一对情侣,雨中邂逅相爱,凄凉洒泪分手之景。

      即:断语音缠 

      琶溧残滴,欲静不忍。笛声幽咽,划散梦魇。秋分正适,戴簑披笠,盈步涉跹。羌琶沁乱,嘀嘀曼曼,故事从前。街巷朦胧,红衣一点,灯火澜姗。可曾邂逅经年? 琴弦微颤,淌顺隙,流似线。景再现,不忍远,回首顾盼。琶嗒急促,娇娘隔窗探。噗唥唥,跺断楼板;跐碐碐,追心似箭。近叮雨朦眼,欲喊声如湮。 唤且曼,溯回转,哫足叹,是我梦少年。琴快板,舞翩縴,如隔世,今又见。山盟盟,海澹澹,比翼飞,路巉巉。不听誓言,至死勿变。风瀟雨漫,莲藕分,丝不断。雨倾泄,淬粉面。湿衾衣,泪满眼,气塞喉,和水咽。怎奈何,情已断。 痴心女儿,神已尽欢。还绣帕,思未牵,恨罣念,情债冤。 风瀟瑟,雨滴檐,挽不住,笛声远。不秋夜,音断意不断……

      《庙院行》获1987年首届海内外江南丝竹作品比赛一等奖。实为“行”庙院,庙院是宗教最高圣堂,“行”意寻求、追循、攀达。这里是古汉语的“使动”用法。乐曲通过众僧苦熬修身,寻取真经的坎坷经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的追求与想往。

      即:挚圣笃行 

      引子,曲笛洒散慢进,叹颤相兼。顿入静谧空灵,旷穆肃然,……笃者远眺:浮云袅袅,薄雾暝暝,仰往的圣殿若隐若现,鼓乐追远,踌躇满志,始于足下。 首段,筛锣三扣,节奏凝重。琵琶拨淋,断续悲凄。朝圣众僧风餐露宿,星夜兼程,跋山涉水,历尽艰险,苦心熬甘。笛笙接踵复奏,清澈顿悟,百折不挠,匍身摩拜,叩首前行。 中段,小快板。轻盈明快,喜气浓郁。沐浴更衣,打扫庭院,弹掸灰尘,张罗挂幔,拱香秉烛,闭目合掌,梵语喃喏,祈吉纳祥。弹拨乐加伴小锣鼓,轻快跳跃,颗粒栉地。尤其低音部三音的反复衬托,更加彰显华丽辉煌,庄正严肃。 尾声,鼓乐齐鸣,普天同庆,佛光普昭,千手拥抱吉祥瑞福,鸿运降临。加入男声哼鸣经歌,乐曲推向高潮。皈依归真,涅槃重生。追寻真经永不怠懈。路漫漫,探索佳境渐近渐远……

      《祭月》是彭正元历时四年呕心沥血之作。全曲分为三段。首段二胡笛子交替主旋,低沉深邃,倾述母亲面对时世煎熬,中年丧夫,生计累难,独对儿女,终日辛劳痛苦。半音的处理,描写母亲刚强挺直的性格,女声衬唱意寓对美好生活远景的憧憬。中段节奏紧凑,欢快跳跃,回忆当年母亲安在,儿女绕膝,阖家欢欣,其乐融融。尾段天塌地陷,儿女呼唤,天地震颤,无尽思念,永世久远。二胡迴璇,空溟渐渐……。

      “记得那年的中秋节,我带着月饼去妹妹家看望母亲。妈妈病卧床榻,艰难的说‘你们今天能不走吗?’”我满含泪水,把月饼掰开放在病床前,悲痛不已。刚回到家就传来妹妹急唤,再返回,妈妈已咽气了!”

      “祭月”把母亲比做月亮,纯洁,善良,高尚,洒银光无私奉献于大地。

      母亲与月亮的天地间,穿越时空的人与月的对话,彰显母爱大于天地,盖高万物,无以伦比。

      即:殉 礼 

      母之;天地精灵,万物基因。 

      月之;神寰造物,舍吾其谁? 

      母云:吾羡侬少。 

      月曰:敬哉!先辈女娲,以血乳合人,晚生不及。 

      云:后生可畏,避阳光而舍身,洒银露于天下。 

      曰:仙人过誉。 

      云:吾睏矣。

      曰:安!吾值更……     

    细读彭正元諸多音乐作品,充盈对新生活幸福快乐的想往,对圆满人生的憧憬希冀,对人性回归自然的渴望追求,对美好未来前景及实现理想的展望,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斑斓色彩。

     其一;乐节饱满宽容弘大。其二;结构严谨扬抑有致。其三;情感浓郁禅悟深邃。其四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彭正元老师的音乐风格似句句苛求的“苦吟派”,每一首乐曲都精心吟述,刻意雕琢,再通过演奏反复修改,可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点点辛伴苦,句句血合泪。一首《乡行》整整写了七年,《新良宵》写了三年,那首饱含深情,怀念母亲的《祭月》写了四年,页页倾乡泪,篇篇思亲情!                  

     彭正元承继了母亲一样乐善好施,悲忿怜悯的美德。他深知少年求知和对音乐的渴望,对于弱势群体更是充满同情。他坚持十几年自愿到盲童学校,耐心细致地教授辅导盲童音乐知识,学习演奏,不求回报。普通孩子学音乐尚不容易,何况看不到乐谱的盲童,彭老师自己抄谱子,想尽各种方法让孩子亲近音乐,领略艺术之美。和孩子们惺惜相映,尽施大爱,宛若亲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次他带了一箱苹果去看望孩子们,21个盲童,刚好每人三个,“一个给你们,另外两个带给你们的爸爸妈妈,祝你们全家幸福快乐!”在场的师生为之动容。盲童学校经营不易,每年回报极其微薄,甚至不及车费。每逢年节,彭老师还会买彩票送给孩子们,把祝福与期待分享给每个人。

     纵观彭正元先生音乐作品,儿歌童谣沐浴阳光,乐观向上;流行歌曲拥抱生活,清怡畅淌;民族器乐曲,立意高远,深邃厚重。作曲家 寄托秋风冷月, 山川江河, 雨雪冰霜, 自然万物, 搭结构,讲故事,塑人物, 觅心灵。充分阐述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深层感悟,张扬人性灵魂正气,及对美好理想的追寻想往。“人生好比一次长跑,磨炼意志和耐力。只要淡若自定,坚持不懈,方能从一而终。”可谓:谈笑人生多磨难,清风皓月满吴勾。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