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搜索“海子山”,无论是介绍资料还是自驾游记,出现最多的词汇是“蛮荒”,仿佛是被上帝遗弃的地带。 没错,它是四川最像外星球的地方。 绝大部分人都是从理塘到稻城的S217省道上看到它的模样,“世界最大古冰体遗迹”的地貌看上去确实十分萧索荒凉,于是,“蛮荒”二字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 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们为此完全独立设计了一条纵穿海子山腹心地带的路线,把海子山最精华的海子串联起来,同时,深入海子山核心地带考察它的地貌、生态环境,看看是否真的是传说中的蛮荒之境?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海子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块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公里的隆起地带。 而我们的路线则是从这块隆起地带的北端向南穿越,这条路线最显著的特征是——没有路,我们的每一步都是在试探这片土地对我们这些徒步者的包容度。 进入海子山的第一眼的确是蛮荒的,密密麻麻的巨石铺陈在山间,山体中部的乱石间还夹杂着一些灌木丛和草甸,而山体上部则是寸草不生,只有狰狞的巨石堆积在山坡上,上百万年地壳运动带来的隆起、挤压、坍塌、堆积毫不掩饰地直逼眼前。 在巨石间攀登,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找路,既费体力又伤膝盖,前行速度也极其缓慢,我们以为一直就这样下去了。 但是,随着不断深入,眼前的景观在改变,不断在改变,溪流出现了,河流出现了,森林出现了,草原出现了,嗬,还有巨大的海子,还有庞大的花海,还有极其丰富的高山植物和野生动物…… 原来,在貌似蛮荒的山体间还潜藏着如此丰富的内容! 原来,“蛮荒”的只是那些耸立的山头,这些山头最容易看到,叠加起来,一眼望去,宛若外星球,这是给浅尝辄止的观光客们留影的奇特背景,可以换取他们的阵阵惊呼。而那些“蛮荒”的山头背后潜藏的宝地,才是给那些翻山越岭愿意真正靠近它、理解它的徒步者们的犒赏。 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海子山,它绝不是能够用“蛮荒”二字以蔽之的。 现在,我们不妨截取几个画面,窥斑见豹地重新认识这片土地。 在群山中央,三个海子靠在一起,波光粼粼,脚下还神奇地出现了沙滩,而背后则是绿草如茵的牧场。光秃秃的石头山、碧波荡漾的海子、宛若置身海边的沙滩、绿油油的草原,竟然如此奇特地组合在一起。 一团阵雨飘过,惊现巨大的彩虹,一端架在山间,一端探进水中,置身其中,恍若梦境。 “蛮荒”与“植物宝库”仿佛是两个世界的存在,但是在海子山却神奇地并存着:山头是蛮荒,山间是植物宝库。 龙胆草: 匐地风毛菊: 管花马先蒿: 珠芽蓼: 打住打住,花花草草太多,来几张示意一下就够了。 你以为几张花花草草就够了吗?NO,这些只是茫茫花海中截取的沧海一粟。 8月,依然是海子山的花季,沿途不断遭遇花海,高山花卉争奇斗艳,这些花海放在成熟地带一定会做成收费景区,但是咱们一路看花海看到反胃。 没错,看到反胃,因为太多了! 到海子山,不得不提到石头。 海子山,漫山遍野都是石头,甚至还有巨石铺成的石头河,虽然这对于徒步来说是个噩梦,但是却是200万年地壳运动造就的地质奇观。 海子山的石头,被称为冰川漂砾,是第四季冰期冰川运动造就的产物,坚硬花岗岩,石体浑圆,在石头密集处,可以用铺天盖地来形容。 而在山峰顶上,石头呈现石林特征,石柱、石笋、石蘑菇等形态,并且拥有非常丰富的造型,似人,似兽,似飞禽,似卡通造型,穿行期间,引发无限想象。 穿越海子山,我的脑子里不断出现电影《指环王》中的画面场景,某些地形地貌甚至还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咳咳,这一切还是等咱们《荒野游侠记》第三季的正片揭晓吧! 海子山穿越整个路线,与“蛮荒”并肩,但又远远不只是“蛮荒”。 “蛮荒”只是远远望去的一个壳,而它的内在,远比想象中更丰富。 海子山“蛮荒之境”的误解,可以休矣! 今后,当你踏足或者路过海子山的时候,看着山头上那些层层叠叠裸露的石头,会不会有跟随我们的脚步,去探索它另一面的冲动? 文字:游侠 编辑:小黄 图片:黎力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