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弹琴吧

 MafiaAbsinthe 2018-11-18
圭多的介绍: 1.意大利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原为费拉拉附近的蓬波萨修道院本尼狄克教派的修士,曾在巴黎附近的圣莫尔修道院进修音乐教学法。教皇约翰19世纪对这种教学法很感兴趣。晚年任阿韦拉纳的圣克洛切修道院院长。 2.他对记谱法的改革起了重要作用,他把原来的红线和黄线加上两条黑线,完成了四线谱表,使音高记谱更准确。为了使视唱容易,他将圣约翰赞美诗的6行诗词,取其每行开头的第 1个音节(ut、re、mi、fa、sol、la)定为音名,成为阶名唱法的基础。 为了使中世纪的六声音阶体系与阶名的关系一目了然,他设计了所谓“圭多”的教法,他的主要理论著作为《小逻辑》,其著作年代已难以确切考证。 3.圭多为了增加对这些音阶的记忆而使用了一种根据古埃及人的方法改造而来的特殊的教学辅助方法,这是一种借以找到自然音阶中各音高位置的辅助记忆方法,就是所谓的“圭多手”。 “圭多手”(Guidonian hand):圭多用一个手掌的所有手指关节代表二十个音,以帮助僧侣们记忆音阶和唱名(从音符G到e1的唱名),这种方式叫“圭多手”,它适用于六声音阶。 4.在四线谱的基础上,圭多还创立了六声音阶,给每个音一个唱名。六声音阶主要是为学唱圣咏而设计的,音阶的结构和唱名如下: 全音 全音 半音 全音 全音 ut re mi fa sol la 从G、C、F开始分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F六声音阶必须将B降低半音。不同高度的六声音阶都采用相同的六个唱名,实际上这就是现在首调唱名法的由来。 在中世纪中最受敬仰和最具有影响的音乐理论家应该是波伊提乌(480-524 AD)了,他的《音乐的体制》一书是按照七艺(语法、逻辑、修辞、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中的几何、算术、天文、音乐之四艺系统而写的音乐概论。不过这些只是他对古希腊资料的整理汇编。其中前三卷主要是毕达哥拉斯的思想,第四卷是欧里庇德斯和亚里士多赛诺斯的汇编,第五卷主要是托勒密的著作。这套著作主要告诉人们音乐是一门数的科学,旋律、协和音、音阶、乐器调音和人声的可用音程都决定于数的比率。当然也提到了音乐对于精神道德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始终在探讨音阶和音程以及协和音的基础研究里,却未曾涉足素歌的记谱、朗诵、分类、咏唱以及早期复调音乐的问题。 圭多在他自己的《辨及微芒》(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一书里认为波伊提乌的功绩在于他阐明了音程的数值比例。并且详细描述了波伊提乌如何运用测弦器,然后还提出自己更容易的方式,他的方式发出和波伊提乌相同的自然音阶,按照9:8的比例,这样就能发出八度和一种全音,并且又能发出纯四度和纯五度。然后他又脱离了希腊音乐的四音理论,论证出一套不同于古代“托诺斯”(tonoi)或“哈莫尼亚”(harmoniai)的调式。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的音乐理论在写成一千年后深刻地影响了现代音乐记谱法和音乐教育系统。他出生于公元995年,在庞波沙(Pomposa)的本笃会作为僧侣接受教育。庞波沙位于意大利东北海岸,靠近费拉拉(Ferrara)和拉文纳(Ravenna)。 阿雷佐的圭多(Guido d’Arezzo,995-1050) 在圭多之前最重要的记谱法就是纽姆符,纽姆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种形状,从早期的在歌词上方记录不同高度的纽姆符到带间隙书写的纽姆符并且出现直线。而11世纪的时候还出现字母记谱法用来弥补纽姆符的不足。雏形的线谱是在一些直线上勾勒或染上红色,这时纽姆符逐渐成为人们乐于使用的标记音高的方式。先是在谱的前面标F以确定红线为F音,然后加上一条黄色的线为C音。在用铜版雕刻附加线后开始同时使用线和间。 在庞波沙,受Odo的Dialogus的影响,圭多将先前的两行记谱法做了革新。圭多添加了红色的”f”(fa)线和黄色的”c”(do)线,这使得谱表更清晰准确,这就是当时采用的四线谱,加上字母并指出代表f、c’以及有时是g’的线,这些字母后来演变成我们现代的谱号。圭多的记谱方法让歌唱家们能够迅速地学唱圣歌,从而是人们可以精确记下旋律各音的相对音高,从而使音乐摆脱了以前对口传的依靠。但当他开始获得意大利公众的注意时,也激起了他的僧侣同伴们的嫉妒,他们希望将圭多排挤出去。 四线谱 随后,他来到了阿雷佐的主教学府,在那里开始为蒂奥达尔杜斯(Theodaldus)主教训练唱诗班,蒂奥达尔杜斯主教对他的方法大加赞赏。他在1026年左右为蒂奥达尔杜斯写了《辨及微芒》(Micrologus de Disciplina Artis Musicae),该文旨在向歌手们介绍他的新记谱法,并发展他们学唱陌生圣咏的技巧。他的21音符的全音阶比早先的Dialogus系统要更先进。在描述旋律的一节中,圭多将作曲的旋律线,音符,乐句类比成诗歌的措辞,音律和诗句。关于奥加农(organum),即多声部圣咏的章节在早期同类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这里圭多强调了”occurus”手法:先分岔成相隔四度的声部,随后统一成同度;他也论述了声部之间的层次。有趣的是,他提出的occursus手法更为灵活,他不像传统做法一样刻意避免三全音,而是根据音乐本身的需要赋予它更自由的形式。 阿雷佐·圭多(Guido d’Arezzo)与蒂奥达尔杜斯(Theodaldus)主教 圭多不仅是音乐理论家,而且还是实践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是基于所有中世纪学说的基础,并以圣·阿芒修道院的于克巴尔(Hucbald von St.Amand,840-930)六声音阶(Hexachord)为基础设想了三种结构,自然六声音阶c d e f g a,硬(Durum)六声音阶G A B c d e和软(Molle)六声音阶f g a bb c’d’。 为了便于教视唱,圭多还建议采用一组音节ut、re、mi、fa、sol、la来帮助记住从G到C开始的六个音阶中的全音与半音的排练。在C-D-E-F-G-A的排练中,第三、第四音级之间为半音,其余的音都是全音。这些音节取自他成功地引用受洗约翰的圣歌一首赞美诗的歌词(Ut queant laxis)。后来这种唱名法(Solmization)在教学中发展并在德国和法国、意大利发展成沿用至今的唱名法。只不过在法国仍然使用ut而在别的国家变成了do,并且后来又在la之上加了个ti,而意大利和法国则使用根据圣·约翰(Sancte Ioannes)名字的首字母S和I组合而成的si。 UT queant lascis UT mutato in DO REsonare fibris RE MIra gestorum MI FAmuli tuorum FA SOLve polputi SOL LAbiis reatum LA Sancte Ioannes SI (S I) (【竟然是赞美诗《Ut queant laxis》的作者本人名字的缩写】) (【do,re,mi,fa,so,la,si,原来它来源与基督教的赞美诗《Ut queant laxis》的每一句句首的第一个音节。】) 翻译:好叫你的仆人高歌你的奇妙作为,把罪从他们被玷污的嘴唇除去。 上主的仆人 Saint John http://oss./resource/attachment/2016/201604/b46f0979d1cbb1610726f149b0c4c838.png 圭多为了增加对这些音阶的记忆而使用了一种根据古埃及人的方法改造而来的特殊的教学辅助方法,这是一种借以找到自然音阶中各音高位置的辅助记忆方法,就是所谓的“圭多手”。 教师用右手食指指着张开的左手的不同关节教学生唱音程,拇指顶端为G,拇指关节处是A,拇指根部是B,其余四指的根部分别是c、d、e。f等等,特别是mi-fa之间的半音刚好位于四个手指构成的多边形的四角。几乎中世纪晚期或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教科书上到处画满了这个“圭多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