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丰特奈的熙笃会修道院丰特奈原西妥教团修道院位于法国科多尔省勃艮第地区。198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修道院1119年由圣贝尔纳多修建,后被圣路易改为皇家修道院,并给予豁免赋税待遇,14世纪是丰特努瓦城的鼎盛时期,但从百年战争起开始衰落,修道院建在埃戈雷维小山谷深处,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汇入约纳河的支流布伦河。 院墙内西侧是修道院的圆拱式接待室,进门小走廊上部是5世纪重建的看门神父的房间,贵宾之家坐落在接待室右侧,接待室左侧有一座13世纪修建的楼房,内设外国人礼拜堂,修道院排列在回廊院四周。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有1个大殿,两旁有侧厅,1个后堂,内设4个小礼拜堂,以及1个唱诗台,侧墙上开有半圆拱形孔,整座建筑内只有柱头上有雕刻,为针形水纹叶图案。 回廊院堪称楷模,四道长廊各由4个拱顶横撑组成,朝东通圣器室,教士会议事厅,探访室和一个30多米长的修士厅,长廊上部是寝室,以14个狭孔采光,南面是设有两个圆形烟筒的供暖房,13世纪建造。西面原有改宗者房间,现已不存。 附加建筑中有一座1547年修建的修士狱,还有一个用卫生隔离设施隔开的医务室,沿小溪而建。小溪右岸是一个锻造作坊,长53米,宽13.5米,由相互隔开的四间厂房组成,建于12世纪,专门制作供修道院用的铁器。面包房紧靠外国人礼拜堂,烟筒保存完好,圆形鸽房可能建于12或13世纪,修道院院长住房也在本院内,建于18世纪上半叶,与西侧长廊垂直相交。 这座修道院既是西斯特尔教团所属修士社团建起的无装饰建筑的代表,又是一座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建筑群。修道院及其教堂,回廊院,餐厅,寝室,面包房和锻造作坊,均建于圣贝尔纳多在世之时。 阿尔克-塞南的皇家盐场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是一家设施全面的工厂,在建筑物内部设有办公室、接待室、厨房、面包房、教堂。所有的工人都住在里面,达到了行政、宗教和政治职能的统一。更为人性化的是,在工厂里为工人建立了活动和休息室,充分考虑到工人的实际需要,并把他们与建筑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为了安全和卫生,所有建筑分散布局。在这个由11座楼房组成的半环状建筑里,呈现出设计者多姿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和实用的巧妙结合。 皇家盐矿厂房围绕经理楼而成半圆形。坐落在盐场中央的经理楼,是一座俭朴的十字形建筑,正面为高大的列柱廊,一根根廊柱是由圆形和方形石块逐次交替叠摞,棱角分明。柱廊上方为带眼孔窗的三角墙。经理室的窗户被誉为经理之眼,从这里能看到厂区的任何地方,同时也被别的地方看到,以便监督调整整个盐场的运行。分布在经理楼两侧的宽敞建筑是制盐车间,它与经理楼一起构成盐场的心脏部位。盐水通过21千米长的木制地下管道从盐田流到这里,经过许多道工序最后被制成盐粒。车间两侧是两栋职工楼,楼后是马厩。车间对面的平房是铸造、铁匠、桶匠和工人住房。经理楼对面是门房。它位于盐场的路口处,具有古代风格的陶立克式廊柱与岩石的奇妙结合,岩石棱角分明,晶莹剔透,类似盐粒结晶。下面墙上的砖石也是凹凸起伏,好似水波萦萦。整个建筑被赋予一种朦胧之感。 1982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这处皇家盐场是幻想派建筑师克洛德·尼古拉·勒杜设计的'理想城'中唯一得以兴建的建筑。整个工厂的建筑分布合理,适于生产和生活,体现了工厂的人性化。 阿尔凯特瑟南斯皇家盐场位于法国东部边界附近、杜布斯地区朱拉山脉西侧。它是法国近代工业建筑时期最杰出的建筑,体现了启蒙运动的设计理念,是工业建筑发展史一个阶段的见证。这个半圆形的庞然大物,把一个似乎是幻想的难以实现的纸上作品,变成了一个合理的、条理结合的、清楚的现实建筑。 南锡的斯坦尼斯拉斯广场、卡里耶尔广场和阿利扬斯广场斯坦尼斯广场长125米,宽106米,铺设亮赭石石块,和两排较暗的石头,形成一个对角交叉线图案。这个广场四周的建筑物构成建筑和谐的整体,最显著的有: 南锡市政厅,占据整个广场的南侧,东南角有默尔特-摩泽尔省府 东侧,歌剧院及大宫; 西侧:美术博物馆和雅凯亭 北侧的建筑物,出于防御目的,高度较低。 广场的中心是一座凯旋门,通向毗邻的卡里耶尔广场,主轴线在那里成为一条双林荫大道 树木,道路全线两侧均为互相对称的建筑物。 最远的一端是阿利扬斯广场,四面都是封闭的半圆柱廊,结束于原有建筑政府宫。 斯坦尼斯拉斯广场中心的雕塑,由乔治 Jacquot创作,描绘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身穿长袍站立,左手持剑,右手指向北方。高大的大理石基座上铭文的内容如下: 南面: 'Stanislas Leszczynski, Roi de Pologne, Duc de Lorraine et de Bar, 1737-1766' 北面: 'A Stanislas le Bienfaisant, la Lorraine Reconnaissante, 1831, Meurthe-Meuse-Vosges' 广场的四个角落和东西两侧设有镀金锻铁大门和灯笼,由让·拉穆尔修建,他还负责修建了市政厅主楼梯及其正立面中心阳台的锻铁栏杆。西北角和东北角设有巴泰勒米·吉布尔设计的华丽喷泉。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一个没有王国的国王——斯坦尼斯拉斯·莱什琴斯基,后来成为洛林公爵,他的临时住所南锡,既是最古老又是最典型的现代首都的典范,这里开明的君主证实自己能够意识到公众的需求。这里的建筑是1752和1756年在建筑师的指导下由一支出色的建筑队完成的,这项工程把对建筑名声大噪的愿望和国王对它实用性的要求成功地结合在一起。 法国大文豪维克托·雨果认为斯坦尼斯拉斯广场是法国乃至欧洲最美的广场之一。 加尔唐普河畔圣萨万的教堂圣萨文市位于法国中西部普瓦图·夏朗德大区的维埃纳省。大约810年,查理大帝在在该市的加尔唐普河畔修建了一座修道院。80年后,修道院惨遭诺曼底军队的焚烧。后来,阿奎塔尼亚的加尔洛曼大帝第二个妻子奥莫迪·德·阿奎塔尼亚对该修道院进行了重新修建工作。1023年,修道院正式改建成为教堂。16世纪后再次遭到摧毁,1640年又由圣马克的本笃会修道士重建,整座教堂以纪念圣萨比诺殉难处而为主题。 整个教堂长为76米,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11世纪初期建造的十字堂,长为30米,十字堂内设置一排小礼拜堂。四周由回廊环绕的唱诗台,仿佛悬挂在十字堂之中。回廊内排列着5个小礼拜堂,呈放射形。查理大帝时还修建了供奉圣萨比诺和圣马丁的地下祭坛,位于十字堂之中。9拱大殿分成二个部分,西侧是3个拱厅组成,其他塔楼顶部呈锥形,高96米,通过门廊可达大殿圣坛。 教堂以保存极好的11世纪至12世纪的巨幅壁画而著称于世:祭坛的壁画以圣萨比诺和圣奇普利亚诺殉难的故事为主题;圣坛的壁画表现的是耶稣受难和复活以及教会的兴起;门廊内画的是《新约》启示录中的一些内容;大殿拱顶412平方米,充满了《创世纪》和《出埃及记》的故事。这些巨幅壁画充分表现了中世纪基督教艺术的技艺,有着重要的价值。教堂也因此有“法国的西斯廷教堂浪漫派艺术”之誉。 科西嘉的吉罗拉塔湾、波尔托湾、斯康多拉自然保护区和皮亚纳卡兰切斯波尔托湾位于法国科西嘉岛中西海岸,1983年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这个自然保护区是科西嘉地区自然公园的一部分,位于斯康多拉半岛,属斑岩地貌的多石地带。这里的植被是茂密的灌木丛林,天空中飞翔着海鸥、鸬鹚和海鹰。清澈的海水,星星点点的小岛,连同险峻的岩洞构成了海洋生物的富饶家园。 科西嘉岛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是继西西里岛、撒丁岛、塞浦路斯岛之后的地中海第四大岛,坐落在法国大陆东南,南隔博尼法乔海峡与意大利撒丁岛相望,面积3352平方千米,人口约23万。科西嘉原为法国一省,后改设两省,该岛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曾有多种势力争夺该岛的控制权,1796年并入法国版图。 科西嘉是个多山的岛屿,森林覆盖率约占全岛面积20%。水力资源丰富,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主要城市有阿雅克肖和巴斯蒂亚,岛上港口之间有铁路线连接,和法国本土有班轮和班机来往,交通便利。 |
|
来自: 金色年华554 >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