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建军:《红楼梦》的作者考证和人物心理分析】交流环节

 刘淑姿 2018-11-18

6月21日晚7点半,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教授在学而优书店,从宝玉的来源、潇湘妃子的典故、探春远嫁的原型等,结合朱允炆的著作如何传到曹家,引经据典,严谨而又不失幽默的演讲,让现场听众笑声连连的同时深深折服。当晚演讲视频+文字记录点击“阅读原文”了解。以下是当晚交流互动环节。



读者:咱们来解读这部小说的时候,可以参照里面的文本、细节,但是如果说参照很多的话,因为小说本身是生活的艺术化,很可能会把咱们引入歧途。在您解读过程中,我有很多自己的一些小想法,不一定正确。


第一,考证地点的问题。在《红楼梦》里,贾府本来是迁过去的,贾宝玉挨打的一部分,贾母过来了,说你要是再怎么着,我就回南京去。所以从这一点上说,可以说是金陵十二钗之类的,因为它只是北迁过去的。


第二,还就大观园里说竹子、植物不是北方的,这也说得通。因为大观园本身是为省亲而建的,里面的很多东西肯定搜罗了全国很多名贵的东西,这一点可能也说得通。


第三,还有曹雪芹他抄家的时候是7岁,有人说他抄家的时候是雍正五年,1727年,那时候曹雪芹是12岁。


第四,还有时间的问题,“朱”您说是朱熹,会不会是明朝一些姓朱的人,比如说朱元璋他们都姓朱,不一定非是宋朝的。


第五,还有民族的问题,曹雪芹被抄家的时候还很小,可能也没有特别强烈意识到自己是满族包衣,他还比较认同自己是汉朝的身份,所以我感觉是可以理解的。


第六,您说姓名的问题,我叫陈立X,我们家第二个字是立,所就的兄弟都是“立”,不只是朱家,可能全国很多姓氏都是这样安排的。


朱建军:很感谢,你真的用心去思考,而且你对《红楼梦》有很多的了解,非常感谢。

这些东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不同角度说,我站在我的角度上回答你的问题。


曹雪芹可能是12岁被抄家,我认为就算是12岁,我的结论是不变的,12岁还没来得及谈那么多恋爱。还有奇花异草是有可能迁到北京的,不能说不能往北京迁,是在北京能养得活。像桂花在那个时候是养不活的,我在北京生活,北京的一些宫苑包括附近的避暑山庄,建筑都会模仿南方的,但是植物不行,养不活。


“朱”,你说不一定是朱熹,也许是明代的某一位朱皇帝。这个我没有证据,但是我觉得被说成是朱熹的概率太大了,周程张朱是一组,尧舜禹汤是一组,每一组都是一样的人。当然这也不是铁证,我觉得是朱熹的概率更大。


大观园建之前和建之后,他们本身都不在一个地方。一下子迁到北京,我还是不太相信,因为里面有一个明确的地点,林黛玉是苏州人,她5岁的时候,她妈妈去世后,坐船来到了荣国府,但是如果在当时,从苏州坐船去北京是能去的,但是时间非常长,因为跟书中描写非常不符,而且林黛玉的小身子骨,折腾到北京去,还去拜客,我想基本上林黛玉已经在5岁的时候就死了。但是从苏州去南京的距离,我觉得她是可以活下来的。虽然这都不是铁证,但是我还是比较坚持我自己的看法。



读者:您说的那些我觉得很有道理,谢谢您。

不过我有两个疑问:一是刘心武老师特别提到秦可卿,您对秦可卿这个人物怎么看呢?

二是薛宝钗很可能入选了,但是她在《红楼梦》里的表现,每当别人提到她跟贾宝玉之间的事情,她会表现得非常生气,非常介意不能接受,这个是不是有一点矛盾呢?


朱建军:你说这两个问题,我都没有很深思熟虑、确切的答案。


因为秦可卿这个人物,在小说里面有两个层面存在,一个层面他是象征层面的存在,因为在故事里是警幻仙子的妹妹叫可卿;同时又是现实层面的存在,她本身是她的侄媳妇,后来又有一些故事。


我为什么没有对这个进行研究,因为我参考的东西只能是明代的一些历史,顶多是一些野史,但是秦可卿所对应的人,我找不到人们的历史记载,至少现在我是没话可说,除非以后我能找到历史素材。


《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物是贾宝玉的父辈,叫北静王。北静王对贾宝玉表现得很好,还送给贾宝玉一些礼物,后来贾宝玉还把其中一些礼物转送给林黛玉,被林黛玉扔了,说什么臭男人的礼物,我不要。表现了林黛玉的一种气节。我的猜测,北静王跟北平王意思很像,“平”和“静”意思是很像的,所以北静王会不会影射北平王,因为在《红楼梦》里,这个人物不是非得安排北静王,但是却安排了一位北静王,这是不是也是一种感慨。好像说后来闹翻了,大家骨肉相残,但是以前也有过这么美好的亲情。如果这么写,我觉得从心理上是很说得通的。我查了一下在朱允炆时期,北京这个城市当时的名字叫什么,查完后叫“北平”,我猜测北静王就是北平王,也就是朱棣。把北静王某个礼物给林黛玉,但是林黛玉不肯要,可能反映了当朱棣推翻了朱允炆后,他想拉拢故事中林黛玉的原型,而被林黛玉的原型断然拒绝,这可能是草蛇灰线,是这样一个伏笔。


薛宝钗既然已经选妃了,干嘛还要装?我觉得薛宝钗那个人就是装。因为她那会儿被选妃了,但是她并没有圆房。薛宝钗跟林黛玉,她俩身份挺不一样的,别看自己品格、性格、相貌、才华各方面都很好,但是她毕竟是被选妃的。另一个本来就是王族的,所以心态上很不一样。被选太子妃的人,应该表现得更正经一点,在没有正式圆房之前,还是要注意一点,还要表现得端庄一点,不能像现代风情女性一样。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虽然没有任何证据。


在历史记载中,朱允炆的皇后在被攻破城后就死掉了,这跟“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暗示是一样的。最后薛宝钗的原形跟林黛玉的原形应该都死掉了。



读者:朱老师,后40回大概会怎么发展?


朱建军:我也不知道。没有那40回,我们也没法完全知道。

但我至少可以猜,因为有很多的线索:


第一,薛林(薛宝钗和林黛玉)和解了,因为快到八十回的时候写到了和解。其实是林黛玉很喜欢薛姨妈,还给她燕窝。我觉得燕窝不仅仅是一味药,其实有象征意义。


林黛玉的特别就是喜欢吐血,哭着哭着就吐,吐到最后就吐血。她的主要情节是寄人篱下,虽然实际上不是寄人篱下,但她总有这种感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公主病。在《红楼梦》里有很多影射。林黛玉的两个丫鬟,一个叫紫鹃,紫鹃对应杜鹃,杜鹃在我们的传说中叫“杜鹃啼血,不如归去”,是因为离家思乡,所以啼血,这跟林黛玉对应得特别好。


另一个丫鬟叫雪雁,雪雁的雪跟吐血的血是谐音,同时,我想到的意向就是燕窝。燕窝有一个特点,一开始吐的燕窝如果被人家摘走了,吐出来的燕窝就是带血的。现在有一种红色的燕窝叫血燕,这也跟吐血的主题有关。所以林黛玉的主要情节是缺少母爱,导致寄人篱下,导致吐血。这是感情上吐血的感觉,觉得缺少感情的滋养。



后来薛姨妈对她像对自己亲女儿一样好,还给她燕窝之类的。燕窝象征给燕子一个窝,所以她后来对薛姨妈很有好感,就像妈妈一样。她觉得薛姨妈像一个妈妈一样,就觉得薛宝钗就像一个姐姐一样,于是她后来跟薛宝钗和解了,后来因为她不小心说了《西厢记》里的话,就和解了。其实以前两个人关系有点别扭,薛宝钗很注重做事,为什么薛宝钗会审她,而且在审她的时候发现林黛玉很没脑。林黛玉以前很清高,但在这种时候却没有清高劲,为什么没有?因为她跟薛宝钗的误会冰释了,而且跟薛宝钗关系特别好,像亲姐妹一样看待,所以林黛玉的心情就完全不一样了。这点是肯定的。因为贾宝玉跟薛宝钗结婚,所以林黛玉生气死掉了,我觉得应该完全不同。后来的故事应该像娥皇、女英一样,两个人都嫁给了贾宝玉。


所以后面编的故事,比如王熙凤偷梁换柱,贾母不喜欢林黛玉之类的,我觉得都应该是胡编的,应该跟事实不符。最后最大的动乱就是所谓的被抄家,“食尽鸟投林,树倒猢孙散”。国家最大的树就是皇帝,他倒了以后“树倒猢孙散”,这是一个最大的挫败。


后来有人说在一个狱神庙里,他偷偷回来想要见家人,在这个过程中小红、云儿也许还帮上过忙,甚至醉金刚倪二也帮过忙,这都是大家有过的一些猜测。我觉得这些猜测都有可能,因为有一些线索都往这方面指,但具体是怎么发生的,我并不知道。


后来袭人嫁给棋官蒋玉菡,蒋玉菡是北静王的人。所以这也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北静王就是朱棣的话,北静王夺了权之后,蒋玉菡就应该成为更红、更有地位的人。朱允文的“旧员工”袭人嫁给蒋玉菡,也是非常合理的。这正好跟林黛玉的宁死不屈做对称。




读者:您做这样的考证的动力、契机是怎么样的?这样的一个脉络,朱允炆的这些事情,相当于之前没有被发出来的声音被发出来了,这本书传递的脉络有中国民族潜意识的意义吗?


朱建军:我一开始也没想那么多。一开始就是因为我做了一个梦,然后就开始干。干之后就像解谜一样,越解越有清楚,但不是像今天这儿快就想到朱允炆身上。


读者:梦是什么样的?


朱建军:那个梦开始让我干这个事。我今天讲三两句话就到朱允炆身上了,但当时是在很多人中不停地筛选,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解谜,也是蛮好玩的过程。



我越来越觉得它挺有意义的,不光是要历史真相,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理解《红楼梦》的主人公,也更能让我们理解《红楼梦》的理想、情感。当你真的了解这个作者之后,再回过去看《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当你更了解作者的时候,再回去看他的故事,可能更容易懂,我觉得他的价值主要在这里。


《红楼梦》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毕竟是一个时代的顶峰性作品,可是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我们真的懂这个人,反过来就懂他的书,就会体会他表达的理念、情感。最有情的人和最空的人之间的关系,对人生的领悟,它绝不只是一个爱情故事。既然写出来这么多、这么深刻的人生领悟,不把它看懂,也真的很可惜。


还有一点私心,本来是汉族的伟大作品,而且是我们明朝的伟大作品,然后被当成是清朝的满族包衣写出来的东西。我是汉族人,觉得有点吃亏。这是一点点的私心。



读者:我想您肯定有这样一个情怀在这里。


朱建军:我们家没有族谱,完全散失掉了,我根本不知道我们这个“朱”跟他那个“朱”有没有关系。但是私心想,潜意识中对明朝有一点点亲切,这也不敢说。


因为明朝有点被清朝人写得比实际更坏,如果在座的有满族人,我不是说对你们有敌意。从中国文化传承来说,毕竟少数民族相对落后,在他们占领了王位期间,中华文明是走下坡路的,比如说宋已经达到很高的顶峰,元时是下跌的,到明时有恢复,然后清后又下跌。如果我们把《红楼梦》说成是明代作品,至少是以明代为主的作品,有助于恢复明朝的名誉。明朝有点被清朝抹黑了,没有清朝人描述得那么坏。我们一想到明朝的皇帝,都觉得他们特别差劲,其实没有那么差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我前面看到一些明代的亡国之君和清代亡国之君的比较,崇祯临死时的遗言说“把头发盖住我的脸,因为我没有脸去见我的祖先,我亡国了”。然后跟贼人说,我这个皇帝的尸体,你们愿怎么泄愤,砍成多少半都不要紧,但是请你放过百姓。这是崇祯的遗言。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说“我不管日本人抢了多少东西,我也不管日本人杀了多少中国人,只要他肯让我当皇帝,我什么都可以接受”。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对比,可以看到这个情怀。从我个人来说,明朝有那么坏吗?我觉得被诬蔑了。如果把明朝的一些好东西给大家看一看,有助于把中国文化自信提高一点。


读者:我自己觉得,明朝在我们传统中,至少这60年一直是被忽略的,我们基本上不谈明朝。但是老毛天天看明史,但是他不说。作为汉族最后的一个王朝,我们肯定会看到一些史料或者信息,都是清人写的或者明国写的。


刚才您谈到《金瓶梅》是大乘,《水浒传》是禅宗,《红楼梦》是小乘。我觉得心理学上,您是大彻大悟。小乘佛教盛行的一个国家就是柬埔寨,那里的人跟中国人真的不一样。人的贪嗔痴发挥到极致后,然后再去超越它,还是一场空。但是《水浒传》我看得不多,但是您说它是禅宗,我想请教一下,禅宗,汉族人自己和佛教结合起来弄出这样一个“四不像”,我还真想了解一下。


朱建军:我觉得水浒中最能代表禅宗风格的是鲁智深,鲁智深在水浒中他最后是开悟的,而且他最后开悟的方式非常像禅宗的开悟方式,突然一下子鲁智深并没有像传统修行人一样兢兢业业修行,但是他有一个什么好处?就是直心是道场,他很正直,没有任何的自欺,也不骗别人。在这样的一种心态下,虽然他干的并不是修行的事情,但是他的心态,成为很适合领受禅宗精神的状态。最后钱塘江潮的一个刺激,他一下子想起师傅说的话,突然顿悟。


这就是所谓禅宗经常讲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很禅宗。


但是我今天没法展开细讲鲁智深的故事,因为太长了。你看宋江的事情不会体会到禅宗,但是看鲁智深的确很禅宗,武松也比较接近于禅宗,但是其他人没有那么明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