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lixj1028 2018-11-18

上节课讲了ACR的基础面板,今天接着讲其余面板。下面我将Camera raw简称ACR。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色调曲线

色调曲线

接下来我们讲一下色调曲线的用法和技巧,利用色条曲线可以对照片的整体亮度、对比度、亮部、暗部色阶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对照片明暗处理都是在基础面板上进行调整。使用色调曲线并不算多。在基本面板的曝光、对比度等选项无法实现对照片进行比较彻底的明暗调整时那么色调曲线调整就可以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了。具体操,我们将下面照片的阴影和高光都拉到底,如果觉得阴影太暗,细节不够的话。就可以通过曲线面板来进行调整。(在色调面板中亮色调对应的是基本面板中的白色色阶,暗色调对应的是黑色色阶)

作为非常好用的功能,目标调整工具也是被集成到了色调曲线面板中,在面板的左上角点击选中目标调整工具,然后将鼠标光标移动到想要调整明暗的位置,此时发现鼠标光标的样式发生了变化,具体调整时单击按住向右拖动,可以体谅该位置的亮度。反之向左变暗。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目标调整工具提亮指定区域

这里的点曲线跟我们的PS是一样的,这边就不多讲了。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细节面板

所谓的细节面板集成了照片锐化和降噪的功能。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细节面板

1.降噪

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照片是不是噪点是不是很多,这时候我们就不能先考虑锐化问题了,而是先考虑怎么把噪点给降下去,让画质变得平滑。在细节面板中可以看到第二个区域是减少杂色,上面有很多参数,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度(明亮度就是降噪的强度),这里提高明亮度画面的噪点就会明显减少。对比下图。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降噪前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降噪后

这边有两个需要注意一下,提高明亮度滑块之后,细节滑块直接自动调到58。这个选项是用于抵消提高明亮度降噪所带来的细节损失。参数越大保留的细节越多,不过降噪的效果也就越不明显。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对比度

对比度这个滑块是用于抵消降噪带来的对比度下降,这个功能带来的效果非常不明显。保持默认的0就可以。

再下面的话我们看到右一个颜色,默认值0,这种图片没有彩色噪点需要消除。一般来说我们发现照片中彩色噪点,加一点颜色的数值就可以。下面有两个微调的选项,颜色细节滑块用于抵消一部分降噪对色彩的影响。而颜色平滑度则更有用一些,可以消除暗部密集的彩色小噪点。在调整颜色滑块之后,颜色平滑度这个参数都会默认为50,保持默认就可以。因为这两个选项对画面并不会起到太大作用。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颜色平滑度默认50

2.锐化

上图夜景的噪点大部分已经被消除,而美中不足的就是照片的锐度下降很多。因为降噪是直接损害到画面的细节。所以同学们平时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把降噪拉得太高。接下来我们可以给图片加一点锐化。锐化也是有4个选项,数量也就是锐化强度。一般ACR的锐化要比PS调整中的USM锐化和智能锐化要明显一些。所以数值的设置尽量不要超过100,而下面的半径细节模块,都是跟前面说的一样作用不是很大。一般情况不需要调整,使用默认值就可以了。所谓细节就是在数值偏低的时候不锐化照片中的细节,设定高的数值时才会突出照片的细节。

注:针对有大量噪点的弱光照片,可以先进行降噪再锐化。而对于一般光线下的照片,通常则是先进行锐化处理,最后对锐化产生的噪点进行降噪处理。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锐化

重点讲一下蒙版,夜景的降噪和锐化处理时候这个选项真的没有太大的作用。我们换一张人像图进来试一下。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蒙版值为0时,锐化是针对全图进行的。蒙版值为80时,锐化是针对眼睛、鼻梁、嘴唇、轮廓灯反差较大的边缘位置进行的。如果觉得不够直观的话,只要按住键盘上的alt键。然后使用鼠标拖动蒙版滑块就可以额看明白。蒙版的选项对于光线良好条件下的人像照片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弱光条件下噪点较重的照片就几乎没有太大的效果。

HSL面板

给大家说一下HSL名字的由来,H(Hue)代表色相,S(saturation)代表饱和度,L(Lightness)代表明度。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HSL面板

在HSL调颜色还是很有优势的,因为它的颜色划分得比较全的。我们来对比一下PS中的色相饱和度面板。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在HSL中红色和黄色中间有一个橙色,蓝色和洋红之间有一个紫色。尤其是多了个橙色对于我们人像后期修图是很方便的。因为我们亚洲人的肤色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橙色的。所以想要皮肤变得通透干净的话,就减橙色的饱和度加橙色的明度就可以了。

1.色相就是一个色环环环相扣。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对比

红色偏移到底部是不是就变成了橙色,就跟橙色融为一体。而橙色这个时候也拉到底部的话,就会和黄色融为一体。就相当于现在的红色橙色都是属于黄色。以此类推最后的洋红是不是拉到底也变成了红色。收尾相接就变成了一个圆。一般来说老师都不建议你们调整色相,因为这个灰影响到整张图片的颜色,人像调整中动的是比较少的。平时就用来调整树木或者花朵的色相,或者用来调整天空的颜色也是不错的。色相要慎用,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图片偏色。

2.饱和度就是颜色的纯度,想那个颜色纯度高点就加饱和度,纯度低就减饱和度。

3.明度可以对于某个颜色进行提亮或者压暗,局部调整时非常好用。

关于HSL的重点是我们要对照片进行分析,要知道这张图片的区域是属于什么颜色,对于初学者可以结合目标调整工具配合使用,当你不知道这一部分是属于什么颜色的时候,就可以使用目标调整工具,在面板的左上角单击选中目标调整工具,然后将鼠标的光标移动到想要调整饱和度的位置。此时可以发现鼠标的光标的样式发生了变化,具体调整时单击按住往右拖动加饱和度向左降低饱和。明度也是一样的操作。

分离色调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分离色调

分离色调与一般的调色方式不同,分离色调是将照片的整体划分为亮调和暗调两部分。然后分别对亮调的区域和暗调的区域进行色彩的调整,包括色相和饱和度的调整。分离色调是比较难以掌握的,一般来说我们在ACR调整的部分都是照片的底色,也就是把照片的曝光信息或者是高光和阴影的细节调整好,为我们接下来的图层调整做基础。所以在ACR我不建议大刀阔斧的进行调整,但是分离色调确实是有这个功能,它对于整个颜色的处理是很大的。我们知道一张照片除了高光就是阴影的部分,它就是对图片的二分之一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我都是用来做对比色。例如高光选择一个冷色然后阴影选择暖色,根据画面来调整饱和度,这样做目的是可以提高画面的层次感,以及丰富画面的色彩,但是你高光和阴影都加冷色也是可以。并没有规定的自由度非常高,这边并不建议使用,因为ACR没有蒙版,你在分离色调调整太多,人物的皮肤很容易就偏色。也不是绝对的,我们根据需要使用。上面还要一个平衡调整这是用于调整亮部和暗部调色后影响区域的比列,就是平衡滑块在中间偏左一点暗调的影响就会更大一些,偏右就是亮调影响会更大。

镜头校正

镜头校正也就是用来处理镜头的问题,首先说明只有raw格式的照片才有配置文件的面板。如果你用JPG格式的图片,打开ACR是没有这个面板的大家需要注意一下。

我们来看下删除色彩就是紫变和绿边的修复,说到紫边产生的原因有两点:① 背光拍摄,大光比是紫光产生的自然原因,所拍摄的照片亮部与背光部结合部位会产生紫边,当然也可能是绿边;

②镜头内透镜组件的光学性能不足、感光元件CMOS上成像单元密度过大等是紫边产生的技术原因。

照片正常尺寸看几乎是看不到的但是放大去看的话还是会比较明显的,对一般的图片而言即使不对紫边进行修复也无伤大雅。要是你对图片要求很高,在我们的ACR中也可以轻松校正回来。删除色彩的处理是由软件经过内部计算和识别自动完成校正,如果你感觉自动校正的效果不够理想,也可以利用手动修复的方式进行校正,直接移动数量和色相就能对其进行处理。但是紫边处理数量不能太大,太大的话会导致原来不是紫边的紫色边缘也会进行去色这样得不偿失。

启动配置文件校正: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这边我要强调一下我们校正的是照片的畸变而不是透视关系,畸变是相机的一个工作原理导致,一时半伙讲不清楚,这边给大家讲两种常见畸变就可以了,一个是桶形畸变一个是枕形畸变,一般我们启动配置文件就能给畸变自动修复。如果你的图片是jpg的图片也可以通过手动滑块进行调整。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手动调整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桶形畸变

第5节 PS-Camera raw操作面板的详细介绍(3)

枕形畸变

今天讲了色调曲线、细节、SHL、分离色调、镜头校正大家看看消化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