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孩子凡事总“争第一”,请花3分钟告诉他这些话

 以史为鉴明我心 2018-11-18

作者|佟霏

来源|DaDa妈妈(dadareading)

01

赢是少数,输才是人生常态

前两天,我带女儿小树去淘气堡玩,遇到一位妈妈正在“训”孩子。

“输了就输了,还好意思哭,丢脸不丢脸?给我一边罚站去!”

原来,小男孩和小朋友一起攀岩,每次都落在最后,小男孩又急又气,一屁股坐在地上哭闹起来。

也便有了妈妈训孩子的一幕。

图片来源于soogif

输赢,是孩子成长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小新上了幼儿园之后,也一度痴迷于跟我比赛,并且一定要争“第一名”。

早上睁开眼睛,便吵着:“看谁第一名起床”“看谁第一名洗脸”……如果我赢了,她就会不开心。

赢带来喜悦感,而输带来的是挫败感,孩子天生有想赢的驱动。但有赢便有输,赢是少数,输才是人生常态。

孩子对失败的认知和应对失败的态度,将对他以后的人生,产生愈来愈深刻的影响。

02

每个人都会犯错,失败没什么大不了

陶虹曾经分享过一段和女儿之间的经历:

“我女儿小时候,我发现她最简单的积木都不敢玩。”

“我觉得好奇怪呀,观察之后,我发现她是因为我玩得太好了。她就想:‘我可搭不成这样,那我就不碰它。’”

图片来源于秒拍

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陶虹开始尝试在女儿面前“示范”失败:

“我在搭的时候特意搭歪,然后‘啪’把桥弄倒了。”“我女儿的眼睛里会忽然产生‘呲’的一丝亮光。”

图片来源于秒拍

陶虹把方法告诉老公徐峥之后,徐峥也如法炮制,表演了“同款失败”。

“从此以后,女儿搭得好好的。”

害怕失败的心理让孩子止步不前,即使拥有能力也不敢迈出一步。而父母的示范能够起到作用的真正原因,我想更多的是——他们示范了如何面对失败的心态。

图片来源于秒拍

陶虹用行动传递给女儿:“失败有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会犯错。”这份平常心,给了女儿最好的勇气。

03

输不起的孩子背后

也许有一位高要求的家长

孩子面对失败的态度,大多会受到父母的影响与暗示。有时候,不是孩子输不起,而是带着来自父母压力,不敢去输。

父母的这些做法,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输不起”的心态:

1.凡事鼓励孩子争第一

父母个性要强,样样要求孩子得“第一名”。这种心态会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并成为孩子面对失败的压力。

一旦有几次达不到目标,孩子会逐渐失去尝试和挑战的信心。

2.总拿孩子与他人比较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当孩子总是被比较,时常处于竞争之中,挫折引发的敌意也会阻碍他们的行为,使他们的心力过多地消耗在不良的心态中。

3.过度地夸奖孩子

有一些“玻璃心”的孩子,源于家长的“捧杀”!

宝贝真棒”“太聪明了”“你是最优秀的宝宝”……当孩子太容易获得这些类似的夸奖时,他们要么事事都求夸奖,要么因为害怕失误得不到夸奖而放弃新的尝试。

输不起的孩子,常会因为太想赢,而不敢尝试新挑战。如此一来,孩子便失去了更多探索和成长的机会。

04

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起码我去试了

成功是一种期许,在这期许实现之前,能够与失败共处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智慧。

在《朗读者》节目中,篮球巨星姚明聊起了一段往事。

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姚明在运动员宿舍楼里忽然听见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后来我知道了,那是有人在最后一刻被刷掉了。”

那阵哭声,一直萦绕在姚明的心头:

“他们付出了同样多的代价,同样多的心血,他们是失败者吗?不。”

体育本身就是竞争,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意味着无数人被淘汰或失败。”

从那一刻起,姚明开始意识到:胜利和失败同样具有价值,伟大的胜利是由失败成就的。

图片来源于《朗读者》

这种信念,伴随他熬过了人生很多困难的时刻。

作为运动员,身体上的伤患不计其数,而康复过程中带来的心理压力,则成为运动员们最难跨过的坎:

“当一旦受过伤之后,实际上那里是有一个记忆的,当我们再去重复这个动作的时候,心里边会有一个阴影。”

“这是我们最最最最痛苦的地方。”

图片来源于《朗读者》

而最让姚明感到绝望的,是最后一次受伤——他的左脚第三次应力性骨折,这一次,姚明清楚地知道,自己再也无法完全恢复了。

于是,他坦然地选择了退役,并以其他方式,继续投入到热爱的篮球事业之中。

在特奥会运动员誓词中有一句话:“让我去获胜,如果不能获胜,让我勇敢去尝试。”这是姚明非常喜欢的一句话,他也用自己的经历去践行了这句话。

05

学会与失败共处,才能迎接成功

失败,是孩子人生中必不可少的经历。

孩子需要早早明白,坦然接受失败,甚至学会敬畏失败,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蓄力前行,向自己心中的终点进发。

应对失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如何归因和再接再厉。

1.用“积极”归因“失败”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其心理学著作《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强调:

当我们把糟糕的经历归因为“永久性”“普遍性”“个人化”的时候,容易使孩子形成悲观的思维方式。

反之,塞利格曼提出了“习得性乐观”的概念,帮助孩子把挫折归因为“暂时性”“特殊性”“非个人化”的,使孩子在挫折中习得乐观的思维方式,也使孩子能够更快地从挫折中走出来,并有所收获。

图片来源于Giphy

前段时间,小树在幼儿园尿床了,这让他非常沮丧,回到家依然哭个不停。

我尝试用马丁·塞利格曼的方式来安慰他:

“宝贝,你现在3岁半了,虽然有时还尿床,但等你再长大一些,就不会再尿床了。”(强调暂时性

“而且,你一直都表现很好,只是偶然不小心尿床了一次,对不对?”(强调特殊性

接着我问他:“幼儿园还有其他小朋友尿床吗?”(强调非个人化

小树停住了哭,想了想说:“昨天嫚嫚也尿床了。”

图片来源于Giphy

积极的归因,能降低挫败感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孩子从挫折中走出来。

2.引导孩子对失败进行反击

小树时常会向我发起挑战,比如,一起搭磁力片,看谁能先摆好一个公交车。

有时候,我会故意把磁力片搭坏,小树斜着眼睛看着我:“你输了吧。”

每个孩子都有失败的经历,并为此忐忑,此时,他正等着看我如何面对失败。

“是的,刚才我输了,这让我有点沮丧。”承认面对失败的心情,使孩子感觉被理解。

接下来便开始对失败的反击:

“为什么我会输呢?”我开始研究那堆被搭坏的磁力片。

“可能是因为我刚才太用力了,下一次我会轻一点。”

“如果下面我用正方形来搭,可能会坚固一点吧,让我试试看。”

“搭好一个漂亮的公交车可真的有点难,我必须多练习几次才行。”

当我们想要教给孩子任何事情时,最容易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给他看。

图片来源于Unsplash

飞人乔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我可以接受失败,但不能接受放弃。”

从没有一种成功能够轻易得来,但太多人并不是被困难打败,而是被想象中的失败吓退。

失败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很多人把它视为对自我的攻击。

但我的宝贝,要知道,你经历的失败,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恰恰它证明了——你一直在努力。

本文转载“DaDa妈妈”(ID:dadareading),专注分享4~16岁孩子的养育经验和成长故事。

你错过的精彩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