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滩上出土“怪盆”它是干这个用的,还是古代一项重要制度的见证

 历史解密坊 2018-11-19

古怪的文物,读者们应该都没少见,要么是造型怪异,要么是功能奇特,正因为怪,故此,对读者朋友们就更有吸引力。今天小编要给您说的这件“怪盆”,也许会出乎你的意料,甚至是完全颠覆你对“怪”的理解。因为它造型既不怪异,功能也不奇特,但依然被称之为“怪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最后经过研究发现,它竟然是干这个用的器皿……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怪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被发现的,地点位于四川省浦江县的一处河滩上。当时这里是一处沙场,那天工人们正在河道内挖河沙,突然从水下传来一声闷响,工人们都以为碰到了什么大石头,也就没有在乎,便继续挖沙。可是没挖几下又传来一声闷响,于是工人们合力,将它打捞上来看看,结果人们都惊呆了,这哪里是什么石头,分明就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家伙,虽然看起来像锅像盆又像碗,但谁也叫不上它的名字,所以姑且就称之为“怪盆”。其中有的工人猜想说:“难不成这是啥朝代的文物?”。带着这个疑问,工人们联系到了浦江县文物局的工作人员。

专家们研究了半天,也没看出来这“怪盆”是个什么东西。经过测量,它的口径为1.3米,底径为1米,高为0.5米,重达百余斤。虽然已经锈迹斑斑,但是内壁还算光洁。在进一步的清理过程中,专家们还发现在“怪盆”的内壁上,隐隐约约的写有东西,经过仔细的辨析,确认出是用汉朝隶书铸成“廿五石”三字,而其中的“廿”字就不免让专家们想到了王莽,因为这个字正是当时王莽主张的简化字之一。以这三个字当线索,关于这件“怪盆”是身份,专家们也已经猜出了八九分。

因为王莽所在的西汉时期,还有一项重大的国家政策,那就是“盐铁国有制”,国家为此还专门设立了“盐官”,负责管理本地区的盐业,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所记载的“孝宣帝地节三年蒲江盐井二十所,增置盐铁官”(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而这件“怪盆”也就是史书中频繁提及而不见实物的“盐铁盆”,也叫做牢盆。

如南宋陆游《入蜀记》:“县廨有故铁盆,底锐似半瓮状,极坚厚,铭在其中,盖汉永平中物也”,“盐官雇贫民,发给煮盐盆,称为牢盆”(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所以这件“怪盆”就是西汉时期的盐铁盆,由国家负责铸造,然后雇佣百姓煮盐所用的器具。因为蒲江地区位于平原和高原的过渡地带,有着丰富的盐业资源,比如盐泉,盐河等等,甚至还大规模的开挖过盐井。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产盐的重地,要不然怎么会在这里设“盐官”呢!最后煮出来的盐,再由国家再统一收购和销售,而这件煮盐盆也就成了目前现存的唯一一件牢盆。

在古代中国,盐的地位就好比是当今世界的石油,所以可见当时煮盐是一项多么浩大的工程,而这件牢盆,无疑就是对两千多年前中国盐业发展的见证,另外对我们研究古代的制盐工艺和盐业发展的历史,也具有重要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