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再给大家分享陆羽《茶经》三之造(下二)部分。 首先回顾下上周陆羽茶经(八)的内容,上篇主要讲茶饼的形状及优劣茶饼的外形特点,砖茶、散茶、末茶、饼茶,以及宋代贡茶,元代的龙凤茶饼。由此可见,茶叶的形状多样。 接下来,我们再切入主题,分享三之造(下二)部分。 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决。 唐代的蒸青团茶,按照品质优劣分为八个级别,分别是:胡靴型、牛臆型、浮云型、拂水型、膏土型、地潦型、竹翘圣和霜荷型。到了宋代,团茶中加入香料的制作方法受到了很多追求真茶香的文人雅士的批评,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茶有真香,非龙麝可拟”。其实,茶中加入龙脑等香料后,不但不能使人“清心”,反而使人心胸烦闷。 关于茶好坏的鉴定,陆羽在文中也做了简短的介绍。下等的鉴别方法是把光亮、黑色、平整作为好茶的标志;次等的鉴别方法是把皱缩、黄色、凹凸不平作为好茶的特征;最好的鉴别方法是既能指出茶的妙处,又能说出不好之处。压出了茶汁的表面就光润、含着茶汁的就皱缩;隔夜制成的色黑,当天制成的色黄;平整是因为压得紧实,凹凸是因为压得不紧实。 现场做饼茶(资料) |
|
来自: 昵称52216650 > 《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