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哲学导论》: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茶香飘万里 2018-11-19
《认知哲学导论》: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有人会说了,“哲学”已经够让我头大了,现在又出来个“认知哲学”,真是让人猝不及防啊!

其实呢,这很正常,认知哲学是哲学的一个新领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很陌生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认识认识它。

认知哲学,就是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人的思维和意识的一门学科。

它是一门交叉学科,和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属于“近亲关系”。

它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16世纪。

当时,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说了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在笛卡尔看来,思想是一个人的内核,人与人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思想的不同。

由此,他将世界分为物质和精神两大类,这两大类之间会相互影响。

比如,听到一段优美的音乐,我们就想翩翩起舞,看到青藏高原的雪山,我们就情不自禁地想流泪。这是精神受物质的影响。

反之,心情烦闷的话,我们可能会去海边散步,心情愉快的话呢,我们可能会去看场电影。这是物质受精神的影响。

笛卡尔的这个理论,被称为“身心二元论”,而认知哲学,就是在“身心二元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认知哲学导论》: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到了当代,认知哲学领域分成了两大流派,这两个流派,分别支持两个论点——功能论和物理论。

先说功能论,它是目前认知哲学领域的主流观点。

它认为,人体是一台巨大的机器,而大脑呢,则是这台机器的计算机,大脑的活动,直接决定了人的心智水平和行为能力。

一个人的任何主观感受和外在行为,都是通过大脑运算完成的。

举个例子,周末你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突然肚子咕咕叫,于是你从沙发上站起身,走到冰箱跟前,打开冰箱门,准备拿些零食出来。

按照功能论的说法,你从肚子饿,到站起身,再到走到冰箱跟前,这一系列举动,全都是大脑运算的结果,只不过这个复杂的运算过程,你用肉眼看不到罢了。

这个功能论,是被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很多科学家也支持这个说法。但是,不少哲学家却产生质疑了。

质疑的哲学家认为,心灵、大脑和计算机三者之间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并不相同。

心灵的活动,远比大脑细胞运动复杂得多,与计算机程序更是没有可比性。

人类的心灵活动瞬息万变,哪怕再精密的仪器再先进的设备,也无法完全模仿和复制它。

《认知哲学导论》: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在反驳功能论的这些学者里,有个叫普特南的最为有名。他是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在心灵哲学、语言哲学、科学哲学和计算机领域都做得很成功。

普特南在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孪生地球思想实验”。孪生地球思想实验,最初是反对语言学里的一词多义的,后来,又延伸到了认知哲学领域。

这个实验很有意思,它假设的是,在外太空,也存在一个和地球一模一样的星球,两个星球上,都有“水”这种物质。

而且,两个星球上的水,用处都是一样的,它们都能用来泡茶、煮饭、浇花、洗澡。

不过,在我们地球上,水的化学成分是H₂O,而孪生地球上呢,水的化学成分却是XYZ。

再假设地球上有个小李,孪生地球上也有个一模一样的小李,地球上的小李和孪生星球上的小李,都知道一个事实:水是能喝的。

那么问题来了,两个一模一样的小李所说的“水”,也是一模一样的吗?

这个实验认为,两个星球上的水,并不是同一种物质。

我们刚才说了,这两种水的内在成分是完全不同的,一种是H₂O,另一种呢,是XYZ。

因此,当孪生星球的小李说出“水”这个词儿时,他指的是成分为XYZ的水,而当地球上的小李说出“水”这个词儿时,指的是成分为H₂O的水。

这两种水,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认知哲学导论》: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绕来绕去,普特南想用这个思想实验告诉我们什么呢?

在传统观念看来,意义是“在头脑中”的,词语的内涵,决定其外延。

而“孪生星球实验”想说的是,同一个词语,由于使用的语言环境不同,这个词的内涵就会发生巨大变化。

所以,一个词语的意义不仅仅存在于头脑中,而是至少部分地取决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它跟前面提到的大脑计算出人的行为和思想,完全不是一回事。

说完功能论,再来简单说说物理论。物理论认为,人类只有一个世界,就是物理世界,没有什么心灵世界。

这个说法,让美国著名哲学家内格尔不太爽,于是,他开始搞事情了。

1974年,内格尔发表了论文《当蝙蝠是什么滋味》。

在这篇论文里,内格尔假设人类拥有和蝙蝠完全一样的生理结构,能完全模拟蝙蝠的习性和行为。

但即便如此,人类依然无法得知:当一只蝙蝠是怎样的感觉。比如,飞行的时候,蝙蝠心里在想什么,倒挂的时候,蝙蝠又在想什么。

从“孪生地球思想实验”以及内格尔的《当蝙蝠是什么滋味》里,我们不难发现,认知哲学研究的重心,强调的就是“感受性”这回事儿。

功能论和物理论的最大漏洞,都是否认了感受性。而感受性呢,恰恰是人和其他生物的重要区别。

《认知哲学导论》: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

说了一大堆,认知哲学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它实际上是在告诉你,除了你自己感受到的,其他的都不存在,或者说,它的存在也与你无关!

这个很好理解,假设你生活在北京三里屯,那么,北京三里屯的一切才对你有意义。

其他的地方,如果没有你的亲戚朋友在那儿,你偶然去到那里认知它的时候,它才存在,其他的时候都不存在。这就是认知哲学。

很多人不理解,它怎么能不存在呢?在地球的某个角落,一定存在着“我”不知道的某些事物呀,尽管“我”从任何渠道都没法儿获取它们的任何信息!

可是,这种存在,不在你的感知之下,它对于你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认知哲学认为,它就属于“不存在”!

再举个例子,假设生活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里的人们,一辈子都没见过大海,也没法儿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大海的相关知识,那么,在他们的思维意识里,就不可能知道美国夏威夷的碧海蓝天有多么美好。

夏威夷的碧海蓝天再美,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存在的。

只有你能感知到的世界,才是你的世界。至于你感知不到的世界,即使它客观上存在,也与你无关。

认知哲学想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现在,认知哲学依然是一个全新的学术领域,它就像一个多姿多彩的星球一样,等待着人们去探索。

但这本《认知哲学导论》,多多少少让我们知道了一点关于认知哲学的常识,为我们了解认知哲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