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印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罕见文殊造像

 睫毛上的风尘 2018-11-19


8世纪中叶,瞿波罗王(Gopāla)在东北印度建立了帕拉王朝。在长达四百余年的统治中,政帕拉王朝统治局面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历代国王对佛教采取扶持政策,佛教得到迅猛发展。8-10世纪为帕拉艺术的早期阶段,造像大多发现于印度比哈尔邦的菩提迦耶、那烂陀和库尔基哈尔(Kurkihār),以佛教题材为主。


9-10 世纪 铜虚空藏菩萨

《印度与尼泊尔的铜造像》冯·施罗德,233 页


早期的帕拉造像风格延续笈多造像特征,或为薄衣贴体的简洁优美之风,或呈充满节奏感的U形衣纹装饰,但饰物显然较笈多时期更为华丽,人物比例较为写实,面部丰满圆润,肢体的表现柔软富有弹性。11-12世纪为帕拉艺术晚期,造像多发现于东部的孟加拉地区,包含今天属于印度的西孟加拉邦和孟加拉国两部分,以印度教题材更为常见。此时的帕拉造像,风格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体动态更加夸张,造型多变,肌肉显得坚硬紧实,充满着一种紧张感,衣饰也变得更加丰富,台座和背景更具装饰性。而本像从风格判断,很明显是一件帕拉王朝早期造像。


10世纪 合金铜

文殊菩萨像

H10.5cm

RMB:800,000-1,200,000

 

展览著录:

 缘起-喜马拉雅艺术展,P191,2017年.


此像方额圆脸,面庞饱满,弯眉高挑,目光直视前方,双唇饱满,嘴角上翘呈微笑状,生动表现出一位少年的自信与天真。头戴连珠纹装饰的低矮三叶冠,头发分三髻,头顶正中梳起一高髻,两侧各有一个小发髻,发辫垂于身后和两侧。胸前佩戴较短的项圈,内侧为珠串,外侧装饰花苞状的吊坠,正中为一长方形加圆形的饰物。两臂有简洁的环形臂钏和腕钏,系腰带,正中有圆形装饰,于身后打结。结跏趺坐的左腿置于台座之上,右腿伸开踏于莲座前方伸出的小莲台,腰与右腿之间束瑜伽带。左手撑台座并持优钵罗花,右臂自然搭于弓起的右膝,姿态放松自然。台座由仰覆莲组成,宽扁的花叶富有肉质感,铺装于台座周围,花瓣正中微微凸起。仰莲台座的两片花瓣之间,又刻画出下面的两层莲花瓣,构成三层花瓣,简洁的形式之下蕴含着丰富的层次。莲花座下方承接方形台座,既增加了装饰效果,又抬高了整体的比例,衬托出主尊的气势。



菩萨整体装饰较为简洁,躯体刻画饱满柔软,显示了帕拉早期的艺术特色。莲瓣宽扁的圆形莲座与方形矮台座叠加的形制,也常见于9-10世纪的帕拉时期,到了11-12世纪,莲花座在整体比例上变小,下方台座多为多层折叠的须弥座,形制上更为复杂华丽。


而此像之所以被判断为文殊菩萨的关键标识在于菩萨左手的持物和菩萨的发髻。


能够确定为文殊菩萨的造像,最早出现在帕拉时期,为埃罗拉石窟中的八大菩萨之一。根据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像,可以总结出此时文殊菩萨的图像特征。文殊菩萨的发髻多为一个高髻,垂下的部分披于肩背,也有的为三髻或五髻,常见发辫状,而这种三髻或五髻的样式则极少见于其他菩萨像。持物当中,多见优钵罗花,有时花上承载梵箧,也有的文殊菩萨持剑。



所谓优钵罗花(或称邬波罗花),是梵文Utpala的音译,为睡莲的一种,花朵形似含苞的玉兰,与荷花不同。在印度帕拉时期,不同菩萨手中的花朵,常常有所区别,例如观音菩萨手中所持为莲花(Padma),花苞表现为圆形,为荷花之形状;弥勒菩萨手中所持为龙华树的花朵(Nāga-Kesara),表现为多个花苞组成的花簇。




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即广为人知,作为智慧的化身备受尊崇。然而在佛教美术史中,文殊菩萨的造像,从帕拉时期才开始大规模出现。帕拉时期的文殊菩萨像姿态多样,有立像也有坐像,有结跏趺坐,也有游戏坐姿。此菩萨像手持玉兰状的优钵罗花,不同于帕拉时期观音手中的莲花。头顶有三髻,即头发分为三组,正中一组梳向后侧,左右各一组垂至两肩,这一特殊的发式从造像背面能够清晰看到。这种例子在现存帕拉造像作品中时常可见,但今天我们的能够见到此类作品几乎都为石造像,铜造像则极为罕见。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定这尊帕拉早期的金铜文殊菩萨像是一件集艺术价值、考古价值于一身,难得一见的收藏珍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