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去年此时,我们曾经写过一枚流传有绪的商代小兽头(点此查看)。日前中秋佳节,小兽头随新主人回祥玉坊“省亲”。此物个头不大,却是灵气逼人,往厚实的春秋战国玉璧旁一放,竟决然不会被忽略。灵气来自何方?材质,当然。工艺,也对。但更为重要的,乃整体气韵,也就是定制者甲方的身份气质。 《说文解字》解“灵”的本字即“巫”,又进一步阐释为“以玉事神”。在上古,巫不是指我们现在民间做法的巫婆神汉,而是知识精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文学艺术,懂科技医疗,能带兵打仗,能祭祀通灵,还能指导民生——这些人,被后世尊称为“圣王贤相”。他们就是玉的甲方,玉的定制者,玉的使用者。他们的时代,便是“礼崩乐坏”前的中国。 20世纪以来,有一路学者专门热衷于论证上古“巫君”传统,此类论证又往往少不了“玉”的参与,从而梳理出许多玉器神话,让我们更可一窥“灵气逼人”究竟属于怎样一种气质美。 玉瑞的播种者,是中华始祖黄帝。《山海经》有一段美文:峚(mì)山这个地方,为丹水发源处,水中多白玉,还有玉膏。黄帝经常服用,并用来灌溉丹木,五年之后,开五色花,发五味香。黄帝便取峚山玉荣,播撒在钟山之南,于是有了瑾瑜美玉,质地坚密,光泽润厚,调和阴阳。此法宝成为神与人的共同福音:“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玉,是神权垄断者的法器。五帝之一的颛顼,以王权垄断神权著称,《尚书·周书·吕刑》记载他命大臣重、黎二人“绝地天通”。也就是说原本鬼神与人类杂处,但从此,只有帝颛顼与他的巫师集团可以通神。而颛顼这个名字,据周策纵考证,正取义于“人持树枝和持玉而舞”。 玉,是天赋王权的信物。治水英雄大禹,上演了一出中外神话中经典的得神器-成大业-王天下桥段。此神器,有说玉圭,有说玉简,有说玉书,总之是玉,而将玉赐予他的,则是蛇神人面的大神伏羲。按照《拾遗记·夏禹》版本,伏羲送给禹一枚玉简,长一尺二寸,象征十二个时辰,用来丈量天地,大禹执持此简,平定水土,继承王位。 玉,是圣王通天的道具。禹的儿子启,也就是夏代第一位君主,可谓将王、玉、巫、舞的一体化发挥到极致,《山海经》描写他舞九代于大乐之野:“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这场面如今想来,定是瑰丽浪漫、气吞山河。 玉,还是大巫向神明讨价还价的法宝。《尚书》中记载了一段周初用玉的著名典故,伐纣灭商后,武王病重,周公摆起祭坛。执璧秉圭,向先王们祝祷,最逗的是还能讨价还价:“你们答应治好武王,我以璧和圭相赠;不答应,我就把璧和圭藏起来了!” 简言之,玉是巫的符号,也是王的符号,从红山、良渚、龙山的时代就已经如此,夏商周三代,巫君传统依然鼎盛。时至今日,巫君传统似已不复存在,世人对玉却始终保有一分敬意。而像商代小兽这些灵气逼人的古玉们,依然闪耀着那个人神一体时代的独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