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服,穿越千年的魅力之男人装

 NGC1952 2018-11-20



汉服男装一般需袖长过指尖,身长过脚踝,以微露鞋面不拖地为宜。不宜袖长、衣长过短。尺寸以宽大合身为宜,不宜过于收束局促。汉服剪裁需有前后中缝,一般也要求有接袖。


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下男士汉服的主要类型:



一、上衣下裳(也发“chang”二声)


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约出现于商朝。上衣交领右衽,下裳一片式围合,皆以带结系,这也是汉服最基本的特征。秦汉之后,男子深衣制逐渐取代上衣下裳制,上衣下裳逐渐只作为礼服存在,后世更是成为男子最为严肃的最高礼服。


说到礼服,我们可以看下先秦时期的朝服“玄端”。玄端的穿着是非常庄重的,且只有男人可以穿,女人是千万不能穿的。



除了庄严的礼服朝服,寻常百姓的穿着会显得非常朴素,比较常见的就是短(shù)打和半臂,我们来看看图片。


上图为短(shù)打


上图左为长半臂,右为短半臂


二、深衣制


深衣是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把衣、裳连在一起,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礼记·深衣》中明确记载了因家庭状况不同,制作深衣时所选择的缘边用料不同: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缋。(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健在,以花纹布料为衣缘。)

具父母,衣纯以青(如果父母健在,以青色布料为衣缘,又称青衿。注:古人青色以蓝草制靛蓝染成,类似今藏青色。)

如孤子,衣纯以素。(如果是孤儿,以素色为衣缘。郑玄注:三十不称孤。)



我们来看几个经典衣制:


1、曲裾袍

曲裾袍是深衣的一种,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曲裾袍的出现是为了掩盖当时裤子没有裤裆的礼仪之举,是常服的一种。



2、直裾袍

而当裤子的演变增加了裤裆,曲裾也就慢慢被直裾所替代,有长直裾、短直裾、鱼尾直裾等款式。



3、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汉服中深衣的一种,为礼服,多用于祭祀等场合。朱子深衣的结构特点为:直领(没有续衽,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下身有裳十二幅,裳幅皆梯形。



4、三重衣

现代汉服三重衣一般指中衣裙(裤)、襦裙、曲裾,或中衣裙(裤)、中单、直裾的穿法。要求外层衣袖短于内层,外层衣领浅于内层,显出重叠效果。


三、通裁类

通裁类是指上下衣之间无接缝,通体直裁的一类形制。


1、圆领袍

圆领袍,亦称团领、盘领。至少在汉朝初年就出现的一种汉族服饰,早期作为内衣存在。魏晋南北朝后,开始作为正装穿着于外,流行于隋唐至明末,男女皆可穿着。



2、直身、直裰、道袍

三者皆是明代士人常服,应用于各种日常场合。其区别在于,直裰两侧开衩无衣摆,行动时能露出里面的裤子;直身有衣摆遮挡,但衣摆缝在外,能看出衣摆;道袍衣摆缝在内,即暗摆。


道袍在汉服体系中指汉服的一个款式,并非道士袍。



3、襕衫

襕衫出现在唐代,流行于宋明。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其广泛程度可为仕者燕居、告老还乡或低级吏人服用。



4、大氅

又称氅衣,鹤氅。只男性穿着,对襟大袖,不开衩,衣襟不合拢,系带或不系带皆有,一般只做常服穿着。大氅属于罩衫,原则上只配衣裳穿着,现代常用来搭配直裾、道袍之类,属于一种演变。



5、曳(yì)撒(sǎn)

明朝士大夫喜穿。后期作为内廷侍卫服饰使用。其形制为窄袖或琵琶袖,衣身长短皆有,前分裁后通裁,前面腰以下打马面褶。



6、褡护

明代的褡护是一种半袖有摆在外的服饰,前后皆通裁。明代官员服饰系统中有褡护。其名源自元代,形制本于何处暂无考证。



7、贴里

形制与曳撒相近,都是上下分作两截,但曳撒只是前襟分裁而后身不断,贴里则前后襟均分裁,腰部以下做褶,大褶之上有细密小褶,无马面,衣身两侧不开衩,亦无摆。据此应属上衣下裳制。


贴里不但是明代内官常用款式,也为外廷官员常用。在明代的士庶群体中,贴里也广泛作为常服。明代士人通常将贴里穿在袍内或褡护之下。



你看,说起汉服的男装也是知识点一大堆呢,什么场合,什么年纪该穿什么样式的衣服,都有着讲究。


汉文化博大精深,光从我们老祖宗对衣服的严谨就可以看出,说起来,你们最喜欢什么朝代的衣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