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封阅后即焚的信,因字写得太好保留了下来,44个字却卖了462万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17

一封一千年前的书信当,竟然是一条现代版“阅后即焚”的消息,44个字的内容让人捧腹大笑,因字写得太好保留了下来。

这是至今最昂贵的一封书信封,名叫《儿子帖》,在北京翰海拍出462万的高价。

▲上图为信札《儿子帖》

这封书信之所以能拍出如此高的天价,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是书写年代久远,有上千年历史。能流传至今,说明弥足珍贵。

二是出自名家之手。为北宋名相富弼之手。富弼还是北宋文学家,字彦国。范仲淹称赞他是“王佐之才”,不仅文章写得好,还写得一手很好的书法,为官清廉被誉为一代名相。

三书信保密级别极高。写信人在信中注明“阅后即焚”,可见内容不宜示人。

四内容奇特,让人捧腹大笑。

▲上图为富弼画像

那这封《儿子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

先来看一下这封信的原文内容:

“儿子赋性鲁钝,加之绝不更事。京城老夫绝少相知者。频令请见,凡百望一一指教,幸甚!幸甚!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富弼这封信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我儿生性鲁莽愚钝,加上又不懂事。”位居名相,儿子不可能鲁莽愚钝到哪里去,这只是谦虚之辞。

“在京城里,我极少有相互信任的知己,除了你几乎没有。”这是向对方倾吐肺腑之言,让对方有种受宠若惊之感。

“我就经常教导他来拜见你,还望你在百忙之中多多指教。这对我就很幸运了,对我儿更是幸运了。”如果只是仅字面意思,也没有什么,不就是朋友之间正常的通信,让朋友关照儿子而已。但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因为最后一句“此亦乞,丙去。弼,再上。”

这里的“丙去”,是烧掉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这样的:“不过这信还乞求你烧了。富弼再次拜托了。”


为什么要烧掉?

从信中的语气看,可见富弼写此信时,已退位移居故里。要不然,同在京城直接登门拜访即可,没有必要写这样需要“丙去”的信了。

既然要“丙去”,说明富弼不想让第二个人知道,原来的客气话“请您多对我儿指教”,其实是有所指的,你想名相的儿子,总不至于不愁吃穿,那就是缺一官半职了。原来富弼这是走后门,求人帮儿子安排职位啊。这就是要烧掉的原因。其实,在当时,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

另外,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曾为名相的富弼,还真是清廉,在位时连儿子的位置都没有搞定,到最后,求人安排还不敢明说,就是很委婉地说了,也要求对方把信看后烧了。这是他做事谨慎的一贯作风,还是怕丢人,有损他名望?

那为什么收信人,不听从他信中所言,没有烧掉,却将此信保存了下来,而且还流传至今。

从目前的真迹成品来看,这不是一封完整的信件。右起第一行的称呼和问候语被剪掉了。

按照当时富弼的身份和与写信人的亲密关系,以及书信格式,右起第一行,必是收信人的字(古人一个人的姓名,除了名,还有字,名只能父母可以称呼,一般人都称其字)+官职+两人关系的互称(兄台、恩师、弟子等)+问候语(道鉴、雅鉴、大启等)”,就相当于现代人写信的称呼和问候语,比如“亲爱的爸妈,您好!”。

但是现存的这封信,收信人姓啥名谁,何职务,都没有,一开始就出现正文内容。这不符合常理,唯一合理的推断,就是收信人一开始就把这部分剪掉了,目的是要保留这封信。一朝名相的手书墨宝,何其名贵,怎么可能舍得烧掉呢?加上富弼的墨宝很少见,就更加珍贵了。

▲上图为富弼另外一幅名作《温柑帖》

最关键的问题是,这封信的字写得太好了。任谁也舍不得烧。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这封书信不仅成了富弼书法的代表作之一,而且还是两件传世书法作品中的一件。所以,一千年后,这封只有44个字的信当作一件书法作品,卖出462万的高价也不足为奇。

▲上图为富弼另外一幅名作《温柑帖》,现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