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日中天之韩琦“片纸落去四宰相”而一夜成名

 良辰美景奈何天 2018-11-20

上文说到赵祯又一次解散了宰相班子,虽然是迫不得已,可朝臣们把功劳记在了韩琦的头上,时称“片纸落去四宰相”,韩琦一夜成名,举国皆知。

韩琦小时候和欧阳修有点相似,但比欧阳修还惨。欧阳修三岁死了父亲,而韩琦三岁时父母双亡。他由几个哥哥抚养成人。家境环境造成他从小就自立,志气不小。天圣五年,十九岁的韩琦考中进士,而且是榜眼,名列第二,史称“弱冠举进士。

有意思的是,当时科举有个唱名制度,就是在大殿上宣读进士名单,当念到第二名韩琦时,太史官突然奏报:“太阳下出现了五彩云霞。”那个时候,这是祥瑞之兆,大臣们在恭贺万岁的同时,都在猜测,这个韩琦是个什么来头,难道是什么星下凡?

当时的真宗皇帝最信这个,为此授其为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也就是挂了个宫殿建筑方面的虚职,到今天的淄博去当副州长。之后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就是陈尧佐儿子陈述古干过的那个岗位。

后来到开封府当推官,还当过太常博士,景祐三年成为谏官,拜右司谏。就是在这个岗位,出色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期间敢于犯言直谏,诤言谠议,连上70道奏章议论国是、建言献策、检举邪恶,并一举扳倒了以王随为首的昏庸的宰相班子。

中书省一下了又没人了,赵祯再次将自己的老师张士逊召来当宰相,同时任命同知枢密院事章得象以本官平章事,同知枢密院事王鬷、权知开封府李若谷并参知政事,权三司使王博文、知永兴军陈执中并同知枢密院事。

新的宰相班子上任前,韩琦多次上书质问赵祯,宰相班子水平如此低,为什么不赶紧换掉?难道是选不上合适的人吗?杜衍、孔道辅、胥偃、宋郊、范仲淹这些人个个好样的,都是公认的忠贞之人,当个宰相绰绰有余。

要是不用这些人,前宰相王曾、吕夷简、蔡齐、宋绶这些人,工作经验都很丰富,也有过工作政绩,让他们继续干宰相未尝不可,为什么就下不了决心?

关于韩琦的接连上书,赵祯最终听取了罢免宰相班子的建议,关于宰相人选,赵祯还是自己做了主。张士逊是他老师,更信任一点。

章得象进宫谢恩时,赵祯对他说:“太后临朝听政的时候,朝廷的一言一行我都暗记于心,那时发现你清廉忠诚,不选边站队,也不向朝廷提私人请求,让你当宰相不是随便决定的。”

由此看来,赵祯从小就是个可造之材,刘娥刚主政时,他才13岁,那时他作不了什么主,却在暗暗观察朝臣的言行举止,总结培养自己识人用人的能力。

东西二府换人后,让知应天府夏辣当三司使,主管国家财政。给知制诰宋郊升了格,任命为翰林学士。对于宋郊,赵祯本想让他当同知枢密院事,到枢密院去干副职,可中书省有官员从中作梗,认为提拔太快,越级太大,赵祯只好改变主意,任命他为翰林学士。

宋郊不光是进士出身,还是“连中三中”,才华出众,又讨皇帝欢喜,好多人嫉妒。还有一点,智商高的人情商一般差一点,处不好同事关系。龙图阁学士李淑直接对赵祯说:“宋郊这个人可得防着点,从他名字看,就是个居心叵测的人,‘宋’可是咱国号,‘郊’的谐音是交,两个字连起来读就明确他存心不良。”

李淑的话,还好赵祯当笑话听了,之后把这个笑话讲给了宋郊,宋郊想了想,还是不给领导惹麻烦了,赶紧改名叫宋痒。

3月17日,赵祯主持新一年的殿试,录取数量也是惊人,进士科和诸科共录724人,特奏名录了984人。特奏名是个恩科,赵祯特设的,赵祯看到每次开科都有很多人落榜,有些连续考了多年也考不中,为此设特奏名这一科,对参加过一定次数的落榜生单独考试,也就是降低了考试标准,让这些人圆个进士梦。

这次殿设试前,礼部搞过锁厅试,就是前面提到过陈尧佐的儿子陈博古考了第一,韩亿4个子孙都上榜,搞得舆论很大,但经过查证,并按当时主考官的性格论,应该不存在舞弊。但是为了不让舆论升级,赵祯下了密诏,不准陈博古、韩亿的4个子孙和这两家的门客参加殿试。

刚好有个叫范镇的,学问很高,为人非常低调谦逊。范镇是四川人,当年薛奎知成都府时,发现了此人,薛奎见面后认为此人是个相才,把范镇召到他府上教育自己的子弟。

薛奎对范镇非常尊重,给的待遇也非常高,但范镇非常低调,车也不坐,也不让府上人迎送,在薛府教了一年书,门卫都不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薛奎到中央后,把范镇带到了京城,并向同僚夸耀在蜀中得一“伟人”,并说此人“将以文学名世”。范镇到京城后,经薛奎举荐,又成了陈尧佐和韩亿家的门客,按照赵祯的密诏,范镇也不能参加殿试。

可能是范镇的学识和人缘都不错,考官们集体向皇帝举荐,说范镇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在礼部的考试中名次靠前,并不是陈、韩两家的原因。

之后,赵祯同意范镇参加殿试,但要求他的名字不能出现在头榜,也不能靠前。也就是说范镇水平再高,状元、榜眼、探花这些与他无关,就是二榜的传胪也与他无缘了。

当时的具体情况是,礼部将范镇作为第一名推荐参加殿试,按正常的惯例,如果考不好,得不了状元,也不能到第二榜去。可是考试结束唱名时,一直到二榜的79名才是范镇。

这种情况在吴育和欧阳修的身上也发生过。欧阳修当年礼部考试第一名,可殿试时为14名,唱名的时候欧阳修还申辩过,意思是你们规定礼部第一,殿试不入二榜吗?结果只是求了安慰。

而唱到范镇的名字时,他神情自若,不慌不忙出来拜谢,然后不慌不忙退了回去,淡泊名利和不卑躬屈膝的架势把皇帝和大臣们都惊着了,认定这不是个凡人。

 4月6日,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王博文去世。这个人的业绩方面倒没有什么值得介绍的,不过他有个跑官要官的案例值得说一说。王博文担任过三司使,大宋的大官家,三司使号称计相,沾了“相”字边,虽然不是宰相,也有那么个意思了。

他当三司使的时候,应该年龄不小了,史书没记载他的生晨,他跑去哭着给赵祯说:“老臣活不了几天了,可是当了一辈子官,到死也无法到‘二府’担任个职务。”意思是这辈子能混个宰相当当,死了也可以瞑目了。

王博文越说越伤心,鼻涕一把泪一把。给大宋服务了一生,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最后把赵祯说感动了,想了一下陈执中年龄也不小了,干脆让两人都去枢密院工作,都任同知枢密院事。

这就叫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王博文可能是心愿已满,再无牵挂,到枢密院上任36天后就去世了。不过王博文是人事管理的好手,工作岗位上处处体现厚仁。他曾给孩子们说,自己在史部期间,对官员的处罚一般按法律的上限执行,在流放人员的处理上,尽量选择好一点的地方,希望孩子们在工作中效仿。

可是人无完人,一件事做不好,就会毁掉一生的清誉,当年在处理曹利用的侄子曹汭事件时,王博文为了迎合刘娥,作为主管此事的领导,放任罗崇勋罗织曹汭罪状,处死了曹汭,这件事致使王博文名誉扫地。

王博文去世后,任命权御史中丞张观为同知枢密院事。其实对于宋郊,现在叫宋庠,赵祯一直没忘记提拔他,曾对中书省授意,只要枢密院领导岗位出现空缺,立马把宋庠补上去。

等王博文去世后,中书省推荐了宋庠,可没想到,宋郊改宋庠后,还有人在赵祯跟前说宋庠的坏话,赵祯只好又改变注意,说张观是先帝的状元,应该考虑一下,把提拔宋庠的事又搁置了。

宝元元年的7月21日,朝臣为赵祯献上“宝元体天法道钦文聪武圣神英睿孝德”皇帝称号,这是惯例,以前的皇帝,大臣们经常变着花样献好的尊号。这次赵祯坚决不同意,大臣们又按惯例上书五次,以往的皇帝面对这样的事都要谦虚一下,再大臣们的再三恳求下,勉强同意,这也是君臣之间心照不宣的事。

可这次出现意外,上书五次,赵祯还是不同意,他说:“唐穆宗李恒曾说过,接受这些虚伪的称号,还不如干些实实在在在的事,给我这些尊称,还不监督我少犯错误。”赵祯还是个比较务实的皇帝,但张士逊坚持要上尊号,最后没办法,赵祯让删去“英睿”二字后勉强接受了。(未完待续。因每期更新不是按事件,而是满3000字一更,往往一章出现多个情节,标题只能侧重重点内容,造成有点文不对题的的感觉,望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