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名将英雄两千年 2018-11-20

三国时期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大的雄主,他对人才渴求之深,已经到达如痴如醉的疯狂地步,所以他三下求贤令,广泛地吸收和笼络天下文人名士,以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其人才之盛,冠绝三国,可为什么后来他却又开始诛孔融、杀崔琰、灭杨修,上演了一出出屠杀文人名士的惨剧,并且最后又偏偏放过了鹰视狼顾、最终葬送了曹魏的司马懿呢?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首先我们来说孔融,孔融,字文举,乃鼎鼎大名的建安七子之首,孔子第二十世孙,历任北海相、青州刺史,是一个集文豪、儒宗、名士、军阀为一身的一个汉末超牛人物。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图:建安七子

可以说,孔融身世之高,成名之早,口才之好,文章之妙,在天下都是顶尖的,加上手底曾还有块很大的地盘,性格又较为自负,像这样的人,本来是不愿屈居曹操之下的。只可惜他什么都好,偏偏不会用人理政、平靖灾乱,所以地方治不好,打仗也不行,明明坐拥北海大郡,且文有孙邵,武有太史慈,却搞不定黄巾流民,只得弃郡逃到徐州陶谦处避难,后来刘备又帮助他做上青州刺史,屁股没坐热,袁绍又派儿子袁谭也来做青州刺史,孔融打不过袁谭,打到最后只剩下几百人,这位老兄居然安坐屋内,“谈笑自若,隐几读书。”全然不管城外杀声四起,将士正为他浴血奋战。城池很快陷落,孔融的妻子儿女全被俘虏,他自己却夹着尾巴突围逃跑了。

孔融代表了这样一批汉末士族,他们只通文教不谙军政,高谈阔论只务虚名,不懂转变观念,毫无忧患意识,故在时代剧烈变化之时,无法适应新的残酷斗争环境,遂为历史所淘汰,成政治之弃儿,难以自立。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图:邮票——孔融让梨

结果还是曹操看重其名望,收留了这个弃儿,让孔融做“将作大匠”(相当于住建部长),又做“少府”(相当于财政部长),但孔融仍意不能平,自觉智慧渊博,溢才命世,是大圣之后,是仲尼不死,当时豪俊皆不能及,可大圣之后竟然沦落到了阉臣之后的手下,真是丢人他爸给丢人开门,丢人到家了。

所以孔融虽然表面上吹捧曹操,马屁拍的很响(见其《六言诗三首》中二、三首,也有人说是伪作),却暗地里组织了一帮大臣老在朝堂上捣乱,偏偏他们口才都极好,往往说得天花乱坠,云里雾里,跑题千万里,搞得曹操很头疼。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在即,孔融又在许都城内四处散布失败主义论调:“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为其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在孔融看来,袁绍四世三公,怎么也算是名门望族,他若能执掌政权,总会比曹操这个阉臣之后要体统一些。

建安九年的时候,曹操拿下了袁氏的冀州,成为冀州牧,就想恢复古时候的九州制,增加冀州的面积,以增加自己的权势,又遭到了孔融的反对,结果此事不了了之。孔融更上奏汉献帝主张“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欲堵住曹操更进一步之途,触犯到了曹操的根本利益。

所以,在赤壁之战前夕,建安十三年八月,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名动天下的大名士,建安七子之首,朝廷九卿之一的少府卿孔融被曹操所杀,死时五十五岁。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曹操杀孔融所公开的那些罪状,什么“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或者是一些行为上的不检点,实在不用着大做文章。况且孔融毕竟是孔子之后,而从来没有哪个古代掌权者,敢妄杀孔子先圣之后的!(连董卓都不敢,被孔融怼了以后,也只能外放他去做北海相)曹操真是狂拽酷炫,随便做着这样“大逆不道”的事儿,果然蔑视名教,不走寻常路。

曹操为什么要杀孔融,《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孔融是死于自己的大嘴巴,说话老不顾曹操面子,焉能不死?

其实,曹魏方面的喷子多了去了,曹操也不一定都要杀,祢衡喷的更厉害,曹操也只是将他发给刘表;陈琳喷的都上天了,曹操还重用了他。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事实上,作为曹操这样级别的政治家,在决策时是很少会被个人情感牵着鼻子走的,而绝对是以政治上的得失为准绳的。而陈琳祢衡只图笔上或嘴上痛快,一则是各为其主,一则是文人的意气骄纵,以求一时的快意而已,于大局无碍,曹操若杀之,只会白白落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名,这在政治上是极不划算是的。

其实,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孔融不可,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孔融身为孔大圣人的嫡孙与儒学宗师,他既是士族的领袖,也是天下的意见领袖,就算赋闲在家,同样宾客日盈其门,真可谓“坐上客恒满,尊中酒不空。”这就是孔融,无论在朝在野,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公知,主宰着整个天下的舆论风向,影响力无与伦比,如果他与曹操作对,曹操就什么事儿也办不成。

而且,孔融与曹操的死敌、荆州二刘之间也政治关系暧昧,与刘备的关系前文已述,此外,他还曾多次公开反对曹操征刘表,当时,刘表桀逆放恣,所为不轨,至乃郊祭天地,拟仪社稷。朝廷下诏要把他的行为宣示天下,孔融却上疏认为应当隐瞒郊祀这件事,说是为维护朝廷的脸面,实际上就是想帮刘表搪塞过去。

为什么孔融要这么维护刘表呢?因为刘表不仅是汉朝宗室,而且也是一个大名士,在《党锢列传》里同时名列八顾、八俊与八及(东汉末年,太学生把敢于同宦官进行斗争的党人领袖冠以此等称号),与孔融正是同一个阶层的战友。

所以,曹操在征荆州之前,一定要先杀掉孔融,以统一思想。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至于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三国演义》以及大众的看法都认为,这一则是因为曹操忌他太聪明,二则是因为他帮助曹植争储位。不过我认为,这些看法都很表面,肤浅的很。特别是《三国演义》中摘引改编的几个杨修小故事,一则鄙浅儿戏,不足信;二则也都是一些小聪明,曹公雄才大略,又岂会忌恨此等辁才小慧?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曹操之所以一定非要杀杨修不可,其深层次的原因,仍然在于杨修的身份。

杨修的身份可不简单,绝对不比孔融差,他可是太尉杨彪的儿子,袁绍袁术的外甥。杨彪是四世三公,袁绍袁术也是四世三公,双重四世三公,那可真是不得了了。特别是袁绍袁术惨败之后,其子孙虽亡灭殆尽,但袁氏百年来培养恩待之门生故吏又岂能尽被曹操屠尽?史书记载,袁绍兵败忧死,河北士女,挥泪痛哭,其政治遗产仍然雄厚,而袁氏子孙虽被曹操灭光,但袁绍还是有几个外甥的,其中一个外甥叫高干的,已因反叛曹操被杀,杨修的身份如此敏感,又岂能不为曹操所忌?

其实,当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派人整理从袁绍处收缴的书信,发现自己这边果然有很多人与袁绍有通谋,拉关系拍马屁,摇尾巴泄军情,不一而足。依我看来这些人恐怕大多是建安以后投附来的士族,诸曹夏侯与兖州寒族(这些人已经历过张邈之叛考验)绝不会这么干。

然而曹操当时并不准备得罪士族,现在天下未定,维稳第一,而且法不责众嘛,如今之计,只有好好学习光武帝,将书信全部焚毁,表示既往不咎,并当众宣布:“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况众人乎!”当然,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也。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不过,自以为以曹操的性格,他在烧毁这些信件之前,未必就没有扫一眼这些信的落款(后自言未见李通书疏),换做任何人,得到自己内部异己分子的名单,都会压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吧!何况曹操一生都承受着知人知面不知心的痛苦(看错了张邈、陈宫、刘备),他又怎么可能忍住不看那些信?只是因为大局未定,人心未安,所以暂且忍一忍,等到日后权位稳固,必回再来秋后算账。估计孔融、杨彪、杨修、娄圭等人就在这张名单上,而曹操把这份秘密的名单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暗自观察,苦心积虑找机会再下手,真是可怕的奸雄风范啊。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另外,除了袁绍这门姻亲,杨彪杨修自己所在的弘农杨氏也非常不得了,绝对不比汝南袁氏差。弘农杨氏的祖先为西汉开国功臣、弘农人杨喜,杨喜本是一名旧秦骑将,他因垓下之战后随灌婴追击项羽,而在乌江岸边成功抢到了项羽一块尸体,由此被刘邦封为赤泉侯,开始发迹,到了杨喜的曾孙杨敞,官运愈发亨通,得到了大将军霍光的赏识而升任宰相,后更因协助霍光废刘贺立宣帝而被加封为安平侯,新增封邑三千五百户,杨家从此更加兴盛发达,每代都是高官厚禄,到了东汉时期,杨敞的玄孙杨震成为一代大儒,号称“关西孔子”,官至司徒、太尉,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亦皆继承杨震遗风,均官至太尉,被称为“四世太尉”,比之袁绍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董卓连袁氏都敢灭族,却独独不敢动杨彪;郭汜、李傕也杀了很多大臣,亦独独不敢动杨彪。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图:杨震墓前的牌坊“四知坊“,语出杨震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所以,当曹操将汉献帝迎来许都后,大权独揽,却独惧太尉杨彪。有一次,汉献帝大宴公卿百官,曹操见杨彪神情不悦,恐杨彪有图己之意,竟推说自己肚子痛上厕所,趁机飞也似的逃回大营;等到权势稳固了以后,又苦心积虑,诬陷杨彪勾结袁术,劾以大逆的罪名将其下狱,最后还是赖孔融以辞职相逼才让曹操放了他。

孔融之所以要极力营救杨彪,是因为当初孔融入仕,乃杨彪之父杨赐所提携征辟。没想到吧,孔融竟是弘农杨氏的门生故吏。这些名门世家,正是以这种互相提携、互相推荐的方式,编织起一个密密麻麻的亲戚婚媾、官员提携关系网的。曹操一生最讨厌的也就是这个。他提倡的是唯才是举,他打天下最开始依靠的也正是寒门庶族中的俊贤,如满宠、程昱、毛玠、乐进、于禁、典韦等人,以及李典、许褚、任峻、诸曹夏侯等地方土豪。

当然,彼此彼此,这些名门世家,也最讨厌诸曹夏侯这些“赘阉遗丑“土豪暴发户。

事实上,近百年来,弘农杨氏作为士族的领袖,也一直都在跟宦官及宦官的追随者们党争,“关西孔子”杨震更因受宦官迫害而饮鸩自杀。再加上杨彪这次被迫害事件,以及杨彪的恩人孔融又被曹操所杀,我很怀疑杨修对曹操、曹植这些“赘阉遗丑”能有多少好感。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由此可见,杨修委身于曹操幕府担任主簿、又极力较好曹植,恐怕并没有安得什么好心思,其介入争储,更是加剧了曹魏集团内部的内耗,曹操有理由相信,自己百年之后,弘农杨氏必会引领士族,搅动滔天巨浪,曹丕曹植俩小子根本玩儿不过他们。

另外,请大家看看杨修写给曹植的信:“与君离别才数日,就好像已经过了很多年,难道仅仅出于您对我的爱顾,使我对您产生了深情的敬仰吗?”(不待数日,若弥年载,岂由爱顾之隆,使係仰之情深耶?)肉麻竟至于此,宛若情信,正所谓“大伪似真”,我坚决怀疑杨修勾搭上曹植有其极深的政治目的,就像陈群司马懿勾搭曹丕一样,搞不了曹一代,就搞曹二代,偷梁换柱,和平演变,大抵就是如此了。

另据史书记载,杨修被杀后,曹操曾有书致杨彪:

“而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谓其能改,遂转宽舒。复即宥贷,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念卿父息之情,同此悼楚,亦未必非幸也。”

由此可见,曹操明杀杨修,实则向弘农杨氏示威也!弘农杨氏根基深厚,引领士族,不杀他一个主心骨,不坏他一个领头羊,曹操死都死的不放心哪!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图:司马懿和杨修

所以说,曹操为何要杀孔融杀杨修,因为这两人才是士族真正的领袖,而非我们通常以为的荀彧司马懿。事实上,就算是心高气傲、目空一切的大喷子、大狂徒祢衡,也独独对孔融和杨修,是尊重有加、不得不服的。在祢衡眼里,像曹操刘表这样的世俗掌权者,不过粪土罢了,想侮慢就侮慢,踩了都嫌脏;而在士族中名气极大的司马朗和陈群好些,算是人了,但顶多就是些杀猪卖酒的市井贱徒罢了(“屠沽儿”);祢衡甚至连荀彧荀令君都看不上,认为他只是长得还行,“尚可借面吊丧”;只有孔融和杨修,祢衡一个夸成仲尼复生,一个夸成少年天才,并多次当众表示:“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子碌碌,莫足数也。”可见天下士族名门之中,孔融和杨修才是神一般的存在。而那个在电视剧里看起来很屌的司马懿,其实在建安时期只是个小人物,位望轻微,在天下士人眼里连给孔融杨修提鞋都不配。就算是《晋书》里写的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而屡次拒绝曹操征辟的事迹,都很有可能是司马氏为了抬高司马懿而编造出来的,本质上和《汉书》里编刘邦是他妈跟龙啪啪啪生下来的这种奇闻差不多,都起着美化、神化开国之君的作用。反正我很难相信一个权力欲如此重的人,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就算真有做,那也是故作清高在演戏,更为可笑。

事实上,《晋书》的编纂者房玄龄修史是出了名的不认真,经常野史正史一锅烩,反而是魏朝郎中鱼豢所撰之《魏略》更有可信之处。《魏略》上说的情形是:一开始征召司马懿并非曹操而是曹洪,档次这么低,司马懿自然不肯自降身价,所以他杵着拐杖,托病不出;但后来由荀彧举荐、曹操亲自下令征辟,他马上“投杖而应命”。看来这司马氏根本没有什么“不欲屈节曹氏”,只有“待价而沽”罢了。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图:司马懿剧照

甚至,就连史书上司马懿很有名的“鹰视狼顾”与“三马同槽”的典故都很有可能是街巷传闻、加油添醋、牵强附会的产物。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後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晋书·宣帝纪》

其实,“鹰视狼顾”只是古人修习气功的一种方法,早在西汉初《淮南子·精神训》中就曾记载:“真人之所游,若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凫浴猿躩,熊经鸟伸,鸱视虎顾,是养形之人也,不以滑心。”另据曹丕所著《典论》记载,当时曹操手下有一个名叫甘始的气功大师,在邺城广授气功,教大家“鸱视狼顾,呼吸吐纳”之术。由此可见,当时邺城达官贵人之中,很多人都在“鹰视狼顾”,司马懿只不过因为练得比较多、练得比较好,后来又成了大事,结果就被世人牵强附会成了豪雄之相。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而正好,晋朝史官想回避本朝得国不正的事实,所以,就借助此事大做文章,从而创作出了这样一篇离奇的故事,你想,如果从一开始,曹操就想将司马懿置之死地,无疑就给他日后的篡权增添了合理依据。

曹操为何杀孔融杀杨修却不杀司马懿?因为司马懿档次太低

所以,事实上,曹操宁杀孔融杀杨修,乃至杀崔琰,也不会杀司马懿的,因为司马懿年轻时在士族中的地位其实并不高,又一向谨小慎微不露野心,如果不是因为他活的太长,熬死了曹魏两任短命皇帝、数位曹魏名将宗亲以及同辈所有的士族精英,否则,司马氏是无论如何都没有机会篡魏的。

但谁能想到,曹操如此机关算尽,也没算到他子孙短命软弱至此,士族亦前仆后继、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至此,曹操就算再杀多少人也是没用的,这就是人算不如天算,最终曹公还是枉作了小人,岂不悲哉!

其实,以蒋济、陈泰等为首的士族们并不发自内心的欣赏官油子司马懿,但在与曹魏宗亲的博弈中,手握兵权和人望的四朝老臣司马懿成为了他们唯一可以倚仗的对象。但他们也万万没有想到,他们无奈选择的这位士族代言人,却做出一系列背信弃义、盗名欺世、屠杀无辜、诛锄异己的恶行,一次次的破坏着儒家士族的政治与道德底线,而由他的子孙创立的王朝,更是骄奢淫逸、自相残杀,引来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将整个中华带入地狱。

太史公尝言:“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历史已多次证明,那些执政时间太久、压抑时间太长,又权力欲望太重的宦海老乌龟与门阀大世族,于国家无益,于天下有害!黄宗羲说:“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改朝换代是中国历史的常态,亡一家一姓之国,没有关系,然而魏晋之替嬗,最终竟导致亡天下人之国,儒家士族身为当时天下的精英阶层,对其是负有巨大责任的。事实上,士族们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已追悔莫及。蒋济在高平陵事变后没多久便自责忧愤而死;陈泰则在魏帝曹髦遇弑后,也因悲恸过度,吐血而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