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个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之第五章 2

 木香草堂 2018-11-20
36个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之第五章 2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2

    25. 帕金森时间定律:有效地运用时间

       孩子能否利用好时间,决定着他学习效率的高低。当孩子不会合理利用时间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合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

       西方有名谚语:“最忙的人最能找出时间。”英国历史学家诺思科特?帕金森便以这句谚语作试验,分析为何大型组织会变得大而无当、毫无生气。

       1958年,帕金森出版了《帕金森定律》一书。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帕金森时间定律:“工作会自动地膨胀占满所有可用的时间。”这个定律解释了为什么一个机构的组织常常会超过实际需要,以及个人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是他们给了一个计划太多的时间。

       帕金森时间定律表明,如果你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从事一项工作,你会放慢你的节奏或是增添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分配的时间。例如,一个人可以在10分钟内看完一份报纸,也可以看上半天。

       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花上3分钟时间就可以寄出一张明信片,但一个无所事事的老太太为了给远方的外甥女寄张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花1小时找那张明信片,1小时找眼镜,小时查地址,小时写明信片,20分钟则是用来想去寄信时是不是要带伞。就这样,一个人只需要3分钟时间就能干完的事情,却让另一个人花了一整天时间来犹豫不决、担心、操劳,而且疲惫不堪。

    不同的人做同样一件事,所耗费的时间差别竟是如此之大。由此,帕金森得出的结论是:“一份工作所需要的资源与工作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一件事情被膨胀出来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与完成这件事情花的时间成正比。”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以为给自己很多很多的时间完成一件事就可以改善工作的品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时间太多反而使你越懒散、缺乏原动力、效率低,可能还会大幅度降低效力。

    在国外有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上大二的学生尽管只修最少学分的课,但其平均成绩仍然无法维持在C。后来,她的父母亲向心理专家咨询。可令她的父母亲惊讶的是,心理学家建议这个学生多修一些课,而不是少修一些。结果出乎学生本人和家长的意料,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不降反升。事实上,这个学生要做的就是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打起精神。

    小故事

    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

    “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

    “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学生们。然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

    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麽重要的功课?”

    班上一阵沉默,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

    “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家长要告诉孩子,面对学习中纷繁复杂的科目和内容,应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

    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或那样的理想,但最后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的人在制定计划后,却缺乏有效的行动,使机会在拖延或放弃中白白错过。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行动。正如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说:“我们所要做的事,应该一想到就做;因为人的想法是会变化的,有多少舌头,多少手,多少意外,就会有多少犹豫,多少迟延;到那时候再空谈该做什么,只不过等于聊以*的长吁短叹,只能伤害自己的身体罢了。”

    父母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行动能力,要教育孩子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即付诸行动。例如,制定了学习计划后,就要按照计划去做,而不是把计划束之高阁;如果想要去参加舞蹈培训,就一定要坚持去练习,而不是把培训时间无限期地推迟。

    有些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提高孩子的智商,发掘孩子的天赋,至于遇事拖延,也不是什么大毛病,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改正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因为从小就习惯于拖延的孩子,长大后仍然会受这个恶习的影响。例如,在工作中只说不做,遇事推卸责任,这样的人自然得不到领导的赏识,找一份工作都困难,更别说被重用和提拔了。

    当然,孩子年龄尚小,自制力较差,加之在外界的诱惑下,他们很难能够在有了想法后立即付诸行动,或者在付出行动后很难坚持把事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父母的督促。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拖延的害处,要明确地告诉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把事情完成!无论孩子找怎样的借口,父母都不能同意。

    一旦发现孩子有拖延的恶习,父母要立即帮助孩子改正:

    ⑴告诉孩子“完成任务没有任何借口”。告诉孩子必须努力去完成任务,而不要为拖延寻找借口。以下这几句话是孩子一定不能说的:“我没有足够的时间。”“我明天再做。”“我还有其他事情要做。”

    ⑵给予适当的奖励。当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某件事情的时候,可给予适度的奖励,这种奖励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物质的,这样孩子凡事就会变得积极起来。

    家教故事

    10岁的小婷在上小学,一天,她在家里宣布要天天写日记以提高写作水平。可是,一周过去了,母亲发现小婷并没有写过日记,当然作文水平也根本没有得到提高。

    母亲没有批评小婷,而是在一天晚饭后对女儿说:“孩子,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吧。”

    “好的。”小婷高兴地坐到了妈妈身边。

    “从前,有一个教徒每天都到教堂祈祷,每次祷告的内容几乎相同:‘上帝啊,请念在我多年来敬畏您的份上,给我一次机会让我中一次彩票吧!阿门!’这样的祈祷持续了三年。这一天,当这个教徒又跪在圣坛前祈祷:‘上帝啊,求您让我中一次彩票吧!’上帝真的出现了。你猜猜看,上帝对这位教徒说了一句什么话?”

    女儿想了想,说:“上帝见这位教徒很虔诚,就说:‘这次我会帮助你中奖的’。”“不,”妈妈笑着摇了摇头说,“上帝是这样说的:‘我一直在垂听你的祷告。可是三年来,你只有愿望没有行动,可怜的孩子啊,最起码你也该去买一张彩票吧!你让我怎么帮助你呢?”

    女儿听后若有所悟。她离开客厅,去了自己的卧室,拿出崭新的日记本,开始写起日记来。

    从那以后,小婷每天晚饭后都会先写日记,然后再去做其他事情。一个学期后,小婷的作文水平进步了很多。

    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1440分钟,但人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并不相同,时间贡献的效益也就大相径庭了。普通人和成功者的差别就在于,他们使用每天1440分钟的方式不同!

    人们往往认为,时间还很富裕,几分钟的时间也没有什么用处。持这种观点的人看看下面这个例子,就明白时间的价值有多大了。

    据说贝尔在研制电话机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人也在进行这项试验。两个人几乎同时获得了突破,但是贝尔到达专利局的时间比格雷早了两个小时。当然,这两个人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这120分钟而取得了成功,而格雷则因为晚到了120分钟而与成功失之交臂。

    伯纳德?伯伦森是美国的一位非常有名的学者。在他9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最怜惜什么,他说:“我最怜惜时间,我愿意站在街角,手中拿着帽,乞求过往行人把他们不用的时间扔在里面。”

    据说,在瑞士,婴儿一出生,就会在户籍卡中为孩子登记姓名、性别、出生时间及财产等诸项内容。特别有趣的是,所有瑞士人在为孩子填写拥有的财产时,都会填上两个字:“时间”。

    时间是如此重要,时间又是悄无声息地流失的。浪费时间,是阻碍孩子未来成功的大敌,因此,父母要从小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让孩子懂得珍惜时间,学会高效率地利用时间。

    父母要教育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重视时间的价值。要做的便马上去做,不为自己延迟进度找寻借口。同时,作好学习和工作计划,并注意更新项目,定期检讨学习效率及目标,使计划能按部就班地完成。

    为了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父母要教育孩子养成集中精力做事的习惯。一旦养成了这样的习惯,就不会出现手忙脚乱,被动应付的局面。反而会觉得时间比较充裕。对孩子来说做作业集中精力,很快做完与拖拖拉拉,总也做不完比较,前者反而可以腾出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为了不浪费时间,父母要督促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孩子的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要有定规;若摆得杂乱无章,常常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父母对孩子提出时间上的要求时,还要有意识地学习掌握一些技巧。比如,在孩子没有完成作业但非常想出去玩的时候,他对于书本早已心不在焉了。这时如果还对孩子说“再写10分钟”或者“做功课做到4点为止”,这只会增加孩子对时间的焦躁不安之感,他会不时地看表而根本没把功课放在心上,就是在写作业也会是心慌意乱,错误百出。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妨采用把学习时间改变为学习量的方法,比如“再做一页练习”、“再背一段课文”,这就给孩子一定的读书量,使他把精力转向这个一定的量,于是对时间的注意也就逐渐淡漠了,反而能更高效地利用时间,更好的完成任务。

    小故事

    前苏联科学家巴甫洛夫曾给他的学生们讲了一个故事:

    夜深了,一位巴格达商人走在黑漆漆的山路上。突然,有个神秘的声音传来:“弯下腰去,多捡些小石子儿,明天会有用的!”商人弯下腰,捡起几颗小石子儿。

    到了第二天,商人从口袋中掏出小石子儿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小石子儿原来是一颗颗亮晶晶的宝石!自然,也正是这些宝石,使他立即变得后悔不迭――天啊!

    昨晚怎么就没有多捡些呢?

    巴甫洛夫在讲完之后意味深长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教育就是这么回事――当我们长大成人之后,才会发现以前学的科学知识是珍贵的宝石;我们这时也会为没有珍惜过去的时间而懊恼,因为我们学到的毕竟太少了!”

 

 

 

第五章 鼓励孩子的竞争意识 27. 沸腾效应:成功需要坚持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可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说它容易,是因为只要愿意做,人人都能做到;说它难,是因为真正能做到的,终究只是少数人。

    从“水”到“水蒸气”

    水温升到99度,还不是开水,其价值有限;若再添一把火,在99度的基础上再升高1度,就会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被称为“沸腾效应”。

    只差一点点,往往是导致最大差别的关键。在“沸腾效应”里,100度也可以称为临界点,一旦达到这个临界点,事物就会发生质的变化。

    有一些人,看起来很聪明也很勤奋,可为什么总是难以取得成功?说白了,可能仅仅是一步的差距,但这一步却是量变和质变的区别。就好比99度的水和100度的水,虽然仅仅1度之差,但却是天壤之别。

    怎样才算是让“水”沸腾了呢?就是要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下去,就会挺过临界点,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周末去登山,走一段路以后就会感到筋疲力尽,甚至再也不想往上爬一步,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爬,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全身开始舒服起来,登山的乐趣油然而生;

    跑步跑到一定的时候,也会感到筋疲力尽,但只要咬紧牙关坚持跑,过一会儿你就会感到呼吸舒畅起来,继续跑下去的勇气会转变成一种轻松的向前跑的惯性,接着再跑下去你就能跑出很远。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如登山、跑步、学习,都会遭遇“临界点”,只要不放弃,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会让水“沸腾”。

    如果不能跨越生命的临界点,就会吃尽失败的苦头;而要想跨越生命的临界点,就需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但是,只要你能够忍受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人灿烂升起。

    一个寓言

    传说有两个人偶然与神仙邂逅。神仙授他们酿酒之法:选端阳那天成熟的米,加冰雪初融时高山流泉的水去蒸。蒸熟后,放入千年紫砂土筑成的陶瓮,再用初夏第一张看见朝阳的新荷覆盖,密封七七四十九天,直到鸡叫三遍后方可启封。

    两个人都表示得此仙方,一定会酿造出世上最甘醇的美酒。他们说到做到,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齐了所有的材料,连同梦想一起调和,密封在陶瓮里,然后潜心等待。

    两个人终于等到了第49天,他们太激动了,以致夜不能寐,等着公鸡打鸣。两个人感觉在等了很久很久以后,传来了第一遍鸡鸣;又等了很久,依稀响起了第二声;第三遍鸡鸣到底什么时候才会响起呢?其中的一位终于忍不住了,他想鸡鸣两遍和三遍并没有区别,于是打开了他的陶瓮;另一位虽然也按捺不住想要伸手,却还是咬着牙,坚持等到第三遍鸡鸣。

    结果怎么样呢?先打开陶瓮的,里面是一汪清水,里面的酒和醋一样酸。而坚持到鸡叫三遍的人,得到了甘甜清澈的天赐佳酿。

    指导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见到一些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干什么事都没有长性,总是半途而废,不能善始善终。

    做事不能有始有终是孩子缺乏意志力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心理比较脆弱,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注意力也不太集中和长久。从整体上看,这样的孩子自立自理的习惯少,能力也差,容易在困难面前畏缩退让,半途而废。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做事情不能坚持到最后,也很少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很容易造成自信心不足,甚至有严重的自卑感,或者对人对事都抱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无所谓态度。长期下去,将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很不好的影响。因此,父母要从小开始注重对孩子意志品质的培养,切莫对孩子的这种坏习惯视而不见或迁就放任。

    父母该怎样教育孩子做事有始有终呢?以下几点要求请家长们注意:

    ⑴父母要做好表率。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其言行及作风习惯,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要教育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父母首先要做事不半途而废,并注意让孩子模仿,同时经常提醒孩子注意父母做事是怎样坚持到底的。

    ⑵循序渐进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不要在一开始就让孩子做难度过大的事情,如果孩子尽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会伤心失望,甚至丧失自信心,而不敢去继续尝试。父母可以先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在短期内能完成的事情,在孩子完成任务后对他们进行适时鼓励,树立他们的信心,然后逐渐交给他们比较复杂的、需要较长时间和一定耐心、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工作,并督促孩子坚持把事情做完。父母老师让孩子做事时,应注意适合孩子的实际水平。如果过难,使孩子尽最大能力亦不能成功,他就会伤心失望。如果偶然一件事还不至于的话,那么连续几件这样的事就很可能使孩子不再去想,不愿去做,而丧失自信心。

    ⑶指导监督孩子做事。父母在交给孩子任务后,要提前告诉孩子会遇到哪些困难,然后提醒孩子一旦行动起来,就要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在行动过程中,要帮助孩子正视困难、克服困难,加大自我管理的力度,不断地给予激励。尤其在接近目标时,要给孩子讲“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理,鼓励孩子把事情做完。

    ⑷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提示,这不是代替而是帮助孩子想办法,以防孩子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灰心丧气。当孩子想不出办法又不愿去想,有偷懒或依赖父母的迹象时,父母不可给予帮助,而应注意说服鼓励,必要时给以批评并监督孩子独立地做完某件事。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孩子的能力提高了,习惯养成了,做事也不再半途而废了。

    家教故事

    有一种名为“三分钟”的耐性训练法,是训练孩子专心致志的好方法:

    张海只爱看电视和玩游戏,对书本不感兴趣。一天,父亲给了他个沙漏,告诉他,这是古时候的钟表,里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时,正好是三分钟。张海想玩玩这个沙漏。这时父亲说,以沙漏为计时器,和爸爸一起看故事书,每次以三分钟为限。张海很高兴地答应了。

    张海果然静静地坐下来听爸爸讲故事。但事实上他根本没有留意看书,而是一直看着那个沙漏,三分钟一到,便跑去玩了。

    父亲没有气馁,他决定多试几次。这样数次之后,张海的视线渐渐由沙漏转移到故事书上了。虽说约定三分钟,但三分钟过后,因为故事情节吸引人,张海听得特别入神,他要求延长时间,但父亲坚持“三分钟”约定,不肯继续讲下去。张海为了早点知道故事情节,就自己主动阅读了。

    父亲用这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对张海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实际上是通过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某一对象,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习惯,也就提高了自制力。

    三分钟,正好适合孩子注意力的特点,三分钟后立即打住,既能使孩子觉得父亲守信,也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当然,父母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要试了一两次后觉得没效果就放弃了。

    教育永远不要说放弃

    成功往往就是“差那么一点点”,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我们教育孩子。不论现在你认为自己的孩子多么不优秀,多么不争气,但是,永远不要放弃!

    这个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坏教育”。人各有其才,各有不同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即使我们一时未能找到孩子的闪光点,别着急,这需要父母的耐心、宽容、发现和等待。

    要知道,即使如爱因斯坦这样的大天才,也曾经因为在学校表现平庸而被教导主任断言:“你将一事无成。”

    和爱因斯坦一样早期“愚钝”,长大后成为“天才”的人还有很多:“氢弹之父”特勒直到3岁才会说话,别人都当他是弱智儿;小儿科医学家蒙斯克博士3岁了还不会说话,而且每次开口说话都是慢吞吞的,让人受不了;堪称最好学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小时候情况更糟,直到9岁才会认识26个字母;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小时候被认为是低能儿;“发明大王”爱迪生13岁就被学校开除,老师说他猪头,校长说他永远一事无成;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孩子年龄尚小,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记忆的瞬间性,注意的短暂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

    此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先天的禀赋,后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不能认为孩子在某一方面比别的孩子差,就认定孩子的任何方面都比别人差。有的孩子交际上鱼得水却不擅长写作;有的内向害羞但写起文章妙笔生花;有的唱歌会跑调但数学却很好……父母期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

    而且,不同孩子的成长速度有快有慢。有的孩子早早地锋芒毕露;有的孩子则可能属于大器晚成。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一些孩子在小学学习成绩一般,但是到了初中或高中成绩就有明显提高,甚至很突出。

    孩子的成功离不开父母对他从始至终的爱意和信心。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所以,家庭教育也要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而不可拔苗助长。父母需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急是急不来的。

    成长过程中只有相对的而没有绝对的快与慢。就像运动员长跑,起点慢的不一定终点慢,终点接近胜利的也许起点慢。因此,父母不要因为看到孩子说话晚,就怀疑智力是不是有问题;不要看邻家孩子识字早,就埋怨自家孩子笨;看到孩子某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就陷入绝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父母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更不能过早地给孩子下定论,特别是对孩子前途的“失望性”结论,因为,这样容易失却客观的判断标准,给你带来麻烦与遗憾。请记住,给孩子下不良定论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缺乏远见、最愚蠢的父母。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认识到这可能是暂时的,或许孩子在其他方面有特长,或许以后会有进步,对孩子要有信心,千万不可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动辄训斥打骂或置之不管。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父母要辩证地看待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得失成败,以宽容的心态看待孩子犯过的错误,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孩子发展自己的长处。

    一个人的发展潜力是不可估量的!永远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更不能轻言放弃。当一种方法不行时,父母要积极尝试另一种方法,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朝着你预设的目标进发。

    家教故事

    毕加索从小就很有艺术天赋,他会做惟妙惟肖的剪纸,还创作了许多惊人的绘画作品。左邻右舍都赞叹不已,称毕加索为天才。然而,这个“天才”在上小学时却遇到了麻烦,枯燥的学校生活令他难以忍受,注意力很难集中,上了两个小学,却不知道二加一等于几。

    在学校,毕加索成了同学们捉弄的对象,他们喜欢跑到毕加索的课桌前,逗他玩:

    “毕加索,二加一等于几?”然后看着毕加索呆呆的样子哈哈大笑。就连老师也认为这孩子的智力低下,根本没法教,并经常在毕加索的父母面前绘声绘色地描述毕加索的“痴呆”症状。毕加索的母亲听了又羞又恼,觉得没脸见人。左邻右舍也不再为他的绘画天赋叫绝,而私下议论说:“瞧他那呆头呆脑的样儿,只会画几幅画有什么用。”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毕加索是一个傻瓜。

    虽然时时要面对风言风语的议论和嘲笑,但毕加索的父亲仍然坚定不移地相信:儿子虽然读书不行,并不能说明他是低能儿,儿子在绘画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父亲对毕加索说:“不会算术并不代表你一无是处,你在绘画方面却像个大师一样!”小毕加索看着父亲坚毅的面孔,找回了一些自信。为了安抚儿子受伤的心灵,父亲每天坚持送儿子去上学。一到教室,父亲便把画笔和用作模特的鸽子标本放在课桌上。有了父亲的支持,毕加索对别人的议论不再在意,虽然功课不好,但他却在绘画的天地里找到了快乐。小毕加索的画技日益提高,他又再一次成为人们眼里的绘画天才。

 36个心理学原理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好父母要懂孩子的心理 之第五章 2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