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通褒斜道

 陇上撷英斋 2018-11-20

《开通褒斜道》全称《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东汉永平六年(63)摩崖刻石,是现存最早的东汉刻石。刻石原来位于陕西省褒城县北石门谷道中,宋代时被人重新民现,20世纪70年代修建水库时被割下移到汉中博物馆中保藏。


现在可以从褒斜道直接到达头中地区,这一刻石正是为了纪念漭发时的汉中太守鄐君主持首次开通了褒斜栈道这一件事而立的。作为汉代碑刻中的一件艺术珍品,以茂密雄强、浑穆厚重的风格而受到后代书法家的推崇和喜爱。


刻石大部分字呈正方形,间有稍长的甚扁者。其用笔绝无标准隶书的蚕头雁尾,而是横平竖直,如同钢筋一般,是从大篆向标准隶书过渡中的代表之作。它继承了小篆的细直线条,简去了圆转成份;而又开启了数十年后《石门颂》那种仍以圆劲线条为主用笔方法与结体上增强了动势相结合的隶书新面,故刘熙称其为“隶之古也”(《艺概》)。


杨守敬评其曰:“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从摹似,此之所谓神品。”(《平碑记》)康有为《广艺舟双辑》说:“变圆为方,削繁成简,遂成汉分。皆从形质上道出了其特征。


杨守敬所说的“百代之下,无从摹似”,确为史实所证,不用说汉以后一千余年中以此风格书写作品者绝无仅有,即使汉代本身也很难找出风格与其相同者。何以如此?愈往后隶书的愈规范化,便愈失去了早期隶书中的稚与拙。稚者,纯真。茺率,童心感也;拙者,浑朴、大气、充满生命力之谓也。“百代之下”,人欲加复杂、异化,失去先民中的纯真愈多,对于书法艺术来说,在进化中也不免失去了艺术中灵魂部分。


阮元发现此此石后,因为拓石难,更重要的是,即使近一百多年的碑学复兴,也因审美上的相对还不够开阔,而钟于此石者如凤毛麟角。


《大开通》虽则每行字数不多,其大小错落确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即字与字之间“势”的感觉很强烈,如倒数第二行“七十六”三个扁字后突然出现一个长形的“万”字,“六千八”之后又出现一个“百”字,这种自由的结体,多变化的空间结构,组成了流动音符似的时间结构,这是其后规范化隶书所不敢采用的强化的艺术语言,今天我们看起来之所以特别感到亲切,应当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追求已与《大开通》发生了共鸣,也可以说超越了千余年隶书中的世俗之气而找出了书法中被称之为灵魂的童心感、自由说。


此石用笔纯以篆行,即线中锋的藏头起笔、运笔和突然空收的大篆笔法。写此石者,应该在大篆上下些功夫;主要是解决用笔问题,千万不能以后世的蚕头雁尾及楷书中的起落转折笔法书之,那样会将此字写薄,笔法薄,意味也薄,圭角毕露,此为书《大开通》之大忌也。故平时可找《毛公鼎》、《散氏盘》等大篆临习之,主要取其用笔的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