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脾祛湿、安神助眠的“神药”,不起眼的它原来作用这么大!

 沧海一滴水8uba 2018-11-20

茯苓历来都是健脾的常用药材和食物,它的健脾作用源于它的去湿效果非常好。



相传成吉思汗在中原作战的时候,小雨连绵不断地下了好几个月,大部分将士水土不服,染上了风湿病。眼看临城兵败,成吉思汗十分着急。后来有少数几个士兵因偶然服食了茯苓,风湿病得以痊愈。听说此事后,成吉思汗大喜,他急忙派人到盛产茯苓的罗田县运来大批茯苓给将士们吃,兵将们吃后风湿病好了起来。成吉思汗最后打赢了仗,茯苓治疗风湿病的神奇功效也被广为传诵。茯苓之所以能治疗风湿,说明它有去除风邪湿邪的作用,能健脾利湿,消除水肿。


现在,有的国家将茯苓作为海军常用药物及滋补品的原料,可见,茯苓去湿的功效不仅被中国人认可,国外也是认可的。在湿度较大的地区和场所,茯苓可作为重要的食疗品种,经常食用可健脾去湿,助消化,壮体质。


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削下的茯苓外皮,称茯苓皮。去皮后切制的茯苓,称茯苓块。内层白色部分叫白茯苓;近外皮部淡红部分叫赤茯苓;带有松根的白色部分,叫茯神。一般茯苓常用者即白茯苓,加工为白茯苓片。


茯苓味甘淡,性平,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伤寒论》用茯苓方法


《伤寒论》用茯苓共15方,24次。用于健脾利水、消饮定悸、宁心神等几个方面。


(1)健脾利水:《伤寒论》有8个方子用茯苓健脾利水,主要配伍白术及猪苓、阿胶。方子是:五苓散、附子汤、真武汤、猪苓汤、麻黄升麻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四逆散的加减法及小青龙的加减法。


(2)消饮定悸:《伤寒论》用茯苓消饮定悸有5个方子,主要配伍亦是白术。方子是:茯苓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理中丸加减法及小柴胡汤的加减法。另外,在真武汤中,茯苓不仅是健脾利水,也还有消饮定悸的作用。


(3)宁心安神:《伤寒论》用茯苓安神的有两个方子,主要配伍也是白术。方子是:茯苓四逆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另外,猪苓汤中茯苓除健脾利水外,也有宁心安神的作用。


《金匮要略》用茯苓的方法


《金匮要略》之用茯苓与《伤寒论》一样,也是用在健脾化饮,其运用变化从原则到具体,各臻化裁。




(10)治小便不利证:《金匮要略》用茯苓治小便不利证,包括由痰饮、水肿、消渴、淋证及虚劳所致的小便不利。各证病机不同,病情轻亦异。故而用茯苓所配组之方药亦不同。用茯苓以通利小便之方有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猪苓汤、栝楼瞿麦丸、真武汤、肾气丸等。


(11)治虚劳不得眠:《金匮要略》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方中用茯苓安魂养神,以助酸枣仁养血镇静安神之功,并有导热下行,清热除烦之效。


(12)治肾着证:《金匮要略》所说“肾着”证,是指病人身体重,腰冷如坐水中,腰重如带五千钱,用甘姜苓术汤(即肾着汤)。方中茯苓、干姜各用4两,以除蠲。全方用治脾湿寒阻于腰所致之肾着证。


(13)治虚劳风气及妊娠病症:《金匮要略》有薯蓣丸治“虚劳”,而“风气百痰”丸中亦用茯苓,再是治妊娠症病用桂枝茯苓丸。


除以上仲景方有茯苓外,历代医家用茯苓的更是不胜枚举。总不外乎以茯苓健脾渗湿、消水宁神之作用。



余用茯苓


茯苓是我常用、喜用之佳品,健脾和中、渗湿利水固是主要功能,关键还在于配合他药之适宜。


如用其补脾则常与白术同用;中阳虚者常与干姜配互;用于固摄治下利,则常与苍术、薏苡仁同用,用于宁心安神,则常以朱砂拌后与酸枣仁、灯心、柏子仁合用,这些也是人所皆知的常用法。


而治肿瘤,我亦常用茯苓合猪苓,每剂用量都在15~20克。这大概是因为茯苓和猪苓的水溶性葡聚糖都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历来都视茯苓为常用补药,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等各类补药多用之。《本草正》说:“茯苓补少利多,多服最能损目。久弱者极不相宜。”此虽为一家之言,但“补少利多”一语,可以说明茯苓所以列入利水渗湿药章内而不列入补药章内之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