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阅读(24)

 老刘tdrhg 2018-11-2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童,木华黎四世孙,霸突鲁长子也。中统初,世祖追录元勋,召入长宿卫,年方十三,位在百僚上。母弘吉刺氏,昭睿皇后之姊,通籍禁中。世祖一日见之,问及安童,对曰:“安童虽幼,公辅器也。”世祖曰:“何以知之?”对曰:“每退朝必与老成人语,未尝狎一年少,是以知之。”世祖悦。四年,执阿里不哥党千余,将置之法。安童侍侧,帝语之曰:“朕欲置此属于死地,何如?”对曰:“人各为其主,陛下甫定大难,遽以私憾杀人,将何以怀服未附?”帝惊曰:“卿年少,何从得老成语?此言正与朕意合。”由是深重之。
至元二年秋八月,拜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至四千户。辞曰:“今三方虽定,江南未附,臣以年少,谬膺重任,恐四方有轻朝廷心。”帝动容,有间曰:“朕思之熟矣,无以逾卿。”八年,陕西省臣也速迭儿建言,比因饥馑,盗贼滋横,若不显戮一二,无以示惩。敕中书详议,安童奏曰:“强、窃均死,恐非所宜,罪至死者,宜仍旧待报。”从之。
二十三年夏,中书奏拟漕司诸官姓名,帝曰:“如平章、右丞等,朕当亲择,余皆卿等职也。”安童奏曰:“比闻圣意欲倚近侍为耳目,臣猥承任使,若所行非法,从其举奏,罪之轻重,惟陛下裁处。臣谓铨选之法,自有定制,其尤无事例者,臣常废格不行,虑其党有短臣者,幸陛下详察。”帝曰:“卿言是也。今后若此者勿行,其妄奏者,即入言之。”
二十四年,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有乘间言于帝曰:“诸王虽有罪,皆帝室近亲也,丞相虽尊,人臣也,何悖慢如此!”帝良久曰:“汝等小人,岂知安童所为?特辱之使改过耳。”三十年春正月,以疾薨于京师乐安里第。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
3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B.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C.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D. 宗王乃颜叛世祖/亲讨平之/宗室诖误者/命安童按问/多所平反/尝退朝自左掖门/出诸免罪者争迎谢/或执辔扶上马,安童毅然不顾/
3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辅,古代指三公、四辅,均为天子之佐,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文中说安童“公辅器也”,是说他有辅佐天子的才干。
B. 食邑,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劳动者),到元代成为一种赐予宗室和高官的荣誉。
C. 铨选,唐宋元明清时期朝廷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除最高职官由皇帝亲自任命外,一般都由吏部按照规定选补某种官缺。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高官的死叫做“薨”。从汉朝开始皇后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的官员的死也都叫“薨”。
3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安童少年老成,受到器重。他十三岁为官,闲暇时多与老臣们交流,不与年轻人接近;在如何处置阿里不哥党羽一事上,其见解合乎皇上心意,受到皇上器重。
B. 安童谦虚谨慎,不贪名利。朝廷封他光禄大夫、中书右丞相,增食邑到四千户,他推辞说自己年轻,难当重任,他关心的是朝廷在天下四方的名望威信。
C. 安童秉公执法,严格选官。陕西地方官也速迭儿建议杀一两个盗贼,以示惩戒,他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只有犯死罪的才能上报处死;在选官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从严把关。
D. 安童对待宗室,用心良苦。那些因受牵连而入罪的宗室成员,经安童审查而被平反,他们对安童怀感恩之心,但安童故意不理睬他们,有人便在皇上那里说安童坏话,皇上批评他们品质恶劣,人格低下,不理解安童。
【答案】31. C    32. D    33. D
【解析】
【3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世祖”为“亲讨平之”的主语,其前停顿,排除AD;“自”解作“从”,“自左掖门出”为完整结构,前后停顿,排除B。本句大概意思是:宗王乃颜反叛朝廷,世祖亲自讨伐平叛。(以前)受牵连入罪的宗室,皇帝命令安童查究审问,多数宗室被平反。有一次,安童从朝堂上下来,从左掖门出宫,那些被免除罪责的宗室争着迎上前表示感谢,有的还手执马缰绳扶他上马,安童一概不予理睬。故选C项。
【3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从汉朝到清朝,皇后的死都叫“崩”。死后追封的不算,被废的也不算。故选D项。
【3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从历年高考出题规律来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解答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D项,“那些…被平反”错,原文第四段“多所平反”;对“小人”意思理解错,“汝等小人”中的“小人”指没有见识、气量狭小之人。故选D项。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五年,督广东学政。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任满,授陕西汉中知府,历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治刀匪、啯匪,屡擒其魁置之法。
先是,永昌回乱,迤西道罗天池滥杀,不分良莠,众回益扰。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抚,降者辄复叛。至是,缅宁匪首马国海被剿亡走,潜结云州回马登霄、海连升等复起事,迤西大震。星沅追论肇乱之由,长龄、天池并获谴。二十七年,遣兵进剿,解散被胁回众,首逆就歼,余匪肃清。诏嘉其功,加太子太保衔,赐花翎。寻调两江总督。
星沅未第时,客陶澍幕中,为掌章奏。又历官江南,习于盐、漕、河诸利弊。时度支告匮,廷臣主南漕改征折色,于北省采买。星沅谓折多征收不易,折少采买不敷。谷贱银贵,民间展转亏折。且州县藉端浮勒,胥吏高下其手,防之皆难。迭疏论列,折色之议遂寝。
三十年,宣宗崩,赴京谒梓宫,复以母老陈请归养。会广西匪乱方炽,起林则徐督师,卒于途,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是年十二月,抵广西,驻柳州。时左右江匪氛蔓延,诸贼尤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皆以贻误黜去,周天爵、向荣继为巡抚、提督。二人者并有重名,负意气,议辄相左,星沅调和之,仍不协,军事多牵掣。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剿,贼由大黄江、牛排岭窜新墟、紫荆山。星沅檄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滇、黔兵追蹑,贼复窜武宣。荣、天爵各进击,贼踞东乡,两军攻之不克。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寻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赴湖南防堵,将以代之。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遗疏言:“贼不能平,不忠;养不能终,不孝。殁后敛以常服,用彰臣咎。”文宗览而哀之,依总督例赐恤,赐金治丧,存问其母,子二人命俟服阕引见,谥文恭。子桓,官至江西布政使。
(选自《清史稿·列传一百八十》,有删改)
【注】折色:旧时谓所征田粮折价征银钞布帛或其他物产。
3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B.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C.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D. 赛尚阿至湖南/遂授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师/命星沅回湖南治防/四月/星沅力疾赴武宣前敌督战至则已/惫甚数日/卒于军。
3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粮道”,指军队运送军粮等补给的通路,在古代战争中,凡属高明的将帅,都十分重视粮食供应对取得作战胜利的重要作用问题。
B. “迤西”,明清时称云南西部地区,大致包括现在大理、丽江、永昌等地。“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
C. “花翎”,清官员、贵族冠饰。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大臣,以孔雀翎为冠饰,缀于冠后,称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
D. “服阕”,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在古代,有严格的服丧制度,丧服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此之谓“五服”。
36.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星沅治官有方。在广东督导学政时,在川陕治理匪徒时,发现问题后均及时整治,并处理得当,效果显著。
B. 李星沅办事有理有据。在追究永昌回乱的缘由时,认为祸乱不仅与匪首有关,还与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政策失当有关。
C. 李星沅经验丰富。在讨论“南漕改征折色”问题上,认为这一做法不妥,可能会导致官员贪污腐败,上下其手。可惜皇上及众臣并未听从,依旧推行。
D. 李星沅得到皇上尊敬看重。在其死后,文宗悲伤哀痛,褒封谥号,授予抚恤金,并厚待李星沅的母亲和儿子。
3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粤士多健讼,檄通省籍诸生之干讼者,牒报治之,士风以肃。
星沅以事权不一,奏请特简总统将军督剿,诏斥其推诿。
【答案】34. B    35. A    36. C   
37. 广东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治理这件事,士风因(此)得以肃整。
星沅因为处理事情的职权不统一,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
【解析】
【34题详解】
试题分析:“赴广西”是“督师”的目的不要断开,“已”修饰“惫甚”不要断开。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赴广西”是“督师”的目的不要断开,“已”修饰“惫甚”不要断开。
【35题详解】
试题分析:根据上下文意思,这里的“粮道”指官名,明清两代都设督粮道,督运各省漕粮,简称“粮道”。
【36题详解】
试题分析:原文“迭疏论列,议遂寝”,这件事最终废止不行,并没有继续推行。
【37题详解】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健”“檄”“籍”“一”“特”“简”的翻译。
参考译文:
李星沅,字石梧。湖南湘阴人。道光十二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予编修。十五年任广东学政。粤地读书人大多善于打官司,(星沅)发文在全省范围登记热衷追求打官司的书生,并发布公文(下令)整治,士风因(此)得以肃整。任期满后,被授予陕西汉中知府,历任河南粮道,陕西、四川、江苏按察使。在川、陕严厉整治寇匪,多次擒获他们的首领并将其绳之于法。
这之前,永昌发生回乱,迤西道罗天池胡乱杀人,不分好人坏人,众多回人更加滋扰生乱。总督贺长龄、提督张必禄急于主张安抚,投降的人动不动就又反目叛乱了。至此,缅宁匪首马国海被追剿而逃亡,暗中勾结云州回人马登霄、海连升等再次发动叛乱,迤西大为动荡。星沅追究造成祸乱的缘由,长龄、天池一并受到责斥。二十七年,派遣军队进行围剿,解散被胁迫的回族众人,造反作乱的首领被歼灭,其余的匪徒也被消灭干净。(皇上)下诏嘉奖他的功劳,加封太子太保官衔,赐花翎。不久调任两江总督。
星沅没有中第时,寄居在陶澍幕府,掌管章奏(臣僚呈报皇帝的文书)。又先后连任官职江南,熟悉盐、漕、河诸多利弊。当时度支(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的官员)诉说用度缺乏,朝廷大臣主张南粮改为用征银布帛等代替,在北方省份采购粮食。星沅说折银太多征收不容易,折银太少采购不够。粮食低贱银两贵重,民间经过太多环节损失亏耗。且州县以此为借口额外勒索,官吏玩弄手法,串通做弊,防备他们都很难。(星沅)屡次上疏论述,改征的提议于是废止不行。
三十年,宣宗驾崩,(星沅)赴京拜谒皇帝的灵柩,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回家奉养。恰逢广西匪乱正盛,最初起用林则徐为督师讨伐,(却)在途中去世,命星沅代为钦差大臣。这年十二月,抵达广西,驻守柳州。当时两岸的江匪发展势头日益蔓延,众多贼匪尤其以桂平金田洪秀全为最剽悍。巡抚郑祖琛、提督闵正凤都因为贻误战机而被免官,周天爵、向荣继任为巡抚、提督。二人者都有很好的名声,但都颇为自负,意气用事,谋议总是不一致,星沅调和他们的意见,仍然不能使他们协调一致,军事很多时候相互牵制掣肘。咸丰元年春,向荣进军围剿,贼匪由大黄江、牛排岭窜入新墟、紫荆山。星沅发文总兵秦定三、李能臣率领滇、黔军队循迹追剿,贼匪又窜入武宣。荣、天爵分头进击,贼盘踞东乡,两军攻打不下。星沅因为行使指挥职权不能统一调度,上奏请求专门选拔统帅率领军队督导围剿,皇帝下诏斥责他推卸责任。不久命大学士赛尚阿率总兵抵达洪阿、都统巴清德赶赴湖南防堵,将让他们代替李星沅。赛尚阿至湖南,就被授予钦差大臣,赶赴广西督导军队,命星沅回湖南治理防务。四月,星沅竭力快速赶赴武宣前敌督战,到达已经非常疲惫,几日后在军中去世。遗言上奏:“贼不能消灭,是不忠;父母不能终养,是不孝。死后用常服收殓,用以表明我的错误。”文宗看后非常伤心,依据总督的规格赐予抚恤金,赐予金钱置办丧事,恤问他的母亲,下令他的两个儿子等服丧完毕后引见朝廷,授予李星沅“文恭”的谥号。李星沅的儿子李桓,后来官至江西布政使。
三、诗歌鉴赏
3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
王安石
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神宗元丰初,神宗没有因王安石辞去相位而废止新法,王安石退居江宁多时,却仍关注着朝廷对施行新法的态度,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埘: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南山:钟山南面。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 诗歌前两句使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写出了诗人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所见之景。
C. “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D. “往还”二字结束全诗,“往”指前面所见,“还”指此时的心境,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
E. 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欢快的心情结束行程,余味悠扬,兴致不尽。
【答案】B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跟随农人从田里归家时”错,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看到农家丰收之景时的感叹,前两句写的是诗人在农村行走时看到的景象。D项,“委婉地表达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倦”错,“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写出自身卸去了官职重担,得以飘然来往于富庶的乡村之间,感到无比的轻松与欣慰又依依不舍的心情。故选B、D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39.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望君山
【明 】杨基
洞庭无烟晚风定,春水平铺如练净。君山一点望中青,湘女梳头对明镜。
镜里芙蓉夜不收,水光山色两悠悠。直教流下春江去,消得巴陵万古愁。
【注】君山:又名湘山,实则是屹立于洞庭湖口的小岛。相传舜的妃子湘君(即湘妃、湘女)游此,故名。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全诗以岳阳楼为聚焦点,生动描绘了暮色笼罩下洞庭湖独特美丽的景观,取材颇有新意,可谓别具一格。
B. 首联直写诗人登临岳阳楼远望洞庭所见的景象:暮色降临,夜朗风定,湖水清澈,如练铺开,水波不兴。
C. 第二、三联,着力描绘君山的美丽景色。“一点”表明是远望,“青”是指君山的颜色。诗人已完全陶醉于悠悠的青山绿水之中。
D. 尾联写清澈的洞庭湖水能够涤荡清除巴陵万古愁,既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春水的喜爱赞美之情,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愁。
E. 题目“登岳阳楼望君山”点明了事件,“望君山”三字统领全诗:前三联写望中景色,第四联写望中所感。
【答案】A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以岳阳楼为聚焦点”说法错误,是以岳阳楼为视角出发点;D项,“诗人内心的忧愁”理解有误,重点是写洞庭水能涤荡心灵的作用。故选A、D项。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入黄溪闻猿
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江上闻猿
雍裕之
枫岸月斜明,猿啼旅梦惊。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注】此诗作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雍裕之: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40. 下列对柳宗元《入黄溪闻猿》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歌前两句直接入题,写黄溪小路绵延弯曲,猿猴悲鸣。一曲一哀,感物伤情。
B. 诗歌前两句写黄溪小路弯弯曲曲绵延千里,山中的猿猴声声哀鸣不知来自何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
C.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写作者被贬边州多年,不再流泪,却听到哀猿声声,徒自空鸣,深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波澜不惊的旷达之情。
D. 诗歌三、四句紧承诗题“闻猿”写感受,抒情不落俗套,更让人品出“奇趣”。这契合了苏东坡所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的创作主张。
E. 柳诗前两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两句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
41. 两首诗都写了“闻猿”后产生的愁思,二者有何不同?你认为哪一首诗的愁思更浓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40. BC    41. 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
【解析】
【40题详解】
试题分析: C.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写作者被贬边州多年,不再流泪,却听到哀猿声声,徒自空鸣,深沉地道出了诗人内心波澜不惊的旷达之情。泪已尽不能理解为不再流泪。E. 柳诗前两句写景,景为情设;后两句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的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4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是让区分不同,考生结合对诗句的理解作答本题,柳诗写的是贬谪之愁,雍诗写的是羁旅之愁。柳诗所写愁思更浓重。诗人被贬边州,听到哀猿啼叫本应“泪沾裳”“肠欲断”,可诗人却说“泪已尽”“肠已断”,无需猿啼就已愁绝,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更能突显诗人极度的惆怅和痛苦。(或答:雍诗所写愁思更浓重。在霜枫冷月的秋夜里,江上一声猿啼就会惊破游子的旅梦,使人断肠,已无需第三声,从而突出诗人极浓的羁旅愁苦。)
四、文学文化常识
42.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 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 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 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A项考查“润例”,C项考查“金石”,D项考查“闲章”,这三项都是正确的。B项,“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不正确。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文字或花纹,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4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 “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 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古代文化知识,区分一些重要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B项,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故选B项。
【点睛】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类题目内容考查范围较为广泛,多考查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需要考生长期注重文化积累。
44.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 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古代文化知识,区分一些重要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此题难度较大,学生必须熟记古代帝王的谥号,要长期注重文化知识积累。A项,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故选A项。
4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 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文学常识。A项“获得一点收益”与横线前的“这时候养老金入市或许能赚到一大笔钱”的内容矛盾。C项养老金已经允许入市,假设语气不符合语境。D项内容与文段语境不符。
4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B. 丁母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C. 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以及文化常识。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有误,其中“察茂才”“举孝廉”, 是自下而上。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备考时要积累名著、名篇作者、时代、国别、文学形象、作品主题等文学常识。解答此道题目,需要逐项审读,按照自己积累的有关知识,判断相关内容,是否正确;要注意各项表述中有关作品同作者、年代是否一致。
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月的初一称为“望日”,“夏四月之望”是指初夏的四月一日。
B. 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C. 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武侯是丁丑年的进士。
D. “庙社”指宗庙和社稷,古人在春季和秋季祭祀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在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每月的初一称为“朔”。“夏四月之望”是指夏历(农历)的四月十五日。故选A。
4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  以示褒宠。
B. 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 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D. 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如此题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点睛:识记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五、名句默写
4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如“______”写出了漩涡飞转,瀑布飞泻的猛势。
(2)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怅然,李商隐在《锦瑟》中表达这种感受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3)《虞美人》作者李煜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飞湍瀑流争喧豗    (2). 此情可待成追忆     (3). 只是当时已惘然    (4). 雕栏玉砌应犹在     (5). 只是朱颜改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5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况在《劝学》中提出,要成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错误的人,就应做到“______”。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工笔手法,从形、声、色、态等不同角度具体描写夔州的特定环境。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富壮词以寄之》中 “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战况的激烈,画面感人。
【答案】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风急天高猿啸哀    (3). 渚清沙白鸟飞回    (4). 马作的卢飞快    (5). 弓如霹雳弦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重点把握如下词语:“省”“渚清”“的卢”“霹雳”等。
51.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描述苏轼与友人泛舟江上,互相劝酒的闲适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描述宋荣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范仲淹的《渔家傲》中描述将士头发已白而战争还未结束,反映战争残酷的句子是:“______。”
【答案】    (1). 驾一叶之扁舟     (2). 举匏樽以相属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将军白发征夫泪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如第一句中“苏轼与友人泛舟江上,互相劝酒的闲适生活”,第二句中“描述宋荣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第三句中“描述将士头发已白而战争还未结束,反映战争残酷”,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填写即可。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驾”“匏”“属”“誉”“沮”。
52.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空缺的部分。
(1)《琵琶行》中用“比喻”手法描摹琵琶乐音和旋律的变化,如表现乐声粗重特点的句子是“______”,表现乐声轻细特点的句子是“______”,表现了乐声婉转流畅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对比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大弦嘈嘈如急雨     (2). 小弦切切如私语    (3). 间关莺语花底滑    (4). 纷纷暮雪下辕门     (5). 风掣红旗冻不翻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嘈、切、私、语、莺、掣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