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里社会发展

 木香草堂 2018-11-20
心里社会发展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上一篇
  婴儿的发展问题

    一个依赖他人、情绪匮乏、生理需要迫切的婴儿 ,如何变成一个拥有复杂的情感、能够理解并控制情感的个体?许多这类以发展为核心的问题都需要考虑到婴儿和照料者的关系。

  信任的发展

  人类婴儿依赖他人而生活的时间远远长于其他哺乳动物的幼崽,他们依赖他人提供的食物和保护。那么他们是怎样形成需求将得以满足的信任的呢?根据埃里克森的观点 ,早期经历非常关键。

  埃里克森将心理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定义为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详见第 1 章表 1.4 )。该阶段开始于婴儿期 ,持续到大约 18 个月大。在这段时间,婴儿对其所在世界中的人和事物形成了一种信任感。他们需要在信任(促使他们形成亲密关系 )和不信任(使得他们形成 自我保护 )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如果信任占主导 ,儿童会获得期望的美德或者力量 ,即关于他们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和愿望能够实现的信念。相反 ,如果不信任 占据了主导地位 ,儿童会将世界看做是不友好和不可预测 ,并且很难形成亲密关系。 发展信任感的关键因素是敏感、及时、一致的照顾。埃里克森认为喂养情境是建立信任感或不信任感的关键环境。

    依恋的发展

  依恋是婴儿和照料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持续的情感联结 ,双方都影响依恋关系的质量。从进化角度而言 ,依恋有助于婴儿适应 ,确保他们的心理社会需要和生理需求得以满足。根据进化论 ,婴儿和父母具有相互依恋对方的先天倾向,并且依恋提高了婴儿的存活率。

  依恋类型的研究

  对依恋的研究很多要归功于生态学研究者约翰  ?鲍尔比,他是研究动物关系戴安对安娜需求的敏感性有利于安娜基本信任感的发展——可以信任世界中的其他人和事情。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信任是儿童形成亲密关系所必需的。的先驱。依据对动物的研究和对伦敦心理动力临床中心 自闭症儿童的观察 ,鲍尔比逐渐确信了母亲和孩子关系的重要性 ,并警告 ,在没有提供合适的替代照料者之前 ,不要把母亲和孩子分开。

  当爱因斯沃斯和同事观察陌生情境和家中的 1 岁婴儿时,他们发现了三种主要的依恋类型。分别是安全型依恋  (最普遍的类型,大概 60%~70% 的北美低危婴儿属于这种类型 ),还有两种焦虑或不安全型依恋  :回避型 (15%~25% ),以及矛盾型或阻抗型依恋 (10%~15% )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 ,当母亲离开时开始反抗或哭泣 ,而当母亲回来时表现得很开心。她们将母亲当做是安全基地 ,允许母亲离开 ,母亲离开时他们会探索 ,但是会时常返 回寻求安心。他们通常是合作的,相对较少生气。回避型依恋的婴儿 ,当母亲离开时很少哭 ,而且当母亲返回时避免和母亲接触。他们更容易生气 ,在有需要时也很少求助于母亲 ,他们不喜欢被抱起 ,也不喜欢被放下。矛盾(阻抗)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之前就表现得很焦虑 ,母亲离开后烦躁不安 ,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们又表现得非常矛盾 ,想要接近母亲但同时也踢腿或扭动反抗。阻抗型婴儿很少 自己去进行探索 ,也很难被安抚。

  在研究涉及的所有文化中,如非洲、中国、以色列文化 ,虽然从属于每种依恋类型的婴儿的比率不同,但上面提及的三种依恋类型都是适用的。然而在不同文化下 ,依恋行为却有所差异。东非的古西人 ,生活在肯尼亚的西部边界 ,通过握手向婴儿表示问候 ,古西婴儿与父母握手就像西方婴儿与父母拥抱一样。

  其他的研究认为 ,存在 四种依恋模式 ,其 中最不安全的依恋是混乱型依恋。混乱型依恋的婴儿在陌生情境的压力下似乎缺少一种凝聚性的策略。相反 ,他们表现出矛盾、重复或者混乱的行为  (和陌生人 比较亲近 ,但是和母亲却不亲近 )。当母亲回来时,他们会高兴地欢迎母亲 ,但是一会儿就转过脸去或者在不看母亲的情况下去接近母亲。看起来他们很困惑、很担心。这种依恋类型的婴儿 ,其母亲更有可能不敏感、强人所难、辱骂或者遭遇过不可弥补的伤害 ,婴儿的气质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影响因素。

  研究者认为至少有 10% 的低危婴儿是混乱型依恋 ,但是在危险人群中其发生率更高,如早产儿,患有孤独症或者唐氏综合征的儿童,母亲是酒精或药物成瘾者。这种依恋类型似乎是后期行为问题尤其是攻击行为的危险性因素。

   气质的作用

  气质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依恋 ,以什么方式影响?对此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在以 6 个月和 12 个月的婴儿及其家庭为被试 的研究 中发现 ,母亲的敏感性和婴儿的气质都会影响到依恋类型。导致气质差异的神经和生理状况也会潜在影响依恋。例如 ,心率的易变性与易怒性有关 ,心率在非安全依恋儿童群体中变化更大。

  婴儿的气质不仅仅对依恋有直接影响,还会有间接影响,如通过影响父母来影响依恋。荷兰的一系列研究发现 ,与非易怒的婴儿相比,15 天时就表现出易怒的婴儿在 1 岁时更有可能是非安全型依恋  (通常是 回避型 )。然而 ,如果易怒婴儿的母亲接受来访者的建议 ,学会怎样安抚他们的婴儿 ,那么这些婴儿被归为安全型依恋的可能性与非易怒婴儿相同。因此 ,婴儿的易怒可能会妨碍安全依恋的发展 ,但是当母亲能巧妙应对婴儿的这种气质时,易怒便不会形成阻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融洽度也是理解安全依恋的一个关键因素。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

  苏菲过去是一个友善的孩子 ,对陌生人微笑 ,接近陌生人 ,只要周围有人在  (任何人 ),她都会发出愉快的笑声。但是在 8 个月大时,当陌生人接近时,她会拒绝 ,当父母尝试将她留给保姆时,她大哭。苏菲同时经历了陌生人焦虑(对不认识的人的警觉 )和分离焦虑(当一个熟悉的照料者离开她时,感到忧伤 )

  过去 ,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被当作是婴儿后期情绪和认知发展的标志 ,反映了其与母亲的依恋。然而 ,最近研究者认为 ,虽然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相当典型,但是它们并非普遍存在。当父母离开 ,或者当一个陌生人接近时,婴儿是否哭泣 ,更可能说明的是孩子的气质、生活氛围,而不是安全依恋。

  在 6 个月大之前 ,婴儿很少对陌生人做出消极反应 ,而到 89 个月时消极反应会 比较普遍 ,且在 1 岁结束之前会越来越多 ,这种变化反应了认知的发展。苏菲的陌生人焦虑包括了面孔记忆、比较陌生人的面孔和母亲面孔的能力 ,还可能是对她之前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情境的再认。如果准许苏菲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适应陌生人 ,那么她的反应会更积极。

  分离焦虑的发生可能并不是由于分离本身 ,而是 由于替代照料的质量。如果替代者是温暖、积极 回应的,且在婴儿哭泣之前和他们玩耍 ,那么与不给以回应的照料者相比,此时婴儿较少哭泣。

  照料的稳定性也非常重要。雷诺?史必兹以社会福利院中的儿童为被试进行的先驱研究强调 ,替代照顾和母亲抚养之间要十分接近。研究者强调了照料的持续性和一致性的价值 ,以便儿童能够形成与照料者之间的早期情感联结。正如米德在东南群岛文化中观察到的,只要照料情境是一致的,婴儿可以与多个照料者形成联结。

  如今 ,对陌生人的强烈恐惧和母亲离开时婴儿的强烈抗议都不会被认为是安全依恋的信号。研究者更多地是通过当母亲返 回时所发生的事件来测量依恋 ,而不是当母亲离开时婴儿流下了多少眼泪。

  依恋的长期效应

  正如依恋理论所提出的,安全型依恋影响情绪、社会和认知能力。孩子和养育者之间的依恋类型越接近安全型,他们越容易与其他人形成 良好的关系。 如果孩子在婴儿期有一个安全基地 ,能够信赖父母或照料者的回应 ,他们有可能获得足够的 自信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世界。在以 70 15 个月大的婴儿为被试的一项研究中,通过陌生情境法测得的安全型依恋的儿童 ,在托儿中心表现出了较小的适应压力 ,而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则压力较大。

  在学步期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比非安全依恋的儿童的词汇量更大 ,词的种类更丰富。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积极 ,他们的友善也更容易被接受。非安全依恋的学步期孩子通常会表现出更多恐惧、悲痛和愤怒 ,而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则更加欢快。

  在 3~5 岁期间,与婴儿期是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相 比,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可能表现出更强的好奇心、能力、共情、适应性、自信 ,且与其他孩子相处得更好 ,更容易形成较亲密的友谊。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与父母、幼儿园老师、同伴的互动更加积极 ,并且能够较好地解决冲突。他们的自我意象也更积极。

  安全型依恋孩子的优点还有很多。在一项以法国 - 加拿大的儿童为被试的实验室研究 中发现 ,6 岁时的依恋类型和与母亲互动的情感质量 ,共同预测了 8 岁时的交流技能、认知卷入和掌握动机的强度。

  安全型依恋为孩子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奠定了基础。在童年中期和青春期 ,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  (至少在西方文化下是如此 )更易于拥有较为亲密和稳定的友谊关系。

  然而 ,非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在学步期经常有许多抑制和负性情绪 ,在 5 岁时对其他孩子表现出敌意 ,在学龄期 比较依从。那些混乱型依恋的孩子在学校阶段更容易有行为问题 ,并且在 17 岁时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

  以 1364 个家庭 中的 1 个月大的婴儿为被试 的纵 向研究发现 ,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相比,母亲报告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在 15 个月大时的社会能力较低。在学前期和学龄期 ,老师报告这些孩子更具有攻击性并且更容易焦虑。然而在这期间,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比早期依恋更加重要。对于非安全型依恋或者是混乱型依恋孩子 ,如果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所改进 ,那么与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改进或者变得更加不好相 比,他们在学校的攻击行为会有所减少。然而 ,安全依恋的孩子相对而言则较少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或许是因为其早期的内部工作模式使得他们能够面对环境的改变。该研究表明,依恋和后期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可以通过家庭环境的一致性来加以解释。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

  成人所 回忆的与父母或者照料者的早期互动经历影响他们的情绪幸福感 ,并且也会影响他们对 自己孩子的反应方式。如果一个母亲与 自己的母亲之间是安全型依恋 ,或者能够理解 自己不安感的原因,那么她就能够准确地认识 自己孩子的依恋行为 ,能以鼓励的方式给予 回应 ,帮助婴儿形成安全依恋。如果母亲被过去的依恋关系所困扰 ,则更容易在与 自己孩子的互动中表现出愤怒和强迫。如果抑郁的母亲排斥 自己的早期依恋记忆 ,那么他们通常会对 自己的孩子很冷漠且不给予 回应。父母的依恋史也影响了他们对 自己孩子气质的感知 ,而这些感知又会影响亲子关系

  与照料者的情感交流 :互动管理

  婴儿是渴望交流的生命 ,他们强烈地希望与他人交流。1 个月大的婴儿会聚精会神地盯住母亲的脸 ,在 2 个月大的时候 ,婴儿会更主动地以积极情绪 回应母亲的情绪反馈 ,到 3 个月的时候 ,婴儿开始变得更容易接近和更喜欢玩耍。

  与照料者的同步互动是照料者和婴儿都具备的一种能够对对方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进行恰当和敏感反应的能力 ,这就是互动管理。婴儿在互动管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通过发出行为信号来影响照料者对他们的行为。当照料者能够准确地读懂婴儿的信号 ,并且能够恰当地给以回应时,健康的互动便发生了。当婴儿的目标达到后 ,他是愉悦的或者至少是满足的。如果照料者忽略了儿童邀请玩耍的信号 ,或者当孩子暗示 “我不喜欢”时,照料者仍然坚持玩 ,婴儿会感到挫败或者悲伤。婴儿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时,他们会继续发出信号 ,改进互动。通常互动会在较好管理和较差管理状态之间反复 ,婴儿从这些转换之中学会了如何发出信号 ,以及当最初的信号没有效果时应该做什么。互动管理可以帮助婴儿理解他人的行为和预测他人的行为。甚至非常小的婴儿也能够感知到他人传达的情绪 ,并且能够相应地调整 自己的行为 ,但是当其他人——不论是母亲还是陌生人 ,不论什么原因——打断了人际互动时,婴儿会感觉被干扰了。(专栏  “产后抑郁对早期发展的影响”。)

  社会参照

  在 1 岁末 ,随着婴儿开始能够独立行动和做出复杂的行为 ,他们经历了重要的发展变化:拥有了就外部事件进行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能力。他们现在能够进行情感分享,让照料者了解自己对情境或者事物的感受 ,并且能够对觉察到的照料者的情绪给以回应。这些发展是社会参照的必备基础 ,社会参照是寻求指导行为的情感信息的能力。在社会参照中,个体通过寻求和解释另一个体的感知 ,以确定在模糊、困惑或者不熟悉的情境中如何反应。当婴儿遇到陌生人或者新玩具时,他们会看自己的照料者 ,此时,他们似乎在使用社会参照。

  研究者提供了 1 岁时社会参照发展的实验证据。当看到地板上或者天花板上抖动的或者振动的玩具时,12 个月和 18 个月的婴儿都会依据实验者对玩具的情绪反应(“耶 !”或者“很好 !)来决定靠近玩具还是远离玩具。在一个配对研究中,12 个月大的婴儿(而非 10 个月大的婴儿)会根据电视屏幕上女演员的非言语的情绪信号来调整 自己对某些不熟悉物体的行为。

  社会参照是一种从获得的信息中保存信息的能力 ,对学步期一些诸如自我意识情绪发展(尴尬和骄傲 )、 自我概念发展、社会化和 内化过程等关键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本章剩余部分 ,我们将会涉及社会化和内化过程。

心里社会发展 - ddmxbk - 木香关注家庭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