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 内篇 人间世》(7)人间世道多艰难,戒之慎之正吾身

 楚士祥丁 2018-11-20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

这次的出场人物是颜阖和蘧伯玉。颜阖是春秋时期有名的高士,而蘧伯玉则是卫国的大夫。卫灵公的太子蒯聩性格暴虐,颜阖要去做他的太子师父。颜阖在去之前,来问蘧伯玉情况。颜阖觉得这麽个性格的太子,不好好教吧,将来做了国君就要危害这个国家;好好教吧,自己性命恐怕难保。因为这个太子,不怎麽高明,只看到别人的过错,却不知道为何,因此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乱杀人。为难啊,所以先来请教下蘧伯玉大夫,该怎麽办。

蘧伯玉说:“幸好你来问了,问我就问对了!我来告诉你怎麽做。”蘧伯玉的第一句,要颜阖“戒之慎之,正汝身”,可以说,是这个故事的点题之笔。后面就会告诉你,要你“戒”的是什麽,要你“慎”的又是什麽,怎麽做才叫“正汝身”。

要教导这麽个暴虐的人,而又能保全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就是表现的和他是一致的,他爱干什麽,你都不反对;他讨厌的,你也不去触这个霉头。但是你的内心呢?要“和”。什麽叫“和”,不站在是非两边,就叫“和”,对吧?这个和之前读过的“心斋”还有《齐物论》里的“和之以是非”是一个意思。为什麽要“和”?是非代表这对立的两方面,有对立就会有对抗,碰著这麽个性格暴虐的,能活下来才怪!所以要“和”,站在第三种立场来对待,这样,你就不会处于与对方对抗的局面。

但是呢,这麽做法要注意的。不注意就会出问题。

如果你“形就而入”的话,也就是说,连你自己都陷进去了,那就麻烦了。举个例子,如果他爱喝酒,你不光不反对,还喝得比他还凶,这就叫做“行就而入”。你一旦也陷进去了,后果就是“为颠为灭,为崩为蹶”。把持不住自己,最后就是毁了你自己。所以,和光同尘说的好像很轻鬆,这可是要有大定力、大无畏的大丈夫才能做得到的。

如果你“心和而出”的话,也就是说,你自己的真实立场过于表露在外的话,那只会招来猜忌,要麽认为你是为了名声,要麽认为你不正常(因为人总是认为自己很正常,别人不和自己一样,就是不正常),那你的下场也好不了。

所以啊,要“就不欲入,和不欲出”。这就是蘧伯玉告诉颜阖要“戒之慎之”的地方,也是要“正汝身”才可做得到。就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却又长于淤泥之中。

这个故事后面讲的,就属于扩展性陈述。

“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钉畦,亦与之为无钉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说的就是“形莫若就”却“就不欲入”,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螳臂当车”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又是出自《庄子》。但意思大家未必能理解得准确。螳螂为什麽要怒其臂以当车辙?螳螂当下并没有去想自己有没有这个能力,而只是单纯地认为这麽做是对的。所以,要警惕啊,要慎重啊!若是“心和而出”,就很容易得到和螳螂一样的下场。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飢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不知道是不是庄子研究过养老虎,还是自己编的,反正这个故事的意思就是说呢,养老虎的人之所以能让老虎乖乖听话,是因为他顺著老虎的性子来;那些反过来逆著老虎性子来的,都被老虎给吃掉了。这个又是说的“形莫若就”。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蜄盛溺。适有蚉虻僕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估计庄子是第一个发明“拍马屁”这个词的吧。这段故事的意思是有个很爱马的人,连马的大小二便都照顾得很好。这时,有隻蚉虻趴在了马屁股上了,爱马人当然很心疼啦,就去拍马屁股,想赶走那隻蚉虻,结果呢,却被马给踢死了。很悲催的一个故事,明明是如此地爱这匹马,最后却被马给踢死了。这个说的,其实就是“心和而出”,不要把爱马之心如此过度地显露,当马不能理解,你又以为马能理解,那你就相当危险了。

最后总结,蘧伯玉给颜阖的意见中,要他“戒之慎之”。要他戒之的,是“形就而入,心和而出”;要他慎之的,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但这个是要注意的,要把持住自己,要“正汝身”,否则就“之二者有患”。

《庄子 <wbr>内篇 <wbr>人间世》(7)人间世道多艰难,戒之慎之正吾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