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中医学习杂谈,与各位分享

 康泰wjr图书馆 2018-11-20

                                                   祝至一初稿于戊戌岁七月节

                                                 

 

首选很感谢与各位老师相遇,感恩你们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医这条无穷尽的大道上,我们既是相互的老师,也是大道里的同行同修同学。

 

作为同学,我把这些日子里大家和我交流的话题总结归纳,集中回答。答案不一定正确,但仍然作为喜欢砸砖的我,愿意用粗鄙的言论激起各位潜藏的学识与思维的火花,相互分享,共同进步。

 

中医的学习,首选必须保持中医的思维。中医思维,说到底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辨方法和逻辑模式。这个问题,不想深谈。建议人手一本《道德经》,随身携带,时时揣摩。如果说其

中核心精髓是什么?

 

【那就是对立统一,静止运动,扩展收缩,无限循环。】

 

中医入门的具体步骤。个人认为没有一定固定模式。中国西医教育的工厂化统一模式导致思想僵化,已经受人诟病。而中医院校的西医化,也终将自食其果。我觉得中医就是功夫,法无定法,招无定招。它的学习方法就是最适合你的,就是好方法。

 

你可以是从小家传,你也可以是半路出家。你可以传承师门,你也可以是自我琢磨。你可以是欣赏赞同,你也可以是批评反对。我就是后者入门的,我本来是西医的学历背景,我也认为中医里许多是故弄玄虚无稽之谈。但我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是没有发言权。我认为反对一件事物,必须证据充足。我要反对中医,所以我就要学习中医,找出它的错误与荒谬,撕开它的伪装与迷局。不过,不好意思,中医书我只选了两本,《黄帝内经》和《景岳全书》,看了若干岁月,还没有看完。群里有老师说我只得两成,都是高抬我了。我连十分之一都没有读完。先人用一辈子写的书,上面积累几辈子的学问,你能几天看完吗?

 

当初我读医科填报志愿时,就在中医和西医的选择上做过思想斗争。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单向交通的小镇上,属于城乡结合的成长环境,我经常漫山遍野地玩儿,采集各种植物做童话里的神药,也经常在镇上赶场天去听草药摊儿江湖卖打药的吹牛和看他们的杂耍。

 

我母亲在医院工作。幼儿园放学了,医院就成了我的游乐场。医院各个科室,闲杂人等免进的规定,对于我都没有效力。从小就喜欢中药房,药房里贝壳龟壳鳖甲蛤蚧和各种奇花异草,都是我的玩具。老药师带了几个后生,时不时背诵着《药性赋》和《汤头歌诀》,旁听的我也能和上几句。

 

我时常捡些蝉蜕跟药师他们换甘草薄荷当糖吃。那个年代,白糖都是定量供应,每家只能靠糖票去买。我还不错,除了甘草加薄荷,还跑西药房要酵母片和宝塔糖当零食。那时的西药是瓶瓶罐罐装的散剂和药水。拿西药也是靠配方临时勾兑的。西医科室我也经常去玩,各种诊察治疗的器械也是我小时候的玩具了。

 

我母亲对于我小时候在医院惹的事儿最清晰的回忆就是,有她的同事告我状,幼儿园的小朋友居然到处宣讲卵子精子的生理知识。类似的事件还在小学时还差点被班主任整个严重警告的处分,就因为小学三年级我给同学讲妇科学。

 

在少年时期,认识了我的师傅,跟他学武当秘传的功夫。习武少不了跌打损伤,也就学了不少伤科与经络穴位的知识。同时接受了道家的三观,经常阅读中国传统典籍,对原始的中医有了不少积累。按理说本该义无反顾地选择中医专业。

 

但是最终,我选择西医。

 

说服自己的原因很简单,我认为中医在生活中就有经验,学习中医能认字就行,自小喜欢传统文化,自认为文言文基础还是有的,中医学习肯定简单。而西医学习,必须有机会才能学习到,因为许多设备许多环境,它是设定了限制的。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的。比如解剖,你必须进入学院学习才有大体可以动手。你个人学习,传统跟师,只能揣度活体,不能随便整个大体放家里研究吧。

 

当然,大体与活体的研究方式与思维模式有关联影响,也是中西医的分水岭。但客观事实也是客观事实,国家在中医西医的教育投入孰轻孰重,不用我说。同样,你要是反对西医,也得深入学习和了解。如果选择性地吸收西医的优势和特点,对中医的学习和理解也会有所帮助。

 

后来,由于际遇与缘分,我还是选择了中医。自诩读过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我,认为中医就是文言文的功夫。但是,我错了。后来接触到曲黎敏教授的分享,发现和她一样。都是自以为有中文汉语功底就可以读中医,其实一读就犯晕。

 

我起初学习中医的方法,和大家也有同样的困惑,也去拜师学艺,也去探问捷径,也去东挑西选。由于私人与某高校的交际关系,甚至有了高校图书馆典藏中医药数据库,几十万册中医药书籍,让我眼花缭乱,无从下手。就像一个饥渴的人,突然面对满汉全席,什么都想吃,什么都想尝。几年下来,我发现我收集的中医资料甚至超过图书馆,但是我一本都没有读透,看完的书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我只成了藏书人,不是读书人。书,非借而不能读,这话是有道理的。

 

于是,我决心选一本书仔细精读。我还是按中医先贤的公认推荐,选择了《黄帝内经》。不好意思,我至今没有读完。可能你说《黄帝内经》多简单,书摊上一本三元八毛。厚一点的二十几元。一周就都读完了。那我恭喜你,你可能买的是儿童普及版,或者是白话图解版。为什么恭喜你,虽然这些书有许多误解,但是至少激发了你的兴趣。

 

我有缘接触到日本早稻田大学馆藏的《启玄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国内有影宋本,较全善本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武陵顾从德翻宋刻本。1956年和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次据顾从德本校勘出版影印本。


 

我读了三月,读不下去了。繁体字版本就不说了,一句原文就几句注解,还有历代书主的毛笔圈点,甚至还有日文的批注。一个字就几个意思。有的字我认得它,它不认得我。翻新华字典,没有用。翻古代汉语词典,没有用。我只得跑医学院图书馆去借《医古文》来学习。在几次借书过程中遇见图书馆老师指点,借来一本再版不久的《医用古汉语基础/罗荣汉著作》,一看我的天!1343页。





这书我读了两年,作了六本笔记。之后,我知道中医大门的钥匙在我这里了。后面的医书读起来就轻车熟路。当然,那只是读医书的入门。

 

自古以来,先生变医生很容易,因为都是文字的功夫。所以,我要分享的是中医学习方法和语言文字的学习方法大致相同。不管你选中文还是外文,学习方法大致就是如下:

 

 

第一步就是认字,读音。

第二步组词,名词解释。

第三步造句,断句。

第四步分段,阅读理解。

第五步作文,沟通。

 

仅仅五步就学会中医了?不,只是推开了中医的大门,迈上了第一个台阶。中医有几个台阶,不要问,中医是天梯。与其数台阶的数量,不如每进一阶看一层风景。这里又要提到中医思维。这个台阶,不是一直向上,也不是一直直线。它像过山车,螺旋式上升,起伏式前进,最后还倒回起点。譬如禅修有几层境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山不见了,水不见了。这个要悟。

 

悟,也是中医学习的方式。觉悟,领悟,顿悟?那我们又用中医思维看来悟。先认字,悟,来源吾心。吾心既是悟。你的心,我的心,以誰为准?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个同心圆。

 

中医,当今谈得最多的是如何传承。但是没有悟,中医谈不上传承。传承太厚重,责任感太强,有时会导致负荷过重而崩溃。如果加上悟,中医不是传承,中医是传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我们先不要谈。我们先谈忠于自己,忠于内心。生老病死无处不苦,作为长辈,作为子女,作为弟兄姊妹,我们自己和亲人都面临身心的困苦。医道乃人道,求医就是求己。一种初心,一种天良,一种本能。王阳明说人人皆可成圣贤,佛言人人可成佛,我说人人可成医。医的核心是自我的求善求平衡求亲人的安康,求大众的解脱。这个就是中心。中心者,忠也。吾心悟中心,中心忠吾心。这是中医学习的核动力。

 

中医学习的中心,除了学习的动机,还包括中医思维核心。前面说了,用辩证逻辑分析一切问题。不要固化思想,切忌画地为牢,要解放思想。动态地看待所有矛盾或者困局。不断扩展眼界和思维,不断推翻结论和权威。铭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中医,中心,这个中是什么?中庸,中国,中华,中央,中间……是,又不是。为什么会发生中医西医的舌战?因为他们没有认字。他们以为是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发生了文化经济的矛盾。

 

中医是中国医学吗?西医是西方医学吗?是,又不是。答案是什么,我们要一起去悟。

我私以为中医,是中道医学。

 

中道,不完全是中庸。它相对二边两极而言是对立。它无问西东,它至大至微。它不断吸纳,不断排斥。它没有固定的样子,也没有停顿的一天,或者它根本就没有变化。我们所有的问题,都是阶段性历史性的,是某个时空范围内的信息点。

 

简单说,我们经常回顾我们幼时少年的观点是可笑的。四十岁发现二十岁结论是幼稚的。六十岁发现四十岁是无知的。最后入土前发现以前都是真的,或者都是假的。春生道长经常说,无中生有,借假修真。就是一种中道思想。也是中医思维。我对此没有结论。中道本身也没有结论。定论结论不是中医思维。

 

有人说,西医和中医有文化上对立,有思维模式上的冲突。这个固化言论,不是中医思维。只是时代性局限性思维。西医也不是西方医学。西,你去认字,认好了也会发现不同的境界。

 

 

有人说,西药没办法当中药用。对,不错。但这不是中医思维。中医思维就可以用西药。但是不是西医思维的用法。比如,有人提到麻黄素不能当麻黄用。那是肯定的。我们回到中医里用药思维来看。生甘草,炙甘草,粉甘草,他们药效相同吗?对了,先认字。一字之差,相隔万里。用药要考虑其他物质的结合与影响,炮制就是奥妙无穷的中医思维。

 

麻黄素肯定不能当麻黄用,它在萃取提炼涉及到器具、化学药物性味、温度等等,我们都没有用中医思维去分析过,怎么能当中药用。

 

有人说化学药物没有性味。这也不是中医思想。酒,化学成分水与乙醇,少量其他杂质。祖先发现乙醇的性味如火,辛辣,散发快,能量高。归属为火性。后来证明就是对的嘛。我们中医泡药酒,制造加酒的药物,和后来乙醇萃取法异曲同工,西医酊剂和我们药酒也有相似。氯仿的甜度是白糖甜度的几百倍,中医思维可以把它归为性甘,极度甘。过度的甘甜对脾有不有影响?伤脾对肌肉有不有影响?为什么氯仿有肌肉松弛作用?西医不知道,他们研究结论是机制尚不明确。我想中医思维可以提供一些思路。

 

有人也提到化学药物里什么左旋右旋,分子异构体你用不着专门研究,你要多思考为什么左旋为什么右旋,和我们中医左升右降,青龙白虎有没有关联?当然,我没有结论,我是砸砖的。思路给你了,自己去探索。

 

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也是做了一个蛇咬尾巴的梦。这一点都不“科学”,倒是像玄学。

 

化学元素周期是一个循环。中医思维就是圆运动,无限循环。在中西文化科学交流与修正都是正道,凡是固执己见和停步不前的都不是中医思维。

  

 

所以,有人担心中医无传承有灭亡之灾。我不担心,中道无处不在。中医不仅仅是中华医学,是中道思维医学。东西南北,自然人工,上天入地,宇宙星辰,皆为我用。

 

知道训诂就会识中医的字、读中医的书,有了中道中观哲学就有了中医的思辨能力。这只是起步。真正入门的学习,还要学会用兵。

 

用兵就是运用古代兵法的原理去实战。古代兵法也是兵家的核心思想,兵家是道家思想的分支。所以,道德经还是要反复看,医书之外可以看些兵书。

 

用兵,如何用?

 

其实就是给你一个兵权,看你怎么用。当你还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兵权的时候,你就是平头百姓。古代参军很容易,战乱时代不想当兵都不行。而和平时期,还是要考核。

 

一个普通人要参军,首先身体素质过关,然后会武艺会骑马射箭,要是懂得打群架就会懂一些战术指挥。要是懂得利用地势进攻和逃跑,就懂得军事地理。参军以后,在通过演武堂学习用理论提高原来的生活经验。就何以上战场了。到了战场,活下来就是老兵。老兵要是理论水平高,又懂人事又天时地理,称为将军的可能性就很高。

 

那么,中医的实战也是一样的道理。中医的实战学习中如何训练自己呢?

 

你得先懂自己。有些人生理上有疾病,那么就去体会症状的规律性。有些人身体健康,那么就去体验作息饮食的影响。有的人遇见意外有了外伤,那么就去体验伤口恢复和护理的情况。有的人心理情绪出了波动,那么就去体验心情起伏与身体变化的情况。

 

所谓久病成医,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不是说生病就会懂医,而是说有了疾病的体验和治疗体会以后,必须用心观察和总结出一些规律和原理。

 

我们学习中医,要运用生活的便利。有的朋友说,我接触不到中药,也接触不了案例,怎么学。

 

你总要吃饭吧?东西南北的米,有什么不同,你清楚吗?米就是中药。在方剂里,粳米和籼米,糯米和江米都有不同的功效。你把东西南北的米吃一遍,你就是懂米的专家了。同理,我们在生活中的任何自然食材都是有性味的。所谓药食同源,就是这么来的。你懂了食材的性味,就能体会药材的性味。

 

你出门总会遇见花花草草吧?把这些不起眼的花草的性味去探索去实践,你还可能成为草药专家。

 

要学中药也简单,你去药房把每一味抓一点。一次抓一点。时间一长,你就会认识饮片了。当然,一家药店的饮片品质有高低,你多去几家。或者网上购买。你就学到药品鉴别。

 

没有临床实践怎么办?身边亲人朋友都有小病小痛的,你可以尝试一些简单外治方法,艾灸,按摩,理疗,那么你的经络知识就积累了。有些生病的亲朋,你不要忌讳,去医院探望你会知道医生的治疗方法和思路。去家里探望,可以观察病患生活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家里长期有病人的朋友,成为中医的可能性相当大。你看张仲景,所处的时代遇见大的瘟疫了,家族中亲人死掉大半,把他逼出一本名扬千古的《伤寒论》。只要你抱着一丝治病救人的善意,你就会在生活中积累中医知识。只要你决心苦研救人之术,精诚研习实践,你就可能是出成果的大医。

 

当你熟悉了每一味食材,每一味药材,每一个穴位,最后都可以训练成你的兵。然后有了兵,就要借助观察选择天时地理人事等因素去合理布阵。所谓布阵,就是掌握阴阳,运用攻防。

 

最基础的布阵是单方,一对一的战斗。进一步的布阵就是对药,两味药形成一对。再就是角药,三味药形成三角攻势。然后就是四方,四味药君臣佐使,三两三的用法。最后的基础阵型就是五行阵,五味药为方。

 

进阶的阵法就是八卦阵了。八味药组合成方。当你们会了八卦阵,基本就算实战入门了。这种用药用穴的训练,其实在张锡纯那里可以找到踪迹。如果你们读过《笔花医镜》和《景岳全书》,那就懂得如何布阵了。

 

 

 

兵法和医理有联系吗?有的。中国传统兵法也是阴阳五行学说演化出来的。

 

比如用兵有八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缺,穷寇勿迫。

 

这是打仗的办法,可以治病吗?可以。

 

比如高陵勿向,敌人在高处,我们向高处进攻就容易败。那么用在疾病上,高血压颠顶痛,患处在高位,那不能再用强心补气攻上去。或者发高烧,也不能在用热敷发汗怼上去。这时用泻法,脚底涌泉按摩一下,就可能解除高处的危险。

 

比如围师必缺,敌人被我方包围,一定留一个缺口,让他有逃出生天的希望,不至于发生鱼死网破的斗争。然后穷寇勿迫,让他逃遁中发生内讧消耗兵力。你要是追打,他们又团结了。在临床中医治疗疮疡,我们就会用这一招。外用敷药,不能满满涂布疮痈部位,而是涂抹患处边缘,留个顶部气口,等它的病气有口出来。就像有些人挤痘痘,是从边上挤,总不能整个一下挤,要是乱挤没有出口,病气就往里面走了,脓血进入经脉,事儿就大了。疾病在要自去的阶段,也不能加强用药加速痊愈,反而会留下病根。比如有些人有了外伤,本来伤口要愈合了,故意增加活血收口的药,那可能就长个高出皮肤的瘢痕出来。

 

当有一天,我们学会了阴阳攻防。中医就算入门了。当然,学海无涯,一个中医要有所成就,必须是知识和经验双重的积累。每天学习一点,实践一点,活到老学到老。你才能成为你心目中的老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