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游西湖

 南海胡杨 2018-11-20

慢游西湖

 

     心仪西湖已久,上海世博会那年,曾跟旅行社游过西湖,到过花港观鱼,乘船游过三潭映月,远眺过雷峰塔;赞叹杭州的大手笔,取消了西湖景区的门票,城市、公园融为一体。但对西湖只是雾里看花,知之甚少。今年“十一”终于了却心愿。在杭州表妹家住了一个星期,每天他们夫妻二人陪着我们在西湖景区转,才对西湖有所了解,我感觉西湖必须慢慢游。只有慢慢游,才能细致的欣赏到西湖的美景,领略到西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美的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的歌颂西湖的诗篇和画卷,使之增色不少。

在我的 印象中,西湖就是苏东坡初晴又雨饮湖上所作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柳永低吟浅唱的“重湖叠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白居易临别时的“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是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会引出的缠绵悱恻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是钱塘湖畔东方茶花女苏小小的千古才情和凄婉的传说;是风波亭里岳元帅怒发冲冠的浩然正气与“天日昭昭”的警世呐喊;是“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六十大寿,拒收皇帝贺礼写下的诗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 和人民对他的赞颂“万年青草情义重,长驻山涧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望着满眼似熟识又陌生的湖光山色,我极力想把自己过去于书游、诗游、剧游中得来的支花片叶、朦胧思绪串接起来。

在十月的的深秋里,漫步在十里苏堤上,微风袅袅,杨柳依依,路上游人三五成群,络绎不绝。走累了,坐在湖畔石块上,极目远眺,只见湖色与天光争辉,绿水与青天斗碧,偶尔有几对飞鸟低掠而过,在碧青的湖面上投下双双倩影。一艘游艇缓缓驶过,掀起白色的浪花,搅碎了倒影的天光云影、垂柳青杨。盈盈的湖水一直荡漾到脚边,又渐渐地退回去了。像慈母拍着将睡未睡的婴儿似的,湖水轻轻地拍着石岸。 “平湖秋月”、“南屏晚钟”、、“苏堤春晓”、“花港观鱼” “曲院风荷”、“柳浪闻莺” ……像一幅幅画卷,在我面前展开。一切都和心情相融合。 “画中人在走,人在画中走”只有围绕西湖行走的人,才能有缘享受到如此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

西湖虎跑路上,有一虎跑公园,公园不大,确蕴含了很多故事。进大门不远有著名画家韩美林的作品,两只石雕虎虎生气的大虎,告诉游人“虎跑梦泉”的来历。我更喜欢公园的另一个雕塑。在主池泉边石龛内的石床上,白发银须、双目微闭的寰中(性空)正头枕右手小臂人侧身卧睡,神态安静慈善。一种“静里乾坤不知春”的超然境界。同时,栩栩如生的两只老虎,正从石龛右侧向入睡的高僧走来,形象亦十分生动逼真。这组“梦虎图”浮雕寓神仙给寰中托梦,派遣仙童化作二虎搬来南岳清泉之典。“虎移泉眼至南岳童子;历百千万劫留此真源。”----这副虎跑寺楹联,就是写的这个神话故事。只是更具有佛教寓意。

进山门到景点之间长长的上行山道,以石板铺就,路旁散生着很多大树,浓荫蔽日,空气异常清新,一条水声潺潺的窄窄溪涧从此流经,清泉便在脚下发出丝弦般的声响,酷似滴珠落盘的琵琶乐曲。走在长长的青石板铺就的这条山径间,看长松叠翠,曲径通幽;听泉水淙淙,鸟语间关,越发显得这儿的山林寂静而幽深。没有了暑气,没有了喧嚣,令人尽消尘念。

虎跑泉是一处以“泉”为主题的观泉、听泉、品泉、试泉的泉源景观,又是以性空、济公、弘一法师传奇故事为特色的人文景观,虎跑泉为杭州名泉之一,水质纯净,甘冽醇厚。用虎跑水泡龙井茶,清香溢口,沁人心脾,被誉为西湖双绝。是一种适于饮用、具有相当医疗保健功用的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历来都是杭州人的最爱。一些杭州市民带上大大小小的容器,大老远的一大早就从市区赶到虎跑,为的是免费取水。取水一次可以喝上几天。    

苏东坡曾作《病中游祖塔院》等诗,并题额“滴翠轩”。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闭门野寺松阴转,攲枕风轩客梦长;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郭沫若亦赋诗赞道:“虎去泉犹在,客来茶甚甘”。

中国妇孺皆知的济公和尚,在灵隐寺出家,虎跑公园内的济公塔院,便是济公圆寂后藏骨之处。 济公塔院内供奉的济公,上额“护国佑民”,两边楹联:谁识如来面目不坏金身犹住世,是真菩萨心肠浑然铁舌尚留尘。济公塔院后面的院内,五幅浮雕记录了济公的生平事迹。

中国近代奇人李叔同,1916年来杭州虎跑治疗精神衰弱症,从此与虎跑和杭州结缘。1918年在虎跑寺出家,法号弘一。“弘一精舍”便是他后来在虎跑的宿舍了。里面非常简陋,一张床和一个衣柜而已。弘一法师虽然才华横溢,却非常谦虚。他说自己是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如果按这样的标准来衡量,谁还算得上是有成或值钱呢?

 62岁的弘一大师于1942年在福建泉州圆寂,灵骨葬在泉州清源山灵骨塔。10年后,弟子丰子恺因大师出家于虎跑寺,把大师的灵骨请来杭州,埋在虎跑后山半山中。一年后请旧友钱君匋,叶圣陶等集资修建了“弘一大师舍利塔”。 1981年,又在塔旁建“仰止亭”取《诗经·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句以赞喻李叔同之高尚品德。

我不会品茶,参观了西湖的茶博物馆,游览了龙井村、狮峰山使我对西湖的茶略有所知。由表妹家驱车向北,过钱塘江大桥,进入修竹茂林翠岭环绕的林间小道,盘山而上,便到了龙井茶的产地,龙井村。11世纪初。北宋佛教天台宗高僧、杭州天竺寺主持辩才大师(1010-1091)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后,与苏轼等文人雅士煮茶论道,交往甚勤,使茶得以在西湖龙井一带群山中广为种植,而以茶参禅也逐渐成为文人普遍崇尚的一种文化生活方式。辩才法师也就成了西湖龙井茶的始祖。

乾隆皇帝在狮子峰胡公庙前品饮龙井茶时,对龙井茶的香清味醇大加赞赏,一高兴,就封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打这以后,从这十八棵茶上采摘的茶,就成为乾隆的专用茶,一直到乾隆去世。龙井茶一直是清代的主要贡品。如今,“御茶”树已消失了,惟有遗址还在,成了一段历史,一处景点,一个回忆。近年曾有过100克上好的龙井茶拍出145000圆的天价。

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五次为杭州西湖龙井茶作诗。

    火前嫩,火后老,惟有骑火品最好。

    西湖龙井旧擅名,适来试一观其道。

    村男接踵下层椒,倾筐雀舌还鹰爪。

    地炉文火续续添,干釜柔风旋旋炒。

    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

    王肃酪奴惜不知,陆羽茶经太精讨。

    我虽贡茗未求佳,防微犹恐开奇巧。    

这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到杭州观看了茶叶的采制后写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茶农采摘,炒制龙井茶的经过,对茶农的“辛苦功夫”表示同情,并表达自己已享用了贡茶,不必过于求精的愿望。通过亲身观察,乾隆对茶加深了认识,得出王肃其实并不知茶,真正懂茶的还是茶圣陆羽,陆羽在《茶经》中的论述太精辟了。

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第三次下江南到杭州时,来到了龙井。这次,乾隆观赏了龙井的风景名胜,龙井茶园,还品尝了用龙井泉水冲泡的龙井茶,很是高兴,对龙井茶备加称赞,并即兴吟就《坐龙井上烹茶偶成》一诗,诗云:

龙井新芽龙井泉,一家风味称烹煎。

寸芽生在烂石上,时节焙成谷雨前。

何必凤团夸御茗,聊因雀舌润心莲。

呼之欲出辩才在,笑我依然文字禅。

龙井茶是以泉名冠茶名,龙井村上有龙井泉,一年四季取水不干。龙井村东临西湖,南向钱塘江,西北环山,恋峰起伏,群山叠翠,古木参天,溪涧径流遍布;茶树长年处于“不雨山长涧,无云水自阴”的水气生态环境中。由“西湖石英”岩的残坡积物和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风化而成的白砂土与黄红壤土,所含微量元素适宜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唐人陆羽《茶经》最早记述西湖产茶的历史。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佛寺僧家的清饮之物到帝王将相的贡品,倍受世人尊宠。由西湖特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孕育的龙井茶,是全世界茶叶产品中的珍品,被誉为“绿茶皇后”。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茶的历史和传奇在这里沉淀,产生了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华茶文化。这里就是西湖新十景之一的“龙井问茶”。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的是钱塘江大桥。109日,我在大桥上走了一个来回。大桥全长一千四百米。这座大桥,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传奇。这里也是观赏著名的钱塘潮和六和塔的好地点

    当年大桥总工程师罗英曾出过一个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 欲征下联,始终无人应对。1937813,淞沪抗战爆发,整个9月、10月,淞沪抗战异常激烈。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926,钱塘江大桥的下层单线铁路桥率先通车。茅以升期盼着上海能够阻挡住日军进攻的脚步,然而,持续了3个月的淞沪会战终以上海陷落结束,杭州也危在旦夕。筋疲力尽的茅以升已经明显地感到他已无力把握这座大桥的命运。1116茅以升接到南京政府命令:如果杭州不保,就炸毁钱塘江大桥。茅以升在南2号桥墩留下的长方型大洞,其实就是预防这一时刻的来。

1117,大桥全面通车的第一天,当第一辆汽车从大桥上驶过,两岸数十万群众使劲鼓掌,掌声经久不息。

19371223下午1点,茅以升终于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人群被强行拦阻,所有的引线都点燃了。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殚精竭智千日功,通车之日却炸桥”的扼腕痛心却使国人永志难忘。

茅以升挥泪写下了“斗地风云今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的诗句。这一愿望终于在1953年得以实现。

这一天,我在大桥上行走,似乎在触摸历史,和先贤对话,沉思中忽听有人大呼“大潮!”我向东望去,远处宽阔的钱塘江江面上,一道白线在江面上涌起,翻滚着朝大桥奔涌而来。不一会大桥下,江水翻滚起来,波涛汹涌,漩涡连连,运沙船也在江心打起了转。江中的波涛,击打着江岸,卷起一丈多高的浪花。钱塘江大潮自古有名,观潮点海宁距钱塘江大桥少说也有六十多公里,到大桥这里,应当已是强弩之末了,尚有如此大的余威,在海宁当是何等惊心动魄的景象。

西湖终归是我无法长留的地方,但此生一睹钱塘大潮盛况,成了我的又一愿景。

按照地质学的解释,西湖是由泻湖演变而来的。据西湖志记载,西湖最早称武林水,又有明圣湖、金牛湖、钱塘湖等别名。唐代因湖在杭州城之西,称西湖,北宋以后,西湖之名得到了正式认可。西湖原本为海湾,因江潮挟带泥沙长期堆积,日积月累,使海湾与大海隔绝,形成泻湖,又经历代不断疏浚建设,最终成为半封闭之浅水风景湖泊。

    根据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考证,西湖从形成至今,也就是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在西湖两千多年的历史里,有三个人物不可不说。一个是白居易,一个是苏东坡,一个是杨孟瑛。。 

822年,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在杭州任职期间,他见杭州一带的农田经常受到旱灾威胁,官吏们却不肯利用西湖水灌田,就排除重重阻力和非议,发动民工加高湖堤,修筑堤坝水闸,增加了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今杭州)、盐官(今海宁)之间数十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白居易还规定,西湖的大小水闸、斗门在不灌溉农田时,要及时封闭;发现有漏水之处,要及时修补。白居易还组织群众重新浚治了唐朝大历年间杭州刺史李泌在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的六口井,改善了居民的用水条件

公元824年,白居易三年任满,为杭州人民留下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还写了一篇《钱塘湖石记》,记载了堤的功用、蓄水、放水和护堤之法,勒碑立于湖边。他离开时,老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倾城为他送行。依依惜别时,白居易曾落泪告别百姓:回赠了一首诗:“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惟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据说,当时也有不少人反对白居易的“绿色行动”,说放了西湖水来浇田,那水里的鱼儿、水上的菱茭怎么办?白公也反问,是鱼儿要紧还是百姓生命要紧?是菱茭值钱还是田里的稻梁值钱?这个故事生动传神地勾画了一个平民刺史的形象,到今天仍值得地方官员们品味修为。

     二百多年后,苏轼因“吟诗谤讪朝政”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杭州当太守。然而此时的西湖,已非原先的风景如画,淤塞严重,葑田已占湖面的一半。因湖的面积减少,开春大雨成灾,入夏又遇大旱,早稻无法下种,晚稻收成无望。水旱灾害又引起疫病流行。苏轼见状,十分痛心,在全力对付饥荒和疾疫两大灾害的同时,又将疏浚西湖作为任内的首要任务。

苏轼经过调查踏勘,制定治湖规划,用“以工代赈”方式,于第二年初夏动工开掘葑滩,疏浚湖底。同时连上几道奏章,申述民意,争取经费。朝廷终于重视且同意治湖了,但所拨款项极少,苏轼亲自发起募捐,自己写字作画到店铺去义卖。从夏到秋,动用了二十万民工,终于把西湖治理好了。他指挥民工在湖中筑起一道南北横亘的长堤,上建六桥,沟通里外两湖,使之成为一条南北交通要道,人们再不必绕湖三十里了。西湖上又多了一道扶翠摇红的新景,这是苏轼写在西湖上的千古流芳的大诗行啊。苏轼对自己这一得意之作,自得之情千载以来也掩饰不住:“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争唱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

元朝以后,西湖当成了“红颜祸水”打入冷宫,遭受近百年的冷遇。一直到1503年,杭州才迎来了另一位贤太守——杨孟瑛。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杨孟瑛在杭州知州任上,实施疏浚,清除侵占西湖水面形成的田荡近3500亩。他整整花了五年时间,才说动朝廷重治西湖。15083月,杨孟瑛动用民夫八千,历时152天,拆毁田亩3481亩,恢复西湖旧观。所挖的葑泥,一部分给苏堤,将其填高了二丈,拓宽了五丈三尺,两岸遍植杨柳,苏堤重新恢复了“六桥烟柳”的固有景色。另一部分淤泥,便另筑一堤,与苏堤并驾齐驱,从栖霞岭起,绕丁家山直至南山,杭人感激郡守对西湖山水百姓的一片厚爱,遂呼之为“杨公堤”。

    在千余年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演变过程中,西湖景观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因素,留下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一系列文物古迹。西湖由此成为一个湖山胜景与丰富文化遗迹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西湖,从一个大海湾,再一个泻湖,再到一个风景湖泊,我们的祖先临湖而居,生生不息。可以说西湖的历史,就是一部保护与治理的历史。这其中贯穿了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让后人在西湖游玩时领略到独特的“自然化的人性”和“人性化的自然”。

                                            

2014.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