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总是说古老的中华文化只是一种朴素的哲学,本人绝不认同!我认为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一种基础的科学,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科学!无论科学如何发展进步,都脱离不了这种基础。老子的“道”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科学性,“道”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理论。 从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道”是探索和揭示宇宙的本质和运行规律,从而揭示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首先说宇宙之本质就是“从无到有”。“无”是“道”的起点,也是宇宙的起点,所以无是宇宙之本原,那么就是宇宙万物之本原。 “有”就是本原的征发之物,即宇宙的表征、也即宇宙万物的表象,那么“无”和“有”就构成了宇宙万物的两面性。而对于宇宙万物这个“物”的本身而言,因为从无到有之后,这个宇宙就是绝对运动的,运动也是宇宙的本质属性,是因为物在运动,所以“物”运动所产生的表象就是“事”,物的两面性就是事物,物是本质,事是表象,事物就是物的两面性。也就是宇宙万物的两面性。因此我们说“事物”概括了宇宙万物所表现出来的本质与表象。所以“道”也是探索和揭示一切事物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事物的表象,也就是“有”也,而本质的“无”是我们看不到的,只能用超常的思维来感知或形象的描述。
1、“道生一”:因为“道”的初始状态是无,所以它玄妙而虚无。无状无形、恍恍惚惚、疑幻似真、混混沌沌,混沌就是“无中有象”、“无中有物”是为鸿蒙,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也许就是物理学所说的混沌态。因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道”而生、从无到有,我们可以把“道”看作是粒子层次的“超弦空间”,也可以看作是计算机里信息的最小单位比特(bir)的编码“0”,那么“道”是0,0生1,0和1就构成了比特的两个基本单位。 2、“一生二”:“一”是有,也就是宇宙开始从“无”到“有”了。有就是物,物再产生了事物,即“二”就是事物,就是物的两面性也即阴阳性,于是有了阴阳,阴阳的运动变化就能产生更多的事与物就是万物。计算机有了0和1,0与1的不同组合,就可以组成计算机的万种信息。 3、“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于有了“二”就有了事物,就有了阴阳,就有了运动的持续。便能化生万物,化生事物。“三”即万物也,生成了物质的基本元素,使“道”中的“物”和“事”更加的具有事物化。
从计算机的角度来看,“三”就是0与1的不同组合形式,从量子比特来看,0与1又可以无限的叠加,这就是量子计算。 又回到中华文化的角度来看,“二”就是“有”,也是阴阳五行学说中的阴阳,就是事与物即事物,再化生“三”,就有了五行的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再构成世上宇宙万物及一切的事物。到了事物的层次就是我们人类感观能感受到的宏观世界。
量子理论的“超弦理论”认为,基本粒子其结构并不是实体的微粒,而是一个具有微小架构的空间。而在这个非常微小的空间中,有一根细细的线在振动着,这个线和吉它或小提琴的弦,不停地发出微弱的象弦一样的振动,这些弦是具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弦振动也是物质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些弦以不同的模式振动就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微粒。振动越剧烈发送的能量越大;反之亦然。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原理,大能量意味着大质量,小能量意味着小质量。无数微粒就是无数的“超弦空间”,构成了宇宙万物及一切事物现象。由此可见,“道”的本原或许可以解释为一种微粒的“超弦空间”或“弦的振动”。而这就是“无”,即空间是空无的,是仅有无形能量存在的“无”。 “超弦理论”证明了万物都是波动的结果: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的线状的“弦”,弦的不同振动即产生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那么超弦理论就证实了我们所知道的微粒其实是有能量而无状态的,这也是“道”的基本内涵。道虽无形却有能量,无中含有、无中生有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那么可以想象:如此大的宇宙竟然是由一份份微小的“无”也即“超弦空间”组合而成。我们看到的星球、地球、泥土、山水、植物和动物等世界的一切事物,其内部结构都是无数的“无空间”或者说是“气泡”。现代科学与古老的中华文化宇宙观“道”竟然不谋而合,世界本是“无”,有是无化生而来,有是无的表象,也印证了佛家所说世间都是空的,色是表象,空是本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