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有些父母目不识丁,儿女却能考上清华、北大?

 骄阳飞雪 2018-11-20

网友一:

我有20多年教高三的经验,有不少学生考入了北清,也有同事朋友在北清工作,结合我的认识,我想到了三点供你参考:一,能考上北清的学生,其父母大多基因好,孩子聪明。二,能考上北清的学生,不管其父母有没有文化,识不识字,其父母大多为孩子做了好榜样,帮助孩子养成了良好习惯。虽然不是直接在学习上影响孩子,但在行为上,给了孩子正面的影响,有利于孩子成功。

三,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考上北大清华只代表智力因素,不代表道德品质。不要被清北迷惑了双眼。查查北大教授钱理群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矛头所指,你也许会明白,在人们的意识里,北清有被神化的成分,其实没那么厉害。

网友二:

虽然父母目不识丁,但并不表示家庭教育就做不好,很多时候,他们却可能做得更加出色。很多人就纳闷了,父母是文盲,怎么能做好家庭教育。其实很多时候家庭教育与父母的学识没有关系,与父母的格局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时候,文盲父母并不代表不重视教育,相反他们更加懂得孩子学习的重要性;

早早地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孩子在原生家庭可以早早的懂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吧;独立学习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是父母花多少钱上报习班和上多少兴趣班都买不来的;所以独立能力,是父母需要有意识去提升的。

为什么有些父母目不识丁,儿女却能考上清华、北大?

网友三:

现在父母目不识丁的极少,但是“底层”父母培养出优秀孩子的不算多,但确实存在。我一同事父母都是农民,家中贫穷,后父亲又遭遇车祸,亲戚邻居担心他们借钱,见了都绕道走,同事告诉我她家那段时间极少做米饭,都是三顿米粥撑饱肚子去上学。当时许多人劝她父母让孩子辍学回家。

但他们依然苦撑坚持让孩子读书。后儿子考入复旦,三个孩子全部脱离农村。更让人羡慕的是他们一家人相亲相爱,只要在一起就有聊不完的话题,父母成为村子中最让人羡慕的老人。

为什么有些父母目不识丁,儿女却能考上清华、北大?

网友四:

我觉得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可能一部分是受家庭的影响,一部分受自己的影响。上边那个故事,虽然家里很穷,虽然父母是文盲,但是父亲从小就给予孩子自信,给予孩子一种成就感,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让孩子首先在学习上能做到温故知新,其次让孩子从小不会感觉到自卑。

有些孩子可能觉得自己的父母是文盲,所以他要改变这种现状,那么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他可能会努力的去学习,然后考上好的大学。

网友五:

父母目不识丁并不代表他们的智商低。在他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没有能力送他们去受正规教育,所以不认识字。俺有一远房亲戚五十年代生在四川农村,自幼丧父,母亲基本不识字。家里生活很困苦。她和妈妈,妹妹三人相依为命,凭辛苦的劳作赚取生活费维持生活。

她和妹妹相继考入了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和无线电系。她毕业后先在国防科工委的研究所从事技术工作,后在一民企做了多年的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她的妹妹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成为正教授。

为什么有些父母目不识丁,儿女却能考上清华、北大?

网友六:

父母都是文盲、家里却出现个清华北大、这概率比中大奖都低。你如果说某教授的儿女、或某老师的儿女考上我觉得很正常。第一父母双方都是文盲、你可以想象一下他家有多贫苦。大多数农村有文盲、但还不至于父母双方都是文盲。

我是农村人、我妈没读过书、识的字少之又少!他们从没教过我应该看哪些书、甚至都没给我买过一本书在我小时候。也没有给我制定什么详细的学习计划。我深知农村孩子跟城市孩子在教育资源上的差距有多大。

为什么有些父母目不识丁,儿女却能考上清华、北大?

最后:

不管你什么学历,如果你想去有外国人、大学生的英语角,看上图右下角水印,找到它。那里会美音、印度腔、伦敦腔的小伙伴都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