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 | 网瘾:错在谁?

 罗建新s01k3a05 2018-11-21


17岁的Leo抗拒网瘾中心的治疗,被同期的伙伴抱住

Fernando Moleres摄于北京网瘾治疗中心


1

我想每个人都能想象这样的场景:愁容满面的家长对着班主任老师倾诉,“我们家XXX成天只会打电脑,都染上网瘾了”。我们的中学教材中,也有专门提到,中学生要抵制诱惑,杜绝网瘾。近来,电击治疗网瘾,或是网瘾少年跳楼,父亲状告游戏公司的新闻又一次次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


一时之间,网瘾与过激的电击治疗成为社会热点。


然而,与其将网瘾归咎于网络或是青少年的叛逆,我更愿意指出,网瘾和过激治疗背后的是教育问题。而这一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瘾的产生昭示着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中出现了问题。二是,在面对网瘾这一“症状”时,传统的中国式家长教育理念已和时代脱节。


2

回到网瘾产生的问题,要明白青少年为何会出现网瘾,就要把青少年对网络的喜爱,和出现依赖的瘾症区分开


和所有沉迷与新闻app,电视剧,或者是朋友圈的成年人一样,网络(包括游戏,聊天室等等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有意思的”。因此当代青少年对网络喜爱是非常正常的。但将这些对网络感兴趣的青少年认为是网瘾少年的父母仍不在少数。当代青少年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与互联网密不可分,如果我们的父母不能与时俱进,依然持有保守乃至落后的教育理念,只会耽搁了下一代发展。


但是,如果一个青少年对于网络产生了依赖,在没有网络时,会出现狂躁,不安的症状,我们或许就能称其为“网瘾”。


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网瘾少年的父母在网瘾少年形成过程中往往会扮演推波助澜者的角色。


一方面,部分家长疏于引导。他们或是打着没有时间的旗号,将手机、网络塞给成长中的孩子,而对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缺乏认识;或是自己沉迷着电视剧、朋友圈,又指示着孩子去读书学习。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Kelly McGonigal, Ph.D)认为自控受到社会认同的影响,换句话说,自控力会传染。青少年处于成长期,父母行为的榜样作用非常明显,父母在网络运用中的自我放纵更容易干扰到青少年。


《网瘾之戒》-柴静访谈现场


另一方面,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被需要的感觉他们身为人的社会性不能的到满足。在大部分网瘾青少年的家庭中,父母之间存有隔阂,在亲子沟通和夫妻沟通中存在问题,婚姻往往岌岌可危。而父母们难以言说的压力和负面情绪往往会由敏感的青少年来承担,同时并未掌握人际交往技能的青少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的别的支撑点,只得选择虚拟的网络来摆脱现实世界的一地鸡毛。而在网络世界里,他们是某个聊天室的固定的讨论者,虚拟世界里拯救世界的勇士,小说中一段史诗的见证者,他们在网络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者是获得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感受到的温暖。


据《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 Chin J Drug Depend)刊登的一份调查,在网瘾青少年家庭中往往出现亲子沟通单向化,夫妻沟通艰难化的问题,家长们在入院之前没有认识到孩子的网瘾跟家庭有关,而是单方面的认为是青少年叛逆不懂事,是网络的引诱把青少年引入了深渊。而在参与的调查的网瘾患者中则有九成认为“我们没有问题,我们的父母才有问题”。更有部分青少年坦白,他们认为父母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关心自己的内心需求和想法。


我国大多数父母并没有进行较为良好的教育方法的学习,对于青少年细腻的心理状况不甚了解。因为时代的发展,当代青少年更为敏感,对于父母或是老师的冷漠,迁怒,甚至是嘲讽,中伤,辱骂的反应更加激烈,也就易产生消极的情绪。当与现实世界发生严重冲突时,青少年更容易沉溺于网络,形成网瘾症状。(据山东大学 焦秀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过程研究》(2017.5.24))


4

柴静在《网瘾之戒采访手记》中对过激治疗有这样的描述“一个女孩被电击的原因是她父母上报了她'跟父亲顶嘴’”“如果违背了父母的意志,在中心,父母可以上报”“他(孩子)要能恐惧一辈子也未必是坏事。”他(父亲)说。”


我们可以从这些只言片语的描述中看到,这样的治疗并非是为了治疗网瘾而是为了治疗青少年的“不听话”。这正是当代中国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


中国传统教育信奉的是中国传统父权家长制的信条,家长,尤其是男性家长在家庭和家庭教育中占有绝对的权威,家庭中“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理念根深蒂固。虽然随着一次次思想解放潮流,大量的封建思想已经被剔除,但由于我国面积广大,人口众多,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与思想开放程度不尽相同以及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经济发展与思想开放并不同步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我国部分地区,传统的宗法制父权观念依然在荼毒着我们的下一代


仍存在部分父母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产物,可以随意摆布的玩偶,想要一个听自己话的乖孩子,把所有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压在孩子的头顶,或者是以毫不留情地态度,尖酸刻薄地评判,讽刺,挖苦自己的孩子,当对孩子的心理状况嗤之以鼻: “小孩子哪有什么心理,他不听话我还骂不得了?”


何其可悲!


5

有人说过“如果青年只是重复上一代的虚张声势与言不由衷,继承上一代的狭隘与欲望,便不配获得掌声。”已经成长起来的,将要成为下一任父母的青年,绝不能上一代父母的重蹈覆辙。我们呼吁新一代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理念,学习正确的教育方法,不是要所有的青年父母都成为教育学家,只是希望,依靠这种事先预防的方法,一方面能使我们不断茁壮成长的下一代不至于沦落到只能向虚拟世界汲取温暖,而另一方面,能够使我们的青少年能在更加开明,自由的家庭和社会氛围的培养下,走出自己的路来。


我们便不至于,由于我们个人的掌控欲和身为父母长辈的优越感,将我们无病的孩童送到囚牢或是监狱中去。或者是当我们的孩子真的有了这样那样的病症,我们能够理解他,安慰他,陪着他康复,而不是残暴地纠正他,乃至摧残他。


我们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

“我们能够大叫,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枭便鸱枭般叫。我们不必学那才从私窝子里跨出脚,便说'中国道德第一’的人的声音。我们还要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我们要叫到旧账勾消的时候。旧账如何勾消?我说,'完全解放了我们的孩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