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孙子兵法》十三篇扎记(四)

 黄石公书屋 2018-11-21

三、谋攻篇

河东河西不共天,和平竞赛几十年,天机巧合一瞬间,骨牌效应一大片。

鯤鹏思维胜六军,运筹幃幄有乾坤。战略伐谋高明処,不战而赢为上兵。

 

谋攻,在此顧名思义就是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把敌人消灭掉,以迏到自已的战略目标。一般用兵打仗,最好的办法是在未战之前,施展计谋挫败敌人;或从外交上挫败,使它处于孤立无助的位置;如果需要兵戎相见攻城略地,那已是不得已的办法。即使是百战百胜的能手,也算不上什么高明之举,要不战而能胜,使敌人降服,才能称得上是高明之举。所以常說“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种事例太多了。现列举一二试说明之。

 

【二战后冷战时期】东西两大军亊集团,针锋相对,虎视耽耽,谁都不敢越过雷池一步。如果有一方头脑发晕,轻举狂动,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只要按钮一动,那就天晕地黑,伏尸百万,血流成河,悲风惨惨,人烟绝灭。所幸这个时期,双方的头脑都很理智,人类逃过了一次大的浩刼,小动作不断,但无关大局。无非是挥挥拳头,叫叫口号,我要埋葬你,你要埋葬我,经典的作法(战略思想),大搞军备竞赛,把对方拖夸。与此同时大搞“和平演变”( 或称和平竞赛),双管齐下。在许多大的导火线面前,谁都不敢引燃点火索,柏林危机,古巴危机沒不如此,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其自身制度充满着绝对自信,等待着最后的一笑。

为什么“和平演变” 在东西方能取得共识,这是西方国家认为采取一种"超越遏制战略",可以促使对方国家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东方同样寄希望于和平演变,提出了让西方国家可以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理论,即用“和平竞賽” 的方式把资本主义制淘汰掉。

 

当然,在苏联解体进程中,是有着方方面面的原因, 例如民族问题,集团内部矛盾,上层特权腐化等等。所以,不能归结一种因素。这里只从学习兵法角度研究问题,其他一切也就不去探究了,兵法中有一条定律是“知巳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己不知彼,必敗”。 这种结局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是非常深刻,而我们对苏联的解体,往往爱借用一首花蕊夫人的《奉召之作》來形容此事件: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作为亊件本身,不能归结为一人一时的偶然现象,从赫鲁晓夫,中经历任总书记直到戈尔巴乔夫,他们也不是白吃饭的人物,而互相有着潛移黙化的影响。当然戈尔巴乔夫最后的改革与新思维及其公开化运动无疑起着了催化剂的作用,导致最终的失败,究竟如何评价,也许只有俄罗斯人更有发言权。在此摘抄几句他们权威人士的话语:

俄罗斯前总统、现任总理梅德韦杰夫于201132日在戈尔巴乔夫80岁生日时曾向戈尔巴乔夫授予俄罗斯最高荣誉勋章-----安得鲁勋章。梅德韦杰夫说:“我认为这是对您作为国家元首所做大量工作的恰当评价,您在特别复杂、特别艰难的时刻领导了我们国家。我们大家都清楚这一点。” “这也是对您领导的那个国家,我们大家的共同祖国——苏维埃联盟表示尊重的标志。” 现任总统普京200632日在戈尔巴乔夫75岁生日时曾致电称:“您是影响当代世界历史进程的国务活动家之一,国际关系领域开始向开放政策过渡是与您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我指的是那些转折性变化,使我国在民主改革方面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至於西方国家怎么评论,就不去管它了。从论兵的角度,上兵伐谋取得了最园满的结局,沒有费一兵一卒,世界变了,冷战结束-----善之善者也。

 

【在战国時代】大秦帝国欲横扫六国乃蓄谋已久之亊,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施用阴谋诡计与巧取豪夺,外交上不择手段的侵吞六国。张仪可祘是強手,他首创连横计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出使各国游说诸侯,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里中,最大一段手笔就是他岀使楚国,忽悠着楚怀王围着他团团转的故亊。在秦惠王十二年(公元前313年)时,秦国想要攻打齐国,又担忧齐、楚两国已经结盟,因而不敢轻举妄动。于是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贪图小利的昏君),张仪见面后投其所好说:“大王如果听从我的意见,能和齐国断绝外交,解除盟约,我就请秦王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给楚,让秦国的美女作为侍妾服侍大王,秦、楚联姻,永远结为兄弟友好国家,这样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面的秦国,由此也可得到好处,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两全其美的策略了。”楚怀王非常高兴,听信张仪的这番利诱。岂知:

天上从不掉餡餅,地下常会有䧟井,利令智昏脑发愦,一切忠言听不进。

一代英主成蠢猪,死到临头不觉醒,惡果自有惡來报,楚国从此招灭门。

这一段历史悲剧暂且不提,再说这位楚怀王,他说:“希望大家闭上嘴,不要再多劝阻了,请你们等着瞧吧!他们会多送來一块土地的。”真是痴人说梦语,如是楚齐两国迅速断交,废除盟约。并把楚国的相印授予张仪,以及赠送大量的财物,还派一员将军去接收土地。那知张仪回到秦国,变掛伪装腿脚受伤,一连几个月没上朝,楚怀王不知道里中奧秘,继续上圈套,直到彻底激怒齐国。秦、齐两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的使者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国使者说:“我奉楚王的命令,来接收商於之地六百里,不曾听说过六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诡计如实告知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轻敌冒进,发兵攻打秦国,又犯了兵家大忌。结果秦、齐两国共同攻打楚国,夺去了丹阳、汉中等一带土地。楚国又再派出更多的军队去袭击秦国,又被秦军打得大败,此时只能割地求和,结束战争状态。后來在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又不听昭睢、屈原等大臣的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又被秦国给绑架扣留了。直至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忧郁成疾,命丧咸阳,客死他乡。到公元前278年时,瓜熟蒂落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下郢都,以国破人亡而告终。这就是张仪导演的一段历史剧,里中的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堪称绝招。张仪先舖好了路,后來的结果就是功到必然成了。

 

【在三国时代】论谋攻,赤壁之战这一段的历史画面可谓最精采,长江兩岸雄师百万,战船千艘,旌旗烈烈,坚甲励兵,虎视眈眈。当是时也,曹操可说是豪情满怀,挾天子令诸侯,视孙、刘为草芥,可以横扫一切,踏平江南。而刘备正落魄江夏,走途无路尚未有一个落脚的根据地;孙权正受着曹操兵臨城下的威胁,是战是降举棋不定。在此危难存亡之秋,刘备集团洞悉到这一切,采取了一系列上兵伐谋的对应策略,派遣诸葛亮出使东吳开展外交活动,第一件事就是孔明用智激周瑜,掌握住对方的心理,

 --------說降则曹操可在铜雀台中“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从而就敲定了孙刘兩家的战略伙伴关系话语不在多,但击中了要害,此两句既离间了孙曹两家,又加强了孙刘的联盟基础,首战告㨗,大方向确定了。在这样一种大前提条件下,孔明的十万支狼牙箭也借來了,万亊俱备只欠【东风】,不遲不早正是时候也借到。正如三国演义五十回的诗中描述:

魏吳争斗决雌雄,赤壁楼船一扫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郎从此破曹公。又一首

山高月小水茫茫,追叹前朝割据忙,南士无心迎魏武,东风有意便周郎。

至于【赤壁会战】中的许多细节(斗勇斗智,施展谋略)在此不一一描述,如有感兴趣者,建议参阅三国演义的42-50回。这个古战场的场靣洪大(也可参阅一下现代相关赤壁的影视剧),正如苏东坡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的那样: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这场战争(战役)应該說笑得最后的是蜀汉刘备集团,调动了魏吳双方的惡斗,自己座收漁利,获得战爭胜利的果实。此时曹操落魄败走华容道,诗曰:

“曹瞒败走华容道,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感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难道蜀汉真是要让关云长网开一靣,义释曹阿瞒嗎?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问题要从当时的形势与背景分析:为了保证蜀汉的长远战略意图,控制荆襄重地,入主东西两川,开劈大好后方根据地,然后再北图中原,横扫江东。所以,义释曹操是最好的策略,维持长江南北两岸的局面,让孙曹两家的长期对峙,赢得一个西向的和平发展环境。实现诸葛亮高瞻远瞩長远的战略思想,您说是吗?                                                                                                                           

以上(战国与三国时期)的事例说明主帅治国安天下的才智,耍会高赡远瞩,善于利用兵法的谋攻,最后获得翻天覆地的惊人结果。由此可见兵法中精辟語言和真知灼见-------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攻城不拔,乃攻之灾也。善用兵者,兵不顿而利可全,唯谋攻之法也。兵法中还有一句箴言,也是人尽皆知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则每战必败。治军者需要牢记。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