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硫元素代言人姜雪峰:不盲目追求前沿 | 相约早7点

 阿牛哥8mi3kbb7 2018-11-21

来源丨科技人物观(ID:gh_81f23fbe1ca2)

     必须要有人继续“开垦”在这块非前沿的“土地”。

预计阅读时间: 5 分钟


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原子序数16,这是硫元素的位置。如今,这个元素有了青年代言人——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教授姜雪峰。明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问世150周年,也是世界著名化学组织IUPAC(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成立100周年。为此,近日IUPAC从全球挑选出118位青年科学家作为“元素代言人”。在入选名单中,姜雪峰的头像和硫元素符号放在一起。


得知这一消息时,38岁的姜雪峰正在外地讲课。突如其来的荣誉让他起先感到有些意外,而后更多的是欣慰:当初自己没有追逐“热点”,坚持选择研究“非前沿”硫化学,终于得到了一定的国际认可。


1

面向环境需求,开垦“非前沿”领域


翻看姜雪峰的简历,不可谓不惊艳。从研究生到博士后,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到美国顶尖的生命科学私立机构——加州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他分别师从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麻生明院士和有机合成界第三代合成大师尼克劳教授。然而,拥有如此“闪亮”背景的青年学者,偏偏选择了硫化学这一相对不太前沿的研究领域。


在很多化学研究人员看来,硫化学是个相对“老”的研究领域,相关研究已经很成熟,不如新兴学科那么容易出成果。“硫确实不是热点,关于它的研究思路看似清晰,但深度思考后又会发现很多棘手的问题。”姜雪峰说。



一说到硫,人们大都会把它和有毒物质、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的确,工厂硫化物泄露事故并不罕见:2013年法国鲁昂化工厂硫醇泄露、2013年重庆化工厂常年排放臭气遭投诉、2014年美国休斯敦化工厂甲硫醇泄露致4死1伤……这样的事件姜雪峰可以列举出很多。在他看来,很多刺鼻的硫化物具有易氧化的特性,易使金属催化剂失活并终止催化循环,这将严重阻碍硫化学及相关药物的研究、应用和生产工作。


“但世界上专门系统研究硫化学的课题组非常少。”姜雪峰认为,这是当代化学需要直面的问题,必须要有人继续“开垦”在这块非前沿的“土地”。


所以,对姜雪峰来说,研究硫不是为多发文章或争得更多头衔、荣誉,他把硫化学视为今后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工作目标,首选的切入点就是解决硫化物的污染问题。


“硫化物是如今许多重要药物中不可或缺的成分,但倘若我们为了合成某种药物去治疗100位癌症病人,因此导致环境污染使1000位健康人的治病风险提高,那一定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


2

自幼与化学结缘,一切从热爱开始


姜雪峰自小便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出生在甘肃省兰州市,是家中独子。他的爷爷是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来到了兰州,父母都在兰州市西固区从事与化工发展相关的工作。姜雪峰从小在“化学化工”环境下耳濡目染,“感觉喝的黄河水都带有‘化学科学’的味道,对化学、化工有一种隐隐的感情”。


于是在高考报志愿时,姜雪峰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学专业,并注明学校可以服从调剂但专业不服从调剂。当时这种情况很少见,因为很多人都不想学化学。但考试结果出来,他并未考到理想中的大学,而被调剂到了西北大学化学系,当时父母和一些亲友觉得他可以考虑复读一年再考。但姜雪峰考虑到虽然学校不够理想,但专业还是他喜欢的,而且西北大学的化学研究是十分扎实的,最后还是决定入读西北大学。



2011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姜雪峰来到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在组建实验室后,他带领团队扎根“传统”领域——硫化学,将“有污染”、低附加值的无机硫向“绿色化”、高附加值的有机硫转化。此后7年的时间里,他和团队创造性地提出在硫中引入“多功能面具”基团,将无机硫转化为有机硫的理念。他形象地说,就像为调皮的硫戴了个可控的“紧箍咒”,防止其在合成过程中出现散发臭味、毒化金属催化剂等问题。


如今,国际上有关硫化学的相关论文开始多起来,一些企业也在采用姜雪峰研制的硫化试剂和硫化方法做药物时发现,实际应用证明这种硫化试剂稳定、安全、无毒、无害,几乎没有恶臭。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许 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