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独立测评”很火热,时不时就被“XX款某某食品大测评”的帖子刷了屏。每家测评机构都标榜自己的“独立采样”“专业检测”“公正排名”,对于消费者也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每个测评结果,都能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消费者说“原来XX品牌这么差呀,以后不买了”“原来某某品牌这么牛,以后就买它了”。 根据这些测评结果去决定购买什么品牌,靠谱吗? ![]() 图片来自pixabay 第三方独立测评的操作方式“第三方独立测评”通常是自己从市场上购买最常见的品牌,决定检测项目,然后送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测。“测”之后,再把每项指标的检测结果转化为“得分”,然后给予各个检测指标不同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出一个“总分”,最后根据总分进行“排名”。对于消费者来说,“排名”高的就是“最好的”,排名低的就是“不好的”。这样的操作,看起来“客观”“公正”“不受企业影响”。 就特定的这次检测而言,也没有什么可以诟病的地方。但是,它的目的是指导消费者去“选择品牌”——这一次检测,不管如何操作,都承担不起这么大责任。 一个样品的检测结果不能代表一款产品,更不能代表一个品牌虽然“食品工业”也是工业,但是食品跟其他的工业产品在标准化程度上相差很远。汽车、手机、电器等等,一次检测,可以很好地代表该型号产品的品质特征。而食品,不同款之间相差巨大;即便是同一款的不同批次之间,往往也有着相当大的差异。一次检测只能代表“那一个批次的产品”,而无法代表“那一款产品”,更不能代表“那个品牌的产品”。 因为这种无法解决的“批次差异”,国家标准规定营养成分的“实际含量”与“标称含量”之间的差异,多数指标可以高达20%。比如一款产品的蛋白质含量目标是3克,而实际含量超过2.4克就算正常。如果有两个品牌同类产品蛋白质标注值都是3克,在一次检测中A品牌“实测值”是2.7,B品牌是2.9,“排名”结果显然是B远远高于A。但实际上,这完全可能只是A品牌运气差,被抽了一个含量低的批次;而B品牌运气好,被抽的那个批次含量高而已。如果另外测一个样品,也完全可能是A品牌高而B品牌低。基于这种具有很大“偶然性”的数据,要去做出一个具有“确定性”的排名,对企业不公平,对消费者也没多大价值。 还有一些测评根据“合格范围内的指标”来进行排名。比如前一段时间某测评发布的“幼儿辅食中镉含量测评”。检测结果都在国标标准的范围内,而测评机构用它的高低来排名,美其名曰“比国标更高的标准”。 对于安全指标,在实际生产中企业是控制到“安全线以内”。在线内,指标就会有高有低。有的企业会设定更为严格“企业标准”,也还是控制到“标准之内”,在“线内”的实际数值同样有高有低,相差巨大。比如细菌总数,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同一款产品,相邻的两个批次,一批检测结果2000而另一批的是100,在实际生产中完全可能出现。如果安全标准是买10000,那么不管是2000还是100,都会进入市场。在“独立第三方测评”中,抽到一个什么样的样品,完全就是运气使然。基于这样的“随机结果”去“排名”,无论检测过程如何“独立”如何“专业”,结果都没有代表性。 “评”的指标权重,随意性太大这些“测评”的结果,都需要进行排名,也就必须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打分”,然后“加权计分”。 这些“量化”和“加权”的标准如何定,是很随意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们考虑购买时最重要的因素,还可能没有被纳入检测。比如说检测了某种食品的清洗剂残留,各品牌的检测值都在合格范围内,但数值相差很大。对于有的消费者会认为“既然都合格,所以完全不重要,好吃对我才重要”,这个指标的权重应该为0;而有的消费者则认为“不好吃没关系,我就想要残留数值低的”,那么这一项的权重就需要很大。到底给这项指标一个什么样的权重才合理呢?对于不同的消费者,“合理”的标准完全不同,要用测评者设计的一套“权重”来代表所有人态度,怎么能获得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总而言之,“测”的结果无法代表一款产品,更无法代表一个品牌;“评”的依据也无法代表不同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所以,根据这种“测评”的排名去选购产品,其实是件挺不靠谱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