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本书阅读”实践:北京四中优秀语文老师的教学详案!

 liuzunjia1996 2018-11-21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

《三国演义》的整个阅读历程,我们经历了暑假的自由阅读,开学后的教师导读、生生共读阶段,最后达到运用所学自主阅读、拓展阅读的阶段。

整个过程教师逐渐放手,教会学生读、激发学生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目送。


先来说说,作为语文教师,我是如何精心设计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

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指“听、说、读、写、画、演”等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灵活的学习形式,这一切都是以“读”为核心的。

下面是《三国演义》专题的阅读教学具体过程:


1

整合资源,进行专题教学


我们找到语文教材和自读课本中所有与三国相关的篇章、诗词,以及《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和裴松之注版的《三国志》。

比如教材当中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课外古诗词背诵”)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六单元”)都引用了孙权的典故,我就将它整合进这个专题进行处理。

从裴注版的《三国志》中能够找到孙权射虎这个典故的原文,就可以拿来给学生自己读。


2

《三国演义》专题“阅读课型”设计


“教”,教的是读书方法。根据课标要求正常讲授即可,此处不详述。“导”,导的是读书兴趣。

以“三顾茅庐”导学为例

三顾茅庐这出精彩的故事,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在于不厌其烦的人物铺设和环境渲染。我列了表格引导学生梳理体会这一点,这是必做题目:


在选做部分我设计了四个角度的写作,都配有教师指导。比如角度三,从诸葛亮的朋友和他自己的口中你感觉到诸葛亮的志向是隐匿还是入仕呢?下面配有的教师指导是要格外关注小说中人物所唱的诗词。


到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导读,我们就换了一种方式。

比如这一段落,在老版的《三国演义》完全按照原著去配,而新版的三国这一段加了不少的台词和戏份。

我为学生播放了相关的影视片段,请学生讨论孰优孰劣,再组织辩论。

曹操请刘备赴的这次酒宴是不是鸿门宴?导学件上给了鸿门宴的语文知识,辩论之前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观点和依据在导学件上梳理再发言。

这些经典片段的教师领读都是希望能够以点带面地教会学生怎样阅读《三国演义》,在阅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3

自主阅读,展示成果

表演

接下来是学生的自主阅读,以表演的形式展示阅读的成果。

在挑选片段时,发现经典片段中正面表示吴国的不多,我就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选了邓芝使吴孙权与周泰这两个故事来表现吴国人物的风采。

孩子们对此次三国片段的演出有极大的热情,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很多小组都自发借来了戏服和道具。不论是台词、动作还是表情,都体现着对人物和故事的用心揣摩。

三国人物画像

在阅读深入期,我布置了三国人物画像这项作业,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精细研读文本,揣摩人物形象。

考虑到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画画,我布置成选做作业,鼓励原创,也可以参考甚至照着网上的资源画。先给大家看一组原创画像:

第一幅荀彧的画像,服饰和低头行礼的体态无一不表现了他是汉臣非曹臣的政治立场。

第二幅形式感非常强烈,一面表现关羽的赤胆忠心,另一面又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

第三幅黄忠,须发表现老龄,阔肩表现健壮,画面前部着意突出的弓箭表现他的神勇。没有认真研究过人物,不会有这么准确的表达。

第四幅董卓,小作者在眼神上花了心思,用斜视和挑眉来表现董卓的唯我独尊。

还有一些学生参照剧照或动漫形象来临摹,学生挑选的过程,临摹的过程,其实都是对人物的理解体悟。

我们还在课堂上交流和讨论这些画,比如为什么用红蓝双色表现关羽?为什么在众多曹操的剧照中挑选了这一幅来临摹,他表现了人物怎么样的性格?用色和影视形象的略有差距你是出于何种考虑?

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思想碰撞的过程,这引起一些学生饶有兴致地再次去翻书,再次去读书。

每天课题演讲

每天进行5分钟的课题演讲,与同学交流自己阅读《三国演义》的感想,可以评说人物,也可以议论小说手法等。每一天每一位同学都对其他同学是启发触动,同学之间不甘示弱,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

听音乐猜人物

新版三国演义背景音乐特别丰富,我们选了一些只有旋律没有歌词的纯音乐,比如有刺杀董卓、卧龙岗血战长柏坡、痛失荆州、白帝城托孤等等,PPT上展示的就是网易音乐的音乐菜单,我们给学生们选项,让他们将音乐和情节匹配起来,这个活动学生的兴致很高,也做答得比较准确。

这些活动看似都是针对个人的学习任务,但事实上通 过讲评和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阅读呈现出了互相启发的效果,而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在其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这些活动我确实感到班里阅读《三国演义》成了一种风气。


习题中对话


这道题既落实词牌这个语文知识点,又带领学生做了相关拓展阅读。做诗句阅读那也是很重要的阅读形式,何妨不轻松一点,有趣一点。


这道题是为了对学生暑假自由阅读《三国演义》的情况进行摸底而设置的,这道练习题既考察了学生对于情节的掌握,又需要他们对人物做出判断。


希望用练习题让学生带着悬念和我一起思考,一起读书。这道题是我自己在阅读时很有感触的,这本小说一面大张旗鼓地歌颂关公的神勇,另一面又对他的杀人举动进行了批判。


这道题是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小说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习题是让学生填诸葛亮和徐庶这两个人名,能填出来的人不多,但是检测并不是我的目的。我最想通过这道题让同学开始注意到这本小说的反思精神,我觉得这就是阅读品质的提升,就是以教师阅读引导学生的阅读。


这道题给了一段小说选段让学生填写这位将军的名字,这个选段讲的是吕蒙至今延悯,他的一位同乡为防大雨打湿铠甲,取了民间的斗笠来盖,被他挥泪斩首的故事。

出这道题不是想把阅读搞成烦琐的记忆,而是因为读《三国演义》很容易把注意力只放在曹操、刘备等一线人物身上。

其实这部小说塑造的人物众多,而且每一个都很生动,通过做答这道题,我希望学生能够关注更多的人物,领会更多人物的风采。


这道题是杨修之死的阅读题,出这道题是希望他们都能注意到这个故事的插叙特色。《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非常擅长讲故事,从情节排列中就可以看出来,这道题在学生做答时出现了一批精彩而又有趣的答案。我虽然没有时间专门给学生开文学鉴赏课,讲这部小说的叙述特色,但是通过作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这部小说的艺术风采。


这是一个文言文阅读题目。在《三国演义》小说第36回中,作者借别人之口道出徐庶原本是一个游侠,为替人报酬而杀人,后被朋友所救,尤适感激,折节向学。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中提到了这段故事,我读到后觉得主题十分适合学生,就出成了课外文言小段。这道题其实是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汲取教育营养以语文的形式哺育给学生。

用习题的形式让学生与小说对话,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而不是平铺直叙地填鸭,是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不是单一于细节的考察。这些题目撒豆成兵,时而关注情节,时而关注人物,时而聚焦主题,时而又聚焦写法。虽只是一滴一滴,淅淅沥沥撒到学生身上。但是润物细无声,焉知不会在某个际遇中催生出一朵花、一束果、一个春天?

无论是精心设计学习活动,还是命正习题提升阅读本质,都需要以阅读者的心贴近书籍,以教育者的专业姿态贴近学生。

最后关于以“以习题提升阅读质量”,我还有以下三点思考:

首先,应该以教师阅读提升学生阅读,因此坚持原创习题,在习题中体现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思考;

其次,练习题的形式灵活机动,不需要专门的文学讲座,犹如游击巷战,比较好的解决了时间有限而阅读无限的矛盾;

最后,要充分发挥习题的导学功能,以往一说到出题,检测功能被谈论和被应用的比较多,我这里特别想谈的是练习题对于学生阅读的引导功能。它抛砖引玉,点到为止,却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时不断实践做题时的所得。



- END -


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id:pep-weixin)

作者丨王迪,北京四中教师

责编丨鹃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