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肺癌诊断难?看标志物联合检测怎样攻破

 莫言今日无知己 2018-11-22

来源丨肿瘤时间

(ID:oncolatdxy)


据 2018 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 57.13/10 万人和 45.80/10 万人,居中国恶性肿瘤之首。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胸科医院韩宝惠教授表示:「在我国,肺癌患者普遍存在确诊时间晚、预后差等问题,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随着近年来对肿瘤标志物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其对肿瘤筛查、早期诊断、疗效评估、预后与随访等的临床应用价值不断凸显,临床应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肿瘤标志物检测来优化肺癌全程管理。」



「由于肺癌类型复杂,治疗策略各不相同,如何在疾病早期对肺癌类型做出准确鉴别,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目前 NSCLC 和 SCLC 的鉴别诊断仍存在诸多挑战,活检具有一定的适应症,并非适合所有的患者,痰细胞学检查往往存在漏诊,因此临床需要寻找更为微创、高灵敏、高特异性的诊断手段。」


韩宝惠教授表示,「在整个肺癌诊疗过程中都需要应用肿瘤标志物检测,患者指标基线值和升高速度是动态监测的基础,也是个体化诊疗的可靠依据。」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开展的大型随机肺癌筛查研究(NLST)推荐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 CT 筛查(LDCT),可降低 20% 无症状肺癌高危患者的死亡率 [1]。  然而,CT 筛查虽然可以发现早期 NSCLC,但对 SCLC 并无筛查获益 [2],且 LDCT 筛查出的肺结节患者中仅有 4% 最终诊断为肺癌 [3]


最新一项研究入组 634 位患者的肺癌筛查研究发现,LDCT 联合肿瘤标志物筛查结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 LDCT(如下图)[4],有助于肺癌的早期发现并避免不必要的随访。


特异性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提高组织学类型鉴别诊断能力,尤其对无法活检的患者,为肿瘤诊断、复发、预后及疗效监测提供可量化的观察指标。一项入组 481 例肺鳞癌患者的研究发现,SCC 血清水平对无进展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均有预测作用,SCC 高水平患者 DFS 及 OS 均较短 [5]


大多数 SCC 抗原检测所提供的参考区间都基于西方国家的人群研究结果,但由于中西方人种的不同,其参考区间与中国人群存在一定差异,无法完全满足中国患者的临床需求。罗氏诊断 Elecsys® SCC 检测通过一项覆盖欧洲和中国五个研究中心、2,039 个样本的多中心研究,提出了针对中国健康人群的参考范围:2.7 ng/mL(第 95 百分位数),为中国鳞癌患者的诊治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对于接受手术的 I 期 NSCLC 患者,治疗前联合检测血清 CEA 和 CYFRA21-1 水平是良好的预后预测因子。一项纳入 341 例接受手术治疗 I 期 NSCLC 患者的研究表明,术前 CEA 和 CYFRA 21-1 高的患者 5 年生存率较低,术前 CEA 和 CYFRA 21-1 均正常的患者生存最佳  [6]


SCLC 患者治疗前后及复发时会出现血清 ProGRP 的浓度变化,当化疗第一周期后的 ProGRP 水平下降超过 60% 时,判断患者第二周期治疗后无疾病进展的敏感性可达 93.8%;而连续两个化疗周期的 ProGRP 变化值可进一步加强预测价值,如果患者化疗第一周期后 ProGRP 下降超过 25%,并且第二化疗周期后 ProGRP 保持稳定或出现任意下降,那么此时经 CT 证实的患者疾病进展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7]


韩宝惠教授提醒:「靶向治疗前,联合应用血清肿瘤标志物可预测药物治疗效果。治疗前检测血清 CYFRA21-1 和 CEA 水平,可预测化疗 NSCLC 的预后。靶向治疗耐药后可能发生细胞肿瘤转移或转变。对于接受靶向治疗的 NSCLC 患者,常规 ProGRP 和 NSE 检测可以提示患者是否转化为 SCLC,从而及时改变治疗方案,避免盲目使用三代靶向药。」


「由于不同的肿瘤标志物表现敏感度和特异度各不相同,临床应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测提高肺癌诊断的效力。」韩宝惠教授建议:「治疗前应选择对患者敏感的 2-3 种肿瘤标志物作为治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治疗后根据肿瘤标志物半衰期的不同再次进行检测。随访中若发现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应在 1 个月内复测 1 次,如果仍然升高,则提示可能复发或者存在转移。」


参考文献

[1] National Lung Screening Trial Research Team, et al., N Engl J Med. 2011 Aug 4;365(5):395-409.

[2] Silva M., et al., J Thorac Oncol. 2016 Feb;11(2):187-93.

[3] Hirsch FR , et al. Lancet. 2016; 388(10048):1012-24

[4] Triphuridet N, et al. Lung Cancer. 2018;122:243-248.

[5] Yu D,et al.Int J Mol Sci. 2013 May 27;14(6):11145-56.

[6] Hanagiri T, et al. Lung Cancer. 2011;74(1):112-7.

[7] Muley T, et al.  JTO, 2017,12(1) : S407 - S40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