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40年 | 一碗馓饭:40年前充饥 40年后尝鲜

 城北十五里666 2018-11-22

一碗家常饭,道不尽游子的乡愁;一碗家常饭,说不清儿时的回忆。改革开放40年来,老百姓的口味在变化,不变的是对那一碗家常饭的挂念。我家40年的故事,从一碗热热乎乎的馓(sǎn)饭说起……讲述人:苏梅芳,女,63岁,家庭主妇;

记录人:苏志,男,31岁,公务员,讲述人的侄子。


1976年,23岁的我嫁到了兰州雁滩。从那时起,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做汤羹。那时候的饭简单,中午一般是玉米面馓饭配腌咸菜,晚上则是一锅子碎面配碎饭。当时条件不好,我们不敢顿顿吃白面,因为怕到了月底面不够吃,所以馓饭成为那个年月餐桌上的“标配”。那时,看一个女人贤惠不贤惠,就看她能不能做好一碗馓饭。

撒饭。图片来源网络

  40多年前的馓饭是这么做的:先把土豆切成大块,放锅里加水煮,水烧开后倒入酸菜,之后再撒上玉米面粉,等到淡黄色的面糊“咕嘟咕嘟”冒泡了,就用擀面杖在锅里搅动画圈、以防粘锅。馓饭香不香,要看火候,火太旺,容易糊,火太小,容易稀。做馓饭最好用大铁锅在炉火上熬,现在的燃气灶、电磁炉做出来的馓饭总不是当年的味儿了。

  馓饭的配菜是关键,我常用的有莲花菜、萝卜、白菜、韭菜,热腾腾的馓饭舀到碗里,盖上一层配菜,再浇上一层刚用油泼过的辣子,辣子在油里“滋滋”作响,整个厨房瞬间都充满了香气。一口热乎乎的辣椒馓饭配上一口菜,那味道甭提多美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我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娃他爸的单位每年都要发200斤大米,家里的白面也足够吃,我就开始变着花样做饭:米饭、拉条子、手擀面、面片、包子、饺子,每天都不同。虽然每天都能吃到精制的白面,我依然还会怀念以前吃的全麦面,那会儿的面虽然比较黑,但是很好和,揪的面片不软也不硬,擀的面条筋道不会断,烙的馍馍又酥又软,包的包子皮又薄又有韧性,如今很难再吃到了。

  90年代中期,我们开了一个小卖部,虽然每天起早贪黑进货配货,但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家里顿顿都能吃上肉了。我最拿手的就是蒸糟肉,这道菜是从我奶奶那儿学来的:五花肉大锅煮个八成熟,捞起来放凉切成大片,把豆腐乳抹在一片一片的肉上,上锅蒸半个小时,豆腐乳渗透到肉里就可以了。我用的腐乳都是从老家带来的,有一种特有的香味。每年我蒸肉的时候,满院儿都飘着肉香。快过年的时候,亲朋好友们都要带着上好的五花肉来找我做蒸糟肉,五六十碗都不够分。

苏梅芳和家人一起吃馓饭。图片来源:兰州晚报 赵雨欣 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