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广告人到农夫,他办了个私塾,8年时间让10000个家庭争相入学【唐宁街地产】

 阿牛哥8mi3kbb7 2018-11-22

良渚有个文化村,

村里有个亲子农庄,

农庄里有间植物私塾,

复古土房,屋顶盖着茅草。




这里,

没有摇头晃脑的学童们朗朗读书声,

倒是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花花草草;

有药草、香草、花卉、蔬菜各种人工作物

也有艾草、苍耳、海金沙、泥胡菜等长疯了的野草

无论水生或陆生,野生或栽培

都能成为植物私塾课程设计的素材


私塾的创始人大家都称他为农夫

穿着宽松的衣服,

踏着一双人字拖,

不紧不慢地,

穿梭在城市中。


走过南闯过北,教过书,也做过广告人。他爱好写专栏,擅长画植物图谱,致力于自然教育,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乡村文化建设。张新宇是植物私塾创始人,也是一位自然教育人。


我的心中有座城


十岁前,张新宇住在一个仅有百十户人家的村庄。晨曦里的炊烟,祠堂边同伴的笑声,屋后的鸡窝,山上的野果,他拥有一个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童年,也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



后来,尽管躯壳频繁地在搬家、上学、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移动,但他的心似乎一直在哪里扎了根,那是他的一方净土。



大学里,张新宇读的是环境艺术专业,他能绘制好看的植物图谱。毕业后他也穿梭于各种角色,甚至是广告人。



但与大多数混迹在各大城市中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族不一样,张新宇的梦想很质朴。去一个深山,种地为生。他也曾被人笑话过天真。毕竟这个激进的社会已经不再需要陶渊明了。



未被实现的梦想是剧毒。在质疑面前,他也曾不安动摇过,然而,他终归放不下对山林的依恋。于是兜兜转转10多年,张新宇又当起了教书匠。这一次,他带着他的植物私塾顺利的扎根在了良渚文化村。


我在探索自然这条路上披荆斩棘


作为在中国民间较早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机构,张新宇带领植物私塾已经走过整整8个年头。



2011年,张新宇在社区做自然教育的想法得到了认同,一开始,只是在微博上就身边的植物与大家做互动,不知不觉得便集聚了许多热爱自然和自然教育的人。只有将自然教育植入日常生活的情境之中,方能真正使人产生深刻的连接。



于是,他开始了方向性的探索。也就有了《从植物走进生活》的手工课,有古人如何利用植物的《诗经植物课》,再后来又有了《从植物走进文学》的课,乃至逐渐发展为对自然材料的研究和恢复传统手做的尝试,张新宇希望能为人们建立更多的与自然连接的节点。


为童真再造一所百草园


作为一个老师,一个离开了学校却走入自然课堂的老师,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能够亲近自然、了解自然。



都市的环境、生活的程式、教育的积弊,都与自然越来越远。实际上,张新宇也不止一次看见朋友的小孩指着路边的植物,问父母这是什么?但父母总说不知道。



因为他们的生活里早已没有了皂荚树、覆盆子、何首乌的影子,更何况这些看起来像杂草的东西。但显然,这种回答根本无法满足任何一个孩童的好奇心。



好奇心得不到满足,探索的欲望亦会渐渐因失望而冲淡。教育的陈疴旧弊,已是积重难返,即便要改也非一日之功。然而,该如何面对那些在时代的大轮盘中被辜负的孩童们呢?



自然是人类一切赖以生存的根本,除却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之外,应该有更多的人注重基于自然与生活本身的教育。


“我要给孩子们上一节最特殊的课外辅导。”


第一课,定下了在地化的调子


上课啦~孩子专注的眼神。图片由植物私塾提供


  第一堂课叫《从植物走进文学》:《诗经》里朗朗上口的“蒹葭苍苍”,是西溪湿地的芦苇荡;《诗经》里“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里傍水而生的“茆”,正是杭州名菜西湖莼菜汤里的莼菜;那“采薇采薇,薇亦柔止”的“薇”,则是一种口感有点涩的野豌豆。包括《红楼梦》中蘅芜院中的景致:“忽闻水声潺湲,泻出石洞,上则萝薜倒垂,下则落花浮荡”,都可引入现实场景,让人直观体验其中趣味,让文字变得鲜活起来。

 


课程中孩子兴奋地跟老师分享。图片由植物私塾提供


日用而知,开启自然教育生活化之路


  几年下来,在原有的“自然教育与在地文化传承”的定位上,张新宇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进一步提出了“自然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他认为:“从人本身出发,教育应该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这里,他所指的生活,并非单指日常所需的技能,更是要了知生活意义的所在。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自然体验中,获得生活要去向哪里的指引。只有那样,“更好”也才会显现出来,那将是一种可持续的、和谐的、有爱的、更灵性的生活。



带上“吃饭叫我”的眼罩,时刻不忘生活。图片由植物私塾提供


  有了这个前提,课程内容与形式,不仅有了具体的指向性,更多的自然教育与生活、文学、艺术的跨界就渐渐酝酿和发酵了起来。2014年春天,张新宇带领团队将植物按茎、叶、花、种子,分别与衣食住行相结合的功能梳理出一些知识点来,并结合手工,以传统的染织、食材等自然手艺作为表现。其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大家意识到没有人可以离开自然而存在。课程被安排在夏令营中实施,获得了初次体验者的一致好评.


不求结果的夏令营


2015年我们推出了“一个不求结果的夏令营”。我们希望孩子们知道,有时候经历比结果更重要,倾尽权利去耕耘,接受所有的结果,是他们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我会带孩子们从山中,寻找香料及染料,了解自然的妙趣和应用,也会从收集泥土,自己在地上挖坑建一个窑,或将砖头垒在废弃的铁桶里,自己收集柴火,自己生火,一直到将泥塑烧成。


一系列课程下来,孩子们的变化是惊人的,曾经惧怕泥土的孩子开始用泥土;对绘画了无兴趣的孩子,开始着手画画并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



感官实验室,让自然唤醒知觉


  大自然中缤纷的色彩、时令的变化与所有富有生命力的物种,正是孩子最天然的学习场所。2016年,张新宇又设计推出他的感觉实验室相关课程,旨在希望孩子抛开对自然的物名、特征等概念性的认知,他不希望孩子到了自然,还停留在一个知识收藏者的身份,而是应该更多的体察与感受。

 

同伴间相互分享。图片由植物私塾提供


  孩子们开始用耳朵搜集音乐素材,鸟鸣蛙声、甚至雨后大地的呼吸声,各有节奏旋律。又或戴上眼罩盲行,“听到树叶在脚底下嘎吱嘎吱响,闻到青草的芬芳。”一位妈妈细心记录着体验。

 

  植物私塾六感实验室系列课程每期以一种感官为主题,让大自然轻轻唤醒孩子的视、听、嗅、味、触、知这六种感官。设计上,它们彼此之间,亦可自由组合,嫁接出不一样的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感觉上的跨界,例如我们可以在彼此不听到某个声音或音乐,找到与之相关的画面。越来越多的体验之后,实际上,并非仅仅是视觉、听觉每一个单一感官能力的增强,而是整体感受力(通感)的提升。

 

夏令营让孩子开启闻尝感官。图片由植物私塾提供



经过几年的探索,他的植物私塾渐渐形成了一套自身的课程体系。主张“自然教育生活化”并开发出孩童、成人皆宜的课程。


植物私塾在全国安营扎寨


植物私塾团队共23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人类学、博物学、植物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的年轻人。



大家开了个脑洞,说为什么不干脆把植物私塾的营地安在全国各地?于是,我们将版图扩大到了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福州、哈密、黄山......


8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来自全世界近10000个家庭参与进来,将在全国7大城市安营扎寨。



走近自然,走进自然


自然与生活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植物私塾还办起了家庭园艺训练营。从了解植物的四季状态、生长习惯开始,到盆器与小物的选择、造型一步一步教授。



他和同事们带人们走进山野认植物、做园艺、种植蔬菜,制作老辈人口中念叨的在地植物美食,捡拾起那些已经淡薄的地域文化。



把好吃的变成好玩的,

把有意义的事做的有意思。

张新宇的植物私塾做到了。



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当地人自己的美食记忆。杭州,自南宋起就有做梨膏的传统。



张新宇的植物园里也种了些梨树,由于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套袋,再加上鸟儿们的光顾,梨上总会有结疤。这样的果子自然没法带出去见人,但它们自然新鲜的口感用来制膏倒是更为合适。



于是几人围在一起,查典籍的查典籍,找配方的找配方。寻蜜、熬煮,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竟也熬成了浓稠酸甜的秋梨膏,甚至比市面上卖的那些口感还好。



熬成的膏“生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每天早上舀一小勺在温水里泡开,生津止渴、祛痰止咳、清热润肺。



人们在获得美食的同时体悟了劳动的艰辛,察觉到时节的变迁,除了口腹的满足,自此,小小的私塾总是流连着许多不想归家的人。



张新宇就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人们对自然的回归,让大家对所处的这个时空有一种更总体、深入的认识,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找到一种跟自然相处更和谐的方式。


匠人与匠心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城。张新宇的心城似乎没有墙,只安静流淌着一个关于自然与故乡的梦,所有的人都能走进来,种五颜六色的粮食和花,讨论自然与绿色。



在这喧闹的大街上,

有的人疲于工作,

有的人却寄情于自然。

他们总是能活出自己的样子,

你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