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百了无恨 2018-11-22

文徵明 初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更字征仲,号停云生、衡山,江苏长洲人。画师沈周,书画双绝,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画艺、德行皆为时人所重,受其影响者甚多并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儿文伯仁,学生陈淳、陆治、钱榖等人,都是吴派之中坚人物。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释文:妙高台上倚高舂,吞海楼前水映空。北固风烟栏槛外,南朝兴废酒杯中。

遥知鄐瑛原无尘,下修凭夷或有宫。何处吹箫明月上,一帆秋色过江东。

《平山堂》莺啼三月过淮扬,来上平山郭外堂。江左繁华随柳歇,淮南形胜蜀冈长。百年乐事空陈迹,千里归人近乡喜。《上乡》满地落花春醉醒,晚风吹雨过雷塘。平山堂上草芊绵,学士风流五百年。往事难追嘉佑迹,晨茶未试大明泉。隔江秀色千峯雨,觉日平林万井烟。最是登临易生感,乡心摇落片帆前。《上方》疎面望中收,绝岩千壑次第游。落日平林飞鸟上,太游遥带碧天流。舍来芳草埋暮树。烟际青山见越州,正好淹留却归去,芳疎而白绿高处千紫愁。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文征明行草书诗卷

本卷乃文徵明之草书,其内容为其所作的诗四首。一般而言,这类诗卷制作年份极难推断,但是文徵明四首诗中央两首,能够出四库全书中《甫田集》卷十一中查出此乃《过扬州登平山堂》,而列于此诗之前是《丁亥元年·次才伯韵》,而后则是《还家志趣》,由此推测恐怕此乃丁亥年之作。第一首诗和最后一首诗虽未被《甫田集》收录,但最后一首诗与被收录进《甫田集》卷六的其中一首较为相似,假设四首诗是同一时期(丁亥年)所写,诗中文字即使稍有不同,也有理据可推。皆因丁亥年是嘉靖六年(1525),其时年五十八,正是其辞官归故里之年,那以其性格,诗句会随情境稍作改变也不足为奇。事实上此长卷正是在这种气氛下写成。在此不妨先略谈其经历一二。文徵明(1470—1559),初名璧,字为徵明,但曾用字为征仲,号衡山,这是因为其先祖曾为衡州州学教授,且移住衡州(湖南省衡阳),故从出身地取名。徵明在其父二十六岁时降生,而时至八岁时,其母仙游。正是由于此影响了文徵明幼年的成长发育,至到八九岁仍是如此。旁人都为文徵明将来而担忧,而其父却深信大器晚成。文徵明终初露头角,是于父之友人吴宽处习古文,于如同父亲的先辈般存在的李应桢处习书,因其聪慧受重,师傅甚至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于他。而初向沈周学画是其二十岁之时了。而文徵明的交友圈中有祝允明、唐寅、徐桢卿、都穆,其中都穆于弘治一二年中了进士,二十七岁的徐桢卿弘治一八年中了进士后,都渐渐走进了官场的中心。而文徵明则此从二十六岁从南京乡试中落第,至到嘉靖五年,五十三岁为止,参加过诗场考试都一一落榜。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徵明之文才,只不过是文徵明无心于科举式的文章罢了。但在此时代,通常无法通过科举,便意味着无法入仕途。

然而,文徵明于嘉靖元年,其五十三岁之时,获得江南巡抚李充嗣的推荐,被破格提拔为岁贡生,获得了成为朝廷要员的机会、直步至翰林院待诏。这无疑是个优遇,但本人却并不多感快适。岁贡生之出身(非科举进士出身),于画者而言是有名,但在培育者宰相候补的翰林院内,如此出身的文徵明不被看重。本卷之诗文,或许可算是文徵明写得最酣畅淋漓的作品,无他,离开此等官场回到故里,依然倍感开放自由,便将此心态注入了作品中了。

文徵明苏州的书斋名为停云馆。周道振的《文徵明年谱》记录到,丁亥年(1527)文徵明五十八岁时,春至冰融,与黄佐乘船归来,便在在停云馆东侧建一室之大的玉矾山房。当时其友唐寅、祝允明、徐桢卿已故去,吴中四才子仅剩文徵明一人了。文徵明在书斋中吟味诗词,渐渐也集合了年轻一辈的文人才子如王宠、陈淳、陆治、王谷祥、彭年、黄姬水、周天球、陆师道等人。此时文彭年至三十,文嘉二十六岁,举家步翰墨之道。文徵明至九十,文家已成苏州文艺中心了。

从北京回归到故土,文徵明自然感喜悦,比起官场的勾心斗角,越发觉得厌倦京城的官僚生活的文徵明,越发渴望呼吸着乡间清新的空气,当重归故土后来,倍感开放自由。与其师沈周在苏州所过的野逸生活不同,文徵明在京城的那段生活之后,被视为大师般,受世人尊敬。而苏州某些爱好艺术的达官贵人,则热心招待以文徵明为中心的文人圈子,设宴于船舟内,赏景于山与湖之间,成为当时的潮流。本诗卷所咏苏州近边之景,如妙高台和平山堂,恐怕是自京城归故里时所见。妙高台乃镇江金山寺上赏月名所,苏东波亦在此望月吟诗留下千古名句。而平山堂是扬州名所。苏州名所固然激发诗人灵感,而重归故里,也激发诗人对故里的爱念。本来苏州就是一个文人相聚,即席挥毫,共赏佳作,合笔提拔,以此等教养作为进入文人圈基准之地,也因此苏州渐渐成为明代文化中心。

另外,若要谈及其书,还需一谈书论,事实上文徵明书法甚妙但却未曾整理出自己的一套书法理论以传世。观之此卷,其题其跋,此作应是写成于书界区分帖学和碑学之前。而文徵明传移摹写之风明显。要论摹写元明前之书,通常多摹写宋苏轼和黄庭坚,而非王羲之。而在绘画方面则多摹米芾。但无论摹写何人,在这个时代的作品是诗、书、画皆全,且皆被作者自觉灌注自己的情感。文人艺术家将诗、书、画三者付之于一纸乃这个时代艺术品的特征。继元黄公望、吴镇,明初王绂、徐贲之后,沈周一踏画坛,文人之南宗画派就以压倒性的气势,压倒诸画派,成为画坛的中心势力。此时开始,自题自赞就变得顺理成章理所必然了。明画坛四大家,那是沈周、唐寅、文徵明、董其昌,虽然四人都诗画甚妙,但若细比之下,文徵明和董其昌实际上无论在画坛还是书坛,都是拥有最高的评价。文徵明诗书画三绝,可谓是早期一流的自画自赞型书家。

上文提及过,该长卷中最后一首诗与《甫田集》卷六中所收录的《三月朔月登上方》之诗极为相似。而笔者则推测卷中之诗乃原来版本,而收录入《甫田集》之时,或许是经过后人发现该诗有其它版本而选用了其它版本,抑或文徵明本身后来对此诗再作润色。而笔者发现《甫田集》内诗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卷十收录京城为官时所作诗文,而卷十一则收录辞官归故里后的诗文。而本卷第二第三首诗,则收录于卷十一中,故推测此两首诗是辞官归故里后的作品。

但为何第四首诗会出现在《甫田集》卷六,这必须再作一番研究,然而按现时所有的文献资料,还不足以完善分析得出最终结果。事实上,文徵明一生作诗无数,《甫田集》也不过收录了文诗的万分之一罢了,何足完善分析出最终结果呢?顺便一提,周道振《文徵明集》上下册中,上册收录了文徵明之《甫田集》、《文翰林甫田诗选》、《续文翰待诏集》、《文太史集》,而下册实际是上册之补集,将文徵明传世的诗文稿、单篇的墨迹、印本,以及前人关于文徵明作品的著录,都一一收入,但却不是以编年史的形式收录。从此推测,文徵明的作品被收录的形式,不但收录精心修改而成的终稿,也会将其初稿二三稿等收录。不妨举一例来证明笔者的推测,文徵明有名之诗《西苑诗》,此诗被收录于《甫田集》卷十。此诗是文徵明北京为官,为翰林待诏时参与西苑(当时的故宫西侧的御苑,现时的北海公园)的园游会时所作之诗。上文提到文徵明五十三岁始在京城为官,那此诗必是成于五十多岁时,但文徵明八十五岁时再写此诗,该诗作为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而八十七岁所写的版本亦被后人发现,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更被收录进文物出版社所出版的丛刊中,《书法丛刊四七期》(1996年第3期)。同时,在《停云观帖》卷一二中,可以发现此诗文的拓本,且记录此书乃文徵明八十三岁所书。这首《西苑诗》,至少存在四种版本,或许这可以解释到上文所提及,为何草书卷的最后一首诗会与《甫田集》卷六中所收录的〈三月朔月登上方〉之诗稍有不同。而且明中期后,书画实则也作为商品般流通,谋润格之书家,自然会将自己的诗反复书写,既然是自己的诗,反复书写时即使改一两个字也不足为奇。《甫田集》卷六所收之诗如下:上方啼鸟绿阴成,落日登临宿雨晴,春事磋跎三月尽,碧天浮动五湖明,山连越塁人何在,水绕长洲草自生。未遂扁舟从此去,眼中无限白鸥情。或许从韵字不同上,可以说此另外一首诗,但基于“上方”“落日”“越塁”“越州”等词汇其实在意境上有所相通,或许经过文徵明的反复推敲,会置换一二。但是否确实如此,那还需要收集更大量的数据来做分析和证明了。事实上本卷在研究文徵明诗风和文本变化上,可谓是一个重要数据。罗振玉的跋提及,文徵明之书有晋唐诸家遗风,这与当时眼中只有宋《淳化开帖》的习书摹法帖者水平完全不同,且对黄庭坚书风斟酌一番,再对文徵明那坚芳秀拔之字作极高的评价。而内藤虎则于跋中谈到,从文徵明和祝允明之书可见晋唐真迹,这是有别于傅山和王铎时代所喜习《开帖》的风潮。本作之精妙,在于能够在此卷中看到晋唐正脉的延续。

本卷后被饭田新七先生藏之。饭田家,乃高岛屋百货店开创家族,饭田新七于天保二年(1831)京都乌丸松原开始其家族的古着、木绵生意,从初代到五代均名藏家辈出,其藏品质量亦极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