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第三十五章解读

 书页无卷 2018-11-22

 ——关于《老子》第三十五章的解读

 

  原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P.205。以下简称《今译》)

 

  老子本章谈的主要是道的作用问题。关于道的作用,前面一些章节已有所论及,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第六章)、“虽小,天下莫能臣”(第三十二章)以及上一章关于“道大”、“道小”的界定等。本章侧重于“天下往”的层面,重点谈论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在内容的章节安排上,总是从抽象到具体,层层深入、渐次展开,给人一种巨大的逻辑力量。

  “执大象,天下往”。句谓:持守大道,天下归往。“大象”,即“大象无形”之“大象”,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十四章),是道的写状,亦即指道。“往”,不是指往还或一般的归往,而是对“执道者”心悦诚服的向往,即由“归心”而带来的“归往”,与下文中“乐与饵”带来的“归往”有霄壤之别。

  “往而不害,安平太”。这种状态是大道流行的状态,正像第六十章所描写的:“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安”, 即安全、安定、安宁,描述的是社会的一种状态,有人训“安”为“乃”,则失之远矣。“平”,即平等、平安、平和,意谓人际关系和谐,反映的同样是社会的一种状态。“太”,有的传本写作“泰”,“太”、“泰”古字通假,意思相同,但无论是“太”还是“泰”用在这里都是不合适的,因为老子在二十九章中明确提出要“去泰”(“泰”作为极端的东西乃悟道之障碍),因此,本章作为道的颂歌,描述的是大道流行状态下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使用“太”(“泰”)字。郭店简本、帛书甲乙本此处的文字是“大”字而不是“太”字,应为《老子》原文。这里的“大”字,意为人口众多(归附者众),人口众多可引申为生活富庶,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只有社会安定、生活富庶的地方才会出现人口众多,《论语·子路》有言:“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冉有跟随孔子到卫国,孔子感叹道:“卫国人口真稠密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做些什么呢?”孔子答:“使他们富裕起来。”)“富庶”一词即由此脱胎而来,泛指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句谓:众人归往,互不伤害,于是社会安宁、人际和谐、生活富足。

  “乐与饵,过客止”。句谓:悦耳的音乐与可口的美食,可吸引过客止步。此句的潜台词是:通过感官诱惑,只能吸引过客,而“执道”则可以吸引所有的人。“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二章) 那些志于道的人,“虽有荣观,燕处超然”(第二十六章)他们决不会因为“乐与饵”而停下“行道”的脚步。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句谓:“道”说出口,寡淡无味,看不见,听不着,但作用却无穷无尽。“道之出口”,有些古本作“道之出言”,从字面意思来看,“口”优于“言”,因为本句的上句由“饵”下句有“味”,皆与口有关,故此处从王弼本。道之味用口品出极具形象化,它不如美音悦耳,也不如美食爽口,但它却“用之不足既”。

 

  基于以上分析,本章的校订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校订文:“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持守大道,天下归往。众人归往,互不伤害,于是社会安宁、人际和谐、生活富足。悦耳的音乐与可口的美食,只可吸引过客止步。“道”说出口,寡淡无味,看不见,听不着,但却作用无限。

2015527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