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一个“塞罕坝”!毛乌素沙漠将消失,是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長寿麒麟 2018-11-22
原创 长安观察 2018-11-05 17:54:56

中国有四大沙地,但在不远的未来,这个“四”将被改为“三”,因为毛乌素沙漠马上就要被消灭了!中国人再次造就了绿色奇迹!

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的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在古代,这里水草丰美,风光宜人,南部一度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后来,毛乌素遭遇了不合理开垦,又历经气候变化、战乱更迭,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因此,“毛乌素沙漠是人造沙漠,是人类贪欲的儿子”。

又一个“塞罕坝”!毛乌素沙漠将消失,是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破坏因人为,重生也靠人为。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在这里大力兴建防风林带,一场“改天换日”的巨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整整半个世纪的拉锯战,如今终于看到了胜利曙光。那么,这个绿色奇迹是怎么实现的?

翻开这部厚重的治沙史,我们可以看到政府部门的协同配合,更能看到无数治沙人的辛劳付出。据不完全统计,横跨宁夏、陕西、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几乎是全国所有沙漠地区产生植树英雄最多的。

又一个“塞罕坝”!毛乌素沙漠将消失,是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从“公社”时代的“劳模”,到个人承包沙地时代的企业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重读他们的故事,我们就能找到荒漠变绿洲的密码所在——

宝日勒岱,1938年出生于乌审召一个贫苦牧民家庭。1957年,宝日勒岱看到邻居家的房屋被沙漠层层掩埋,于是她背来沙蒿密密麻麻地种在房后,没想到都成活了。

打那时候起,她就领着乌审召人,一棵树一棵树地种植,硬是在沙漠中开出了一条绿色之路。1965年,宝日勒岱所在的乌审召公社治沙引起了全国关注,成为当时全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被誉为“牧区大寨”。

2003年,宝日勒岱退休后,每年都回毛乌素沙漠种树。有一年,一些年轻人看到宝日勒岱在种树,很好奇地互相谈论说:“这个老太太是不是有病啊?这么老了还来植树。”宝日勒岱当即回答说:“是啊,我是得病了,得了职业病,栽树就是我的职业病。”

又一个“塞罕坝”!毛乌素沙漠将消失,是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殷玉珍,一名毛乌素沙漠中的农家女。1985年,19岁的殷玉珍嫁到鄂尔多斯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井背塘。方圆几十公里除了他们的家,就剩下茫茫无际的沙漠了。殷玉珍清楚记得,过门的第40天,才看见一个人从她的家经过。

面对着一望无垠的荒漠,她咬牙发誓:“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一年后,殷玉珍用打工挣的钱换回了600棵树苗,一场持久的人沙战斗开始了。

没有钱买树苗,丈夫就到外面给人掏粪、盖房子、干农活。刚栽下的树苗被风沙吞噬了,再栽,再吞,再栽……这一过就是二三十年,殷玉珍把最美好的年华都用在了种树上,7万多亩荒凉的沙漠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

又一个“塞罕坝”!毛乌素沙漠将消失,是谁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石光银,陕西省定边县海子梁乡四大壕村农民。1984年,为筹集治沙买树苗的钱,石光银把全家赖以生存的84只羊和1头骡子卖掉,又东拼西凑,一共筹到了12万元全部投入治沙,两年下来,欠下一屁股债不说,治沙还以失败告终。那会别人给他起外号叫“石灰锤”,石光银就给他们说“你们不干,我一个也是干,砸锅卖铁,非把这件事情干成不行”。

栽树、浇树、管树,就这样一年又一年,连续30多个年头,石光银把心血都洒在了这片沙地上。更可贵的是,他把治沙与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创造出“公司+农户+基地”的治沙模式。25万亩黄沙变绿洲,农作物不再受风沙的侵害,老百姓的穷根也被拔掉了。

……

毛乌素的涅槃重生中,这样的人物还有很多。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见证了他们的伟大付出,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事实雄辩地证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生态退化的进程是可逆的,只要人不负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负人。

从塞罕坝到毛乌素,我们为无数治沙英雄点赞,更为这背后涌动的中国精神感动。靠着这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我们让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可见,只要行动起来、坚持下去,就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向往的绿色中国。让我们发扬治沙英雄们的宝贵精神,一个更美的中国必将加速到来。

*本文由树木计划支持,长安观察出品,首发在今日头条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