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二)

 君合瓷约 2018-11-22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94英尺即 28.65米。据说是模型。

蓝鲸亦称剃刀鲸,是地球上最大与最重的动物,属于哺乳纲、鲸目、鲤鲸科。虽然它长得这么大,却主要以小型的甲壳类(例如磷虾)与小型鱼类为食,有时也包括鱿鱼。蓝鲸平均长度约25米,最高纪录为33.5米左右。它的一条舌头就有2000千克重,头骨有3000千克,肝脏有1000千克,心脏有500千克,血液循环量达8000千克。如果把它的肠子拉直,足有200-300米,血管粗得足以装下一个小孩。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巨型鱿鱼(giant squid ),也是模型。

这种巨型鱿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之一,也是最大的无脊椎动物,属于头足纲、枪形目、巨型鱿鱼科。它们是食肉动物,有进化完善的大眼睛,视力相当好。两只捕食性长触手上末端膨大,长有强大吸盘,而吸盘环上长有利齿,其它8条触手上也有长利齿的吸盘,成为它们有力的捕食工具。它生存在太平洋漆黑的深处。长为18m,重达900千克。

到目前为止人们从没见过野生的活体,只是见过冲到海滩上的和渔民拖网中的尸体。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吸血鬼乌贼(Vampire Squid),中文名:幽灵蛸

在它身体上长着两只大鳍,看起来和两只耳朵一样;它的形态象胶冻样,更象一个水母而不象鱿鱼或者乌贼(它本来也不是,只是它们的近亲);而幽灵蛸的眼睛非常大,它生活在1000—4000米的深海里。它是一种发光的生物,身体上覆盖着发光器官。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幽灵蛸是一种名不副实的软体动物。尽管它有一个不吉利的名字,但这种来自地狱的吸血鬼乌贼其实是很小的,大约只有15厘米长,是八足类动物中唯一已知的、非主动捕猎的食肉动物。相反,它以捕捉和吞吃从水面落下的碎屑为生。(此图片下载自网络)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这个展柜的标本既有鸟类,也有哺乳动物、海洋生物,以及昆虫。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巨螯蟹(学名:Macrocheira kaempferi)。它是现存最大的甲壳动物,也是十足目短尾下目蜘蛛蟹科巨螯蟹属唯一的品种。体深橙色,有十长肢,上有白斑,前两肢发展成螯。最大的标本腿展开后长4.2米、体长38厘米,重20千克,寿命达100年。生活在日本岩手县至台湾东北角以外的太平洋海域深500-1,000米、均温十到十五摄氏度的海底淤泥地形。以鲨鱼、盲鳗、螃蟹、各种鱼类为食物。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美洲螯龙虾(  Homarus americanus),即俗称的波士顿龙虾,  海螯虾科,螯龙虾属。分布于大西洋的北美洲海岸,特别是加拿大海洋省份、纽芬兰与拉布拉多、美国缅因州和马萨诸塞州,生活于浅海的岩礁中或在沙砾底挖孔生活。最大的美洲螯龙虾重达20.14公斤,全长从尾部到大螯尖端为1.06米。以鱼类、其他小型甲壳类及贝类为食。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horseshoe crab),音(hòu)。属于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海生节肢动物,形似蟹。鲎从4 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它经常以小型甲壳动物、小型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星虫、海豆芽等为食,有时也吃一些有机碎屑。它的血液是蓝色的,可作为一种试剂。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软骨鱼纲,大概是鳐形目的。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软骨鱼纲鳐形目。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深海生物。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某种透明水母。

 

水母身体的97%是由胶状物质和水组成的,所以它们大都是透明的,它们看上去很美,但是却非常危险,夏季去海滨游泳的人,常常会被水母的触须刺到,产生很强的疼痛,有时甚至会致命。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菊石模型。

菊石是螺旋和直壳的海生无脊椎软体动物。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菊石目。生存于中奥陶世至晚白垩世。菊石是从四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的鹦鹉螺目进化而来,在其后的3亿7千万年间,在全世界的海洋里大量存在,直到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同其他海生类动物,诸如箭石以及陆生类恐龙同时从地球上绝种。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二叠纪的海洋生活场景

大约在2亿7000万年前,在二叠纪时期,浅海覆盖了许多后来成为旱地的地方。在这 里展示的,即今天德克萨斯的一片海中,由无脊椎动物包括腕足类、苔藓虫、海绵和微生物占据的珊瑚礁的场景。此时的海洋生物是多种多样的,直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后期,生物大规模灭绝,陆上和海洋中的动物都灭绝了,其中包括9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

上图右侧直立单位圆筒形生物是海绵,前面像扇贝似的一片是腕足类动物化石(fossil brachiopods)。

腕足类(BrachiopodaSpirobranchia)属拟软体动物门,海产底栖无脊椎动物。也可作为触手动物门的一纲,但现在多作为独立的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身体背腹各有一枚贝壳,腹壳比背壳稍大一些,呈深凹形。有时用腹壳直接附着在其他物体上,或通过腹壳后端的孔,从背腹壳之间伸出肉质柄附着在岩石或其他动物体上,或插入泥中生活。腕足类某种程度上与蚌相像,但它们分别属于完全不同的门。

在现今的海洋里,腕足类寥寥无几。海边偶而可以看到躲在泥沙里的舌形贝,也被称为海豆芽。在较深的海底,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少量穿孔贝和小嘴贝类腕足类,濒于灭绝的边缘。在很久以前的地质年代里,它们曾繁盛一时。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舌形贝(Lingula Bruguire),俗名海豆芽,有4.5亿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已发现生物中历史最长的腕足类海洋生物,其肉茎粗大,能在海底钻洞穴居住,肉茎可以在洞穴里自由伸缩。它绝大部分时间在洞穴里,只靠外套膜上的三个管子和外界接触。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管状蠕虫(Tubular worm

又名管蠕虫、管栖蠕虫,是一种大型动物,身长能达到1~2米,直径约数厘米。它们上端是一片红色的肉头,下端是一根直直的白色管子,看起来很像白茎红花的巨型花朵。管状蠕虫很有可能是最长寿的动物——科学家估计有些个体可能已经活到了250岁。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管状蠕虫的底部紧紧地粘在海底底层岩石上,红色肉头部分可以活动。红色的肉头有许多片状触手沿着一条中轴线紧密堆积起来, 触手上生长着更小的羽状绒毛,看上去像一根美丽的羽毛。平时蠕虫的羽毛喜欢伸出管外,在海水里尽量舒展,但是当螃蟹触碰了它们的时候,就会整个儿缩进白色硬管,躲着不出来了。管状蠕虫有性别,有 心脏,但没有嘴和消化系统,在管状蠕虫的体内聚集着数以亿万计的共生菌,正是在这些细菌的供养下,管状蠕虫才得以生存。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管状蠕虫既能在海洋底部处于20℃左右的热液附近生活,也能在海洋上部接近2℃的海水中生存,身体跨越十几度的温度梯度,这在其他生物中是极为罕见的。管状蠕虫居然有着和哺乳动物一样鲜红的血液。其血液中充满饱和铁质血红蛋白,这也是它肉头部分有着美丽鲜红色的原因。铁质血红蛋白能与热液中的硫化氢结合,然后将后者运往共生菌聚集的地方。既防止了有毒气体与酶结合,又避免了中毒。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这些漂亮的鱼类是黑高身雀鲷(Dusky farmer fish), 鲈形目雀鲷科,主要栖息于礁石平台与泻湖礁区。以藻类、腹足动物、海绵与桡脚类的动物为食。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变性

数量惊人的珊瑚礁鱼类是雌雄同体的,在其一生中,既是雄性也是雌性。聚光灯鹦嘴鱼(Spotlight Parrotfish上图中橙色的那条)是连续雌雄同体,出生时为雌性,后来成为雄性。一些雌性共用一只雄性进行繁殖;如果雄性死了,最大的雌性就会变性来取代它。

上图中间偏右那两条黄色小鱼叫加勒比海金色哈姆雷特( caribbean golden hamlet),这种鱼更绝,它们是同时雌雄同体的;每条鱼都同时拥有雄性和雌性器官。在交配后,一条产卵,其他授精,然后它们再交换角色。

由此想到,在最早期的海洋生物中,造物主可能安排了很多种动物具有这种特性。人类的祖先也是从海洋生物进化来的,在人类中存有少量双性人就不足为怪了,想必那是造物主出了点儿错的缘故。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海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种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海蛇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长1.5-2米。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 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海蛇具有集群性,常常成千条在一起顺水漂游,还具有趋光性。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这种蓝色带棘刺的动物是棘冠海星(crown of thorns starfish),它们以活的珊瑚虫为食,由于这些食肉动物的侵扰,可以杀死大片珊瑚礁。像大多数海星一样,如果它被撕成两半,它可以再生成为两个。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一块珊瑚礁,上面有海葵、海绵、海星,还有螃蟹,以及达尔吉鹦嘴鱼、长棘刺海胆、藤壶等。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各种鱼类的标本。能认得的有:翻车鱼,剑鱼,匙吻鲟。
游走美国(208)--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3)
图中潜水员身下的那条大鱼可是很有来历,非同一般。它是一种腔棘鱼,硬骨鱼纲,总鳍亚纲。它们当中包括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四足动物祖先的骨鳞鱼。这种属于活化石的鱼类中最有代表性、且至今仍然存活的就是矛尾鱼(Latimeria chalumnae)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北海狮(northern sea lion), 海狮科, 北海狮属。

北海狮又叫北太平洋海狮、斯氏海狮、海驴等,是体形最大的一种海狮,因为在颈部生有鬃状的长毛,叫声也很象狮吼,所以得名。雄海狮的体重达1000千克以上。北海狮的寿命可达20年以上。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海象(walrus),海象科海象属。

主要生活在北极或近北极的温带海域。它身体庞大,体长34米,重达1300公斤左右,最重的海象体重达到5000公斤。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海象无论雌雄都长着一对重约4公斤,长90厘米的獠牙,沿着嘴角向下伸出,一生都长个不停。挖掘食物、攀登岩石、抗击敌手,此牙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武器。这种庞然大物却是以软体动物、蠕虫、螃蟹和小虾为食。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西印度海牛(west indian manatee),海牛目海牛科海牛属。

也被称为加勒比海牛,北美海牛。目前已发现它的两个亚种:佛罗里达海牛、安地列斯海牛。佛罗里达海牛终年栖息于北美洲东南部海岸、河口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主要河流。安地列斯海牛分布在中南美洲。海牛每天吃掉大约2745千克水草。海牛目下还有一个儒艮科(Dugongidae),仅11──儒艮,别名:美人鱼,分布自非洲东海岸,经印度洋至中国广东省和台湾沿岸。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象海豹(northern elephant seal),海豹科。亚种:北象海豹,南象海豹。象海豹是鳍脚目动物中的兽王。雄海豹具有能够伸缩的长鼻,约30厘米长,身长可超过6米,身体庞大,体重可达3吨重。雌象海豹身长也可达3米,重约900公斤。它们主要以小鲨鱼、乌贼和鳙鱼等为食。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这是一种按蚊模型,是活体的75倍大。

按蚊(Anopheles),蚊科,按蚊属。雌虫吸取人、畜的血,传播疟疾和丝虫病等。又称疟蚊。分布于世界各地。本属已知约450种及亚种,分为6个亚属,大多数分布在热带地区,最主要的分布区是在附属于撒哈拉沙漠的非洲地区。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人类祖先--直立人。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19.5米长的印第安海战用独木舟。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头饰,一个贝拉库拉(bella coola)舞者的海怪服饰的一部分。

 

贝拉库拉人,是北美印第安人,他们的村落多在迪安(Dean)河、伯克(Burke)河上游及贝拉库拉河下游各流域,即现今不列颠哥伦比亚中部沿海地区。他们用桤木和雪松雕刻成面具和其他礼器(包括壮观的图腾柱)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贝拉库拉人(bella coola)的面具。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夸扣特尔人(kwakiutl )的面具

一些夸扣特尔人的面具合二为一。当关闭时,面具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精神。当舞者拉弦,侧面板打开,表现不同的精神形象。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夸扣特尔人的仪式面具

 

夸夸卡.瓦库(kwakwaka' wakw,即夸扣特尔人)的面具被某些人所有,他们独自拥有穿它们的权力。一些面具继承是通过遗传继承的,代表了家族或氏族的神话祖先,作为超自然的神仙,来自海洋或天空,并以人类的形式出现。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印第安图腾柱。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特里吉特人(tlingit,阿拉斯加南部和英属哥仑比亚北部沿海地区以航海为业的美洲印第安人)的庆宴。看上去这些服饰倒是与中世纪至明清时期的日本人夸张的服饰有些相似。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印第安人部落的日常生活场景。

游走美国(209)--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4)
非洲馆的一件展品,这些人像的面孔尤其是夸张的眼睛、鼻子和大嘴,倒是与三星堆青铜神像有几分形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