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富阳董槐后裔的世系分析

 荷香月暖 2018-11-22

广西   贺州钟山    董全吉

【摘要】我在20150407日粗略作《粗略分析槐之子董丽避难富春阳陂湖董家弄的宗谱》,今日,本文探讨认为:浙江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等地之祖,应该以董槐为第一世或以董丽为始祖。供各位研究者探讨,不足之处敬谅。

一、该族谱记载的董槐先祖世系中最近的祖辈的时间都不符合

浙江富阳董顺庆: 腾讯QQ‘富春山越 ’425795907,之前在网络公开了浙江富阳董氏世系。然而,世系源流有待探讨。

赵匡胤(927321日-9761114日)。从《宋史.列传第三十二.董遵诲》“太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凭借父势,太祖每避之。”,史料记载了“董宗本,是赵弘殷(赵匡胤的父亲)的朋友。赵匡胤21岁时离开开封,南下随州,去投靠董宗本。”。而族谱记载宗本公第三个儿子遵诲(926--981),基本与赵匡胤同一时期,因此族谱记载其祖辈的时间记载明显不准确,与其后的董槐世代间隔也明显不符合。

假定董敏生于梁,仕于后唐,则后唐在923---936,起码有20岁左右,则基本确定以907年出生,董敏与董槐相距4世代,204年,每一世代出生间隔51岁,超出正常的30岁左右的一世代的大概率时间;第二:既然,董敏确定在907年出生,其第三个孙子遵诲(926--981),相距19年,且两代人,时间不符合;就以长子为(926--981),距离以董槐(1191--1262)为孙记谱,相距265年,因此这不符合常理。

因此,该董槐的世系有错乱接谱之嫌。

二、从史料分析,董槐不是董宗本的后裔

既然,董宗本,是赵弘殷(赵匡胤的父亲)的朋友,年龄应该基本相当,赵弘殷(899-956)

《宋史.列传第三十二.董遵诲 》: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宗本,善骑射……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五十六。”,因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则董遵诲(925--981),与浙江富春江谱的董遵诲(926--981)一致。但把董槐的祖辈连接“宗本生五子,长子遵训,次子遵谦居临安,三子遵诲(926--981)居四明,四子遵谋为池州刺史居凤阳府天长县,五子遵谟,”而浙江族谱以“遵训:字道明,谥文亮公,为集贤校理、任抚军、后为吏部尚书。生三子:长子祈为员外郎,是肖山---稠溪之祖,子董正为浙江行都司事。次子旺。三子隆为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之祖,其后人董槐(1191--1262)为宋理宗时为相,槐子董丽为尚公主驸马。”则依据该谱系变成董槐是董遵诲(925--981)的侄孙,却侄孙相距265266年出生,可见,富春江北杜墓、大根里的世系应该以董槐为一世代,或以董丽为始祖。富阳新义乡大根里村,20018,新义乡并入高桥镇。 高桥镇位于富阳区北部,距市政府5公里。富阳市高桥镇洪庄村有包括杜墓、大根里等37个自然村)。也与乾隆五十七年《重修董氏宗譜序》一致:“始迁始祖以宋贤相槐为率,其后瓜绵瓞衍,棋布星罗下埠头、董家塘、马秣桥、稠溪、大根、杜墓皆统此大宗”。

三、浙江富阳董氏分布

    据董氏董广生留言:浙江省富阳市人。这里有四五个董姓集居处,人口约一万多人。

《浙江地区联谊董氏群 148208458》资料上传:自董思敬公富阳始徙居:元末明初时,富阳望仙董氏有董功,功生三子,思敬——下埠头之祖、思实——谊桥陇之祖、思德——董家塘之祖、堂弟思义先居马秣桥,后迁大源口大庄里一带。下埠头思敬派一、二、三房为士兴、士安、士常,又分小桐州董家、鸡笼山出门浦口、徐婆桥、里山水竹蓬、杭州等地。

据董仁青(春江山月)《富春董姓由来》:“宋后期我支董氏到千一公董龙从上董迁到富春望仙。当年望仙即今八一村、高阳村一带,县志记载有望仙桥,在村南之低河里畈,低河在清朝时还是一条能并排停泊十八只粮船的大河道。神话传说仙女董双成就在这里升天,故曰望仙;肖山上董一支为小九公,先迁河上店之凤凰坞,该村董姓今有1300余人。凤凰坞一支辛三公又继迁富阳大源山里之稠溪;另一支是宋末宰相董槐之子尚公主驸马董丽,宋末元初之际,一为奸臣所害,二为元兵入侵,为避难先迁富春阳陂湖董家弄,后又迁江北大根里、杜墓、金沙里。尚公主在元乱中尽节,时仅21岁;还有一支从肖山上董迁浦江县,从浦江又分迁永康、富阳常安董家。元末明初时,富阳望仙董氏有董功,功生三子,思敬——下埠头之祖、思实——谊桥陇之祖、思德——董家塘之祖、堂弟思义先居马秣桥,后迁大源口大庄里一带。下埠头思敬派一、二、三房为士兴、士安、士常,又分小桐州董家、鸡笼山出门浦口、徐婆桥、里山水竹蓬、杭州等地。而四房士忠先迁永康后又迁东阳栗罡坞,四百年后他们还不忘根本,循原地名寻根而来,宗谱上所记还是老地名——下埠头,由此引出我《下埠头考》一文。东阳栗罡坞有一千余人,由于泥水木匠手艺,子孙又分迁许多县市。7、我思实派今分居谊桥陇、水竹园、栗树园、滩上、火烧秧、书房里、富阳城、杭州城、临安、青岛、洛阳、新加坡等地。董诰之承继人就是出在这一派,原董诰台门不久前还尚存,可惜今已不復存在。

据富阳大源董氏后人自行筹建宗族祠堂后,《重现百年宴祠盛景,传承优良家族文化》记载:“董樟法介绍,在《董氏宗谱》上有记载:500年前,富春董氏始祖辛三一家从萧山凤凰坞迁移到大源,带着儿子元四公和孙子海三公,然后开始绵延子孙。董氏一族人丁兴旺,到现在已有23代传人,如今董家村有1000多董氏后人”。“ 董樟法介绍,除了稠溪的董氏后裔分布春江街道八一村、谊桥龙村等地,当天前来参加活动的就有各地的董氏后人代表。除了富阳地区的董氏后裔,前来祝贺的还有来自萧山凤坞的董氏宗亲。‘我们真是500年前是一家,稠溪的董氏从家谱记载是从我们萧山凤坞迁移过来的。而且多年来,我们都有宗亲之间的走动。’来自萧山凤坞的董师傅说”。

丹阳古镇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丹阳镇本是一个整体,清朝乾隆年间,被一分为二,以一条小巷为界,北属江苏省南京江宁县,南归安徽省当涂县(现马鞍山市博望区),形成了两省共一镇的局面,称得上一脚踏两镇,鸡鸣闻两省。丹阳镇的董山里村,自古至今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这里至今还保存着一些遗迹遗物。遗迹资源有:董氏宗图、董氏族谱、董氏宗祠、董氏墓地以及山水相连的江苏丹阳镇境内的大傅村。董山里村的董氏后人不仅为董永建了墓,还完整保存了《董氏宗图》。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董氏族人吃宗酒都要挂上《董氏宗图》对着宗图上的祖先牌位顶礼膜拜。宗图上清楚地描画着七仙女与董永路遇情景。天上仙女下凡处,人间爱情第一村。董山里村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黄塘村东北角,距马鞍山市区20分钟车程,距南京禄口机场30分钟车程,北接南京市江宁区西岗社区,东临丹阳镇工业园区。户籍人口326人。而《宋史.董槐传》记载:“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我注:以封地称呼。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收。槐貌甚伟,广颡而丰牙牙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父亲为董永(名,与字不同)。

从这些分布与传说来看,浙江与江苏丹阳等地的“七仙女与董永”与董槐是否有关联,尚待考证。
 
  四、董氏谱牒研究者的其他世系分析

《董孝忠致宗亲董顺庆------关于安丘董氏家谱序言中的关键句的说明》一文:“顺庆:你在短信中所说的董邦达董诰的渊源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讨节点。安丘董氏家谱序言中有如下重要记载:“......吾祖先世原籍广川,江都相裔,明初迁居青郡,分处益都寿光。盖有自远代先迁而出者,故族也,如安丘丞相公支,益都兵部公支。有自近代后迁而出者,本族也,如莒州中堂公支,平原总督公支是也......”。莒州中堂公在清代肯定是董诰.平原总督公是董讷。董讷的渊源已经完全解读,资料也颇为充分完整。而董诰被写进安丘家谱序言也绝非空穴来风。为此,我曾与莒州博物馆联系,恰巧联系人是我董姓一位女同宗。她曾找到博物馆原馆长咨询馆藏董诰字迹贡献者。后来她通知我说,字迹是解放初期收集到的,捐献者早已过世,无法查证董诰在莒州的佐证。

    因时间主要论述明初迁居青郡以后的世系,我不再赘述。也因资料缺乏,不作分析。

  2018112215:13 

 

【附注】:《宋史.列传第三十二.董遵诲 》全文:

 

董遵诲,涿州范阳人。父宗本,善骑射,隶契丹帅赵延寿麾下,尝以事说延寿,不能用。及延寿被执,举族南奔。汉祖得之,擢拜随州刺史,署遵诲随州牙校。周显德初,世宗北征,大将高怀德,遵诲之舅也,表遵诲从行。师次高平,与晋人遇。将接战,晋兵未成列,怀德命遵诲先出奇兵击之,晋人溃,大军继进,遂败之。二年,讨秦、凤,大将韩通又表遵诲自随。与贼战于唐仓,先登陷阵,擒蜀招讨使王鸾以献,克秦、凤二州。师还,录其前后功,补东西班押班,又迁骁武指挥使。四年,从世宗征淮南,攻合肥,下之。六年,从韩通平雄、霸二州。
  太祖微时,客游至汉东,依宗本,而遵诲凭借父势,太祖每避之。遵诲尝谓太祖曰:“每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太祖皆不对。他日论兵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太祖乃辞宗本去,自是紫云渐散。及即位,一日,便殿召见,遵诲伏地请死,帝令左右扶起,因谕之曰:“卿尚记往日紫云及龙化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俄而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诉其不法十余事,太祖释不问。遵诲益惶愧待罪,太祖召而谕之曰:“朕方赦过赏功,岂念旧恶耶?汝可勿复忧,吾将录用汝。”遵诲再拜感泣。又问遵诲:“母安在?”遵诲奏曰:“母氏在幽州,经患难睽隔。”太祖因令人赂边民,窃迎其母,送与遵诲。遵诲遣外弟刘综贡马以谢,太祖解其所服真珠盘龙衣,命继赐之。综曰:“遵诲人臣,岂敢当此。”太祖曰:“吾方委以方面,不此嫌也。”
  会李筠叛泽、潞,令遵诲从慕容延钊讨之,迁马军都军头,因留之镇守。三年,召归,再迁为散员都虞候。乾德六年,以西夏近边,授通远军使。遵诲既至,召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刲羊酾酒,宴犒甚至,众皆悦服。后数月,复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走之,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夷落以定。太祖嘉其功,就拜罗州刺史,使如故。太宗即位,兼领灵州路巡检。
  遵诲不知书,豁达无崖岸,多方略,能挽强命中,武艺皆绝人。在通远军凡十四年,安抚一面,夏人悦服。尝有剽略灵武进奉使鞍马、兵器者,遵诲部署帐下欲讨之。夏人惧,尽归所略,拜伏请罪,遵诲即慰抚令去。自是各谨封略,秋毫不敢犯。历太祖、太宗朝,委遇始终不替,许以便宜制军事。太平兴国六年,卒,年五十六。帝轸悼久之,遣中使护葬,赗赙加等,录其子嗣宗、嗣荣为殿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