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随手丢掉的塑料袋,最后都被塞回了自己嘴里

 沸点三十六度五 2018-11-23

一只母鲸鱼叼着她的孩子,在海里游了几天几夜。

 

 

小鲸鱼已经死了。

 

但母鲸不肯松口,因为一旦松口,小鲸鱼就会沉入深海。

 

 

鲸鱼和人类一样,是哺乳动物,小鲸鱼依靠母鲸的乳汁生活。

 

小鲸鱼,很有可能是被母亲的毒乳汁毒死的。

 

 

而乳汁中的毒素,全部来自海洋中的塑料。

 

 

我第一次看到这个片段时,只是觉得悲伤。

但是今年的一条新闻,却让我彻底打了个寒颤。

 

 

专家在人类的粪便里,也发现了塑料微粒。

 

参与这项研究的对象分别来自芬兰、意大利、日本、荷兰、波兰、俄罗斯、英国和奥地利,彼此根本不认识。

这说明,塑料已经进入了人体,全人类无一幸免。

 

母亲亲自用乳汁毒死自己的孩子——

那对鲸鱼母子经历过的魔幻事实,可能马上轮到我们了。

 


人类体内的塑料从哪里来?

答案是,塑从口入。

 

最大的来源是海洋生物。

在海鸟、海龟、海鱼的体内发现塑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

我们常常看到科学家打开死去的海鸟的腹腔,里面已经被塑料塞满。

 

 

去年2月,一头巨大的鲸鱼在挪威搁浅。

科学家们在它的胃里发现了30个塑料袋,一条长达9米的绳子,一团超过30平方米的塑料布。

 

难以想象,这只鲸鱼在生前经历了多么惨重的胃痛折磨。

 

 

这些塑料是我们肉眼可见的。

更可怕的是,还有许许多多塑料,是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

 

那就是塑料微粒。

 

2017年,科学家就在微生物体内发现了塑料微粒。


 

大鱼吃小鱼,一环扣一环。

现在,在加利福尼亚和印度尼西亚的鱼类市场,超过1/4的鱼类体内,全部含有塑料微粒。

我们胡乱丢弃的塑料,终于还是通过鱼类,回到了自己的体内。

 

那么,不吃鱼就安全了吗?

并不是。

 

除了鱼,贝类也以微生物为食。

比利时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发现,贝类也难逃塑料微粒的魔爪。

20只青口(一种贝类,又称贻贝)里,就含有901毫米左右的塑料微粒。

6个澳大利亚的牡蛎,就含有大约50颗塑料微粒。

 

一个爱吃海鲜的人,每年最多可以摄入11000颗塑料微粒。

 

 

当然,还有很多人生活在内陆,生活中很少吃海鲜。

所以他们可以避免吃进塑料微粒吗?

 

对不起,还是不能。

 

只要吃饭,就避免不了使用食盐。

而海盐,就是食盐的主要来源。

一份最新的研究资料表示,目前世界上被塑料微粒污染的食盐品牌,高达90%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中国市面上15种食盐里都发现了塑料微颗粒,最多的达到了每公斤食盐里有681粒。

通过食盐,每年进入1个成年人身体的塑料微粒,多达2000颗。

 

即使我们侥幸买到了没有塑料微粒的食盐品牌,但人总得喝水吧。

在大众印象里,西方发达国家的自来水都直接饮用。

比如美国。

但是研究发现,美国自来水里的塑料微粒是含量最高的。

测出塑料微粒的自来水样本,高达94%

就连最低的欧洲国家,这个比例依然高达72%

 

 

同样,瓶装水也没能幸免。

今年3月,有研究者从世界各地购买了几百瓶不同品牌的瓶装水,结果发现,含有塑料微粒的瓶装水,超过了90%

含量最多的一瓶,塑料微粒超过10000颗。

 

换句话说,只要活着,塑料微粒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身体。

它们无法消化,无法降解,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细胞组织不断累积。

 


海洋生物、海产品、水。

人类体内所有的塑料来源,似乎都指向了海洋。

但海洋其实比窦娥还冤。

 

每年,人类向海洋排放的垃圾,高达800万吨。

目前,海洋中塑料碎片的数量,多达5万亿枚。

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海洋里塑料的重量,将会比鱼的总重还要重。

 

以前那个蔚蓝色的水系,已经彻底变成了人类的垃圾场。

 

 

说句实话,我们已经找不到任何一片没有被塑料污染的海洋了。

 

不信的话,就去看看极地。

即使在北极的大冰层里,研究人员都发现了塑料垃圾。

 

再把目光转向深海。

我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每年都会去大洋深处勘探。

去年,蛟龙号从水下4500米的地方带回来的海洋生物,体内居然还是检测出了塑料微粒。

 

塑料微粒,早就就像黑头一样,遍布了地球的每一个毛孔。

 

 

除了固体塑料垃圾,我们送给海洋的,还有被磨好的塑料微粒成品。

 

大家看看家里的洗护产品,尤其是牙膏、洗面奶和磨砂膏,成分表里是不是有聚乙烯

如果有的话,说明里面添加了塑料微粒。

 

它们随着生活污水流进了下水道,但是因为尺寸太小,无法被污水处理厂过滤,最终还是会排进海洋。

 

含有塑料微粒的部分洗护产品

 

香港大学研究发现,超过60%的香港海水都含有塑料微粒,最高达到了每平方公里38万粒。

研究人员估计,这些微粒来自个人护理用品,例如磨砂膏和牙膏。


 

还有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来源——衣服。

随着材料学进步,很多衣服的材料都是人造化学纤维。

比如过冬神器摇粒绒,成分就是聚酯纤维。

这种衣物在洗衣机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细小的颗粒物。

要知道,每件衣物在洗衣机的洗涤过程中,可以形成1900个纤维碎片。

这些纤维碎片也会随着生活用水,被直接排入海洋。

 

人类肆无忌惮地向海洋排放塑料垃圾,似乎把海洋当做了最后的垃圾场。

但把垃圾扔进海洋,它并不会自动消失。

要知道,降解一块塑料,哪怕只是一根吸管,也需要几百年的时间。

 

深海里的塑料筐,产于1977

 

进入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不会快速降解,只会在外力的作用下,变成微小的塑料颗粒。

 

这些塑料颗粒,小的会成为浮游生物的食物。

 

 

大一点的,直接进了鱼类的肚子。

 

鲸鱼在咀嚼一个塑料制品

 

最后,随着食物链,回到人类体内。

 

没想到,人类最后的垃圾场并不是海洋,而是人类自己。

 


现在,塑料微粒对人类的影响有多严峻呢?

学者估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体内都有塑料微粒。

这还只是最乐观的估计。

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都将被塑料占领。

包括但不限于婴儿,孩子,老人,孕妇……

 

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仍然有所谓的专家告诉大家:危害很小。

 

 

他们的理由是,欧洲人每年摄入的塑料微粒也很多。



恕我直言,这位专家就是在放屁。

 

面对灾害,人类永远是迟钝的。

河流被污染了,才会想起治理工厂排污;

动物濒临灭绝了,才会建立自然保护区。

还有我之前写过的珊瑚。

只有珊瑚礁快要消失了,人类才会想起来要警惕全球变暖。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我们,对危机的意识,永远慢了半拍。

 

塑料微粒,被称为海洋的“PM2.5”

它在人体内不断累积的后果,可以参考另一种物质——石棉。

石棉纤维一旦被人吸入肺部,就无法排出。

堆积过多会引发肺癌、间皮瘤、肠胃癌,以及各种呼吸疾病。

这是一种公认的致癌物,致死率极高。

 

塑料微粒无法排出体外,只会在体内不断蓄积。

它的尺寸比头发丝还细,可以轻易进入人体循环系统,攻占淋巴系统,并且在内脏中累积,摧毁免疫功能。

 

这真的不是在耸人听闻。

 

还有研究表明,塑料会影响生育功能。

法国国家海洋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比较了牡蛎在被塑料微粒污染的水体,和净水里的生长状态。

在含有塑料的环境里,动物所产生的精子、卵子,质量都很差。牡蛎种群数量几乎腰斩,减少了41%

结论是:塑料微粒,不孕不育。

这个结论在鱼类身上,同样得到了验证。

 

塑料微粒的危害,最严重也最无法估量的,在于它可以吸附污染物。

有研究表明,塑料微粒吸附的有机污染物,比其他物体高100倍,比海水高100万倍。

这些污染物通过塑料微粒,进入鱼类的血液和脂肪。

最终,成为你我的盘中餐。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对令人心碎的鲸鱼母子。

小鲸鱼的死因,不是塑料本身。

而是因为这些有毒的物质,通过塑料进入了母鲸的体内,又通过母鲸的乳汁,杀死了小鲸鱼。

这种事情会不会发生在人类身上?

 

目前来看,几乎是一种必然。

 

通过生物富集作用,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

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

最高营养级的肉食动物,也就是人类,受害程度也就越高。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可以得到一个结论:

如果我们继续目前的生活方式,总有一天,自己的身体也会被塑料填满。

 

塑料,是地狱送给人类的礼物。

 

但我们写这篇文章,不是想散播焦虑,让你们就此绝望。

而是想呼吁大家,在看到文章这一刻开始,就能把对一次性塑料用品的依赖,一点一点戒除。

 

首先,我们可以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去商场时,准备购物袋,尽量不使用塑料袋;

自带水杯,尽量不买瓶装水和饮料,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和吸管;

使用可以重复利用的饭盒,尽量不选择外卖。

 

其次,我们可以拒绝使用含有塑料微粒的洗护产品。

这一点很容易做到,只要查看成分,不使用含有下列成分的洗护用品即可:

 

聚乙烯(PE)

聚丙烯(PP)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尼龙(Nylon)

 

第三,进行废品管理和分类回收。

最重要的是不要随地乱扔垃圾。

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由专人回收,从而达到再利用的目的。

 

这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很小很小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意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和塑料的战争,是人类必将面临的惩罚之战。

与其被迫走进战场,不如我们主动迎战,主动改变。

趁一切还不算太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