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开始用筷子时,你们还在用手抓饭!今天我要给没文化的DG上堂课

 HDTV 2018-11-23

筷子是中国人的传承


昨天,这样一个新闻刷爆网络:本来在昨天,意大利奢侈品牌D&G准备在上海举办品牌大秀。但是其设计师Stefano Gabbana却在社交网络上大放厥词,说什么“中国是shi一样的国家”“中国无知、肮脏,跟土匪一样”,随即惹怒了整个中国。

 

▲D&G设计师大放厥词


这一切的起因都是D&G公司在不久前放出的“起筷吃饭”宣传片,这是一个讲如何用筷子吃西方食物的视频。一名亚裔模特用筷子吃三种意大利食物“玛格丽特披萨饼”“意式香炸甜卷”和“番茄酱意面”。视频中说“如何用这种小棍子形状的餐具,来吃我们伟大的玛格丽特披萨饼?”

 

▲画风怪异的宣传片

里面的人从头到尾笑的像个傻子


通篇看下来D&G都在自我拔高后暗讽中国人的无知、餐具落后低等,这种一边为了赚中国人的钱“甜言蜜语”,一边又在宣传片中歧视中国人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


今天,军武菌就好好教一下D&G宣传片中这些没文化的编剧:什么才是中国人的筷子!

 


人类起初来说并没有特定的进食工具,基本是随手把食物送进嘴里。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各种不同的餐具开始在中国出现。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这片土地上就已经广泛使用骨质的叉子。在河姆渡遗址、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都有叉子出土。


▲中国4000年前使用的骨叉

 

一直到夏商周三代,除叉子以外,餐具更加的丰富,在这些叉类餐具上又有一种新型的餐具渐渐出现,这就是今天我们用的筷子的雏形。


到春秋之时,中国的餐具更加大大丰富,勺、刀、叉、签等各种工具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战国以后,刀叉类餐具慢慢被淘汰,到唐宋时期中国已经完全淘汰刀叉作为餐具,筷子逐渐成为主流。


▲一副来自16世纪的欧洲油画


而此时欧洲伟大的意大利人,还在用手抓饭吃,11世纪之前整个欧洲人吃饭都是用手指头。为了区分身份,比如罗马贵族只用三个手指头吃,无名指和小拇指不能碰到食物,以此来彰显自己的高贵。



▲《权利的游戏》很好的反映了

欧洲中世纪的生活状态


欧洲一直到了15世纪才开始普遍使用刀叉,而且是从之前的拜占庭帝国学来的,此时的中国已经淘汰刀叉几百年了。


到明清时期,整个欧洲开始盛行中国文化,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很爱中国物品,不仅身穿中国绸缎还学会了使用中国筷子。从此以后,法国宫廷和上层社会将使用中国筷子进餐当做时尚,英国、德国、荷兰等很多国家的贵族纷纷效仿。

 


相比于刀叉,筷子作为它的替代品,明显功能更多。刀只能切割,叉只能扎或者挑起食物送食,功能十分单一,而且必须要两个手同时动工。但我们的筷子可是一种“多用途”餐具:集夹、搅、拌、扎、分、截、引、刮、滤为一体,可谓是餐具中的战斗机。而且一只手就可以完成。



我们没有贬低什么的意思,但这次D&G宣传片的编剧真的是没文化,“不要拿你的无知成为自以为是的理由”


让你看看什么才是正确的给筷子拍成宣传片。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中国人讲一切感情与生活都融入到了筷子中。小时候,爸爸小酌时,我总要凑过去,沾一筷头配老爸“喝酒”。筷子是我们生命初始对时间万物探索的第一步,此谓启迪;

 

▲启迪


记得小时候,刚刚学习用筷子,即使是妈妈手把手教也好难啊!好几次都想用勺子,但是作为中国人都要会用筷子吃饭啊!数不清拨撒了多少米粒,学会用筷子后是我第一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此谓传承;

 

▲传承


长幼有序,从来是深入到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德。筷子用的是否得体,就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家教素养,吃饭时相互礼让,落筷起筷懂得礼让长辈,这都十分讲究。此谓明礼;

 

▲明礼


在老家乡下,谁家做了什么稀罕吃的,都会叫邻居去一起吃饭。百般推托都抵不过邻里的似火热情:“不就是多个人多双筷子嘛!”此谓友善;

 

▲友善


在外打拼一天回到家,等着你的是一桌热菜,和摆的整整齐齐的筷子,再加上亲人的一句“辛苦了”,再疲惫的身躯也会满血复活,此谓守望;

 

▲守望


今年好不容易抽空回家,爸妈张罗了一桌好菜。席间我也给老妈夹了一筷子菜,“儿子大了,会心疼妈了”,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褒奖。一双筷子,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感情和思念,此谓感恩;

 

▲感恩


一双筷子,虽没有长城、兵马俑般宏大;也没有山岳般壮丽、秀美;也没有故宫般辉煌,但是它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才是中国人的筷子


说句不好听的,上次意大利在中国出名,还是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