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香味的评价,自古有之,《孔子家语·六本》卷四中有记载:“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古人将好人比作那香气四溢的香味,可见人们对香味的“青睐有加”,现代的人,虽不像古人那样直接用气味来比作别人的人品,对香味的喜好却是较古人“更上一层楼”了,很多人甚至把对香味的喜爱和追求延伸到了高端奢侈品上,在网络上和时尚报刊上,人们可以不断看见会有小到新款型的诱人香水,大到吸引人眼球的豪华“香车”等等成为现代时尚的主流。 美食诱惑你,只因香飘飘 “民以食为天”,对于大多数喜欢美食的人们来说,逛逛超市和食品市场也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情!那么,你有没有这样的发现:当你漫步在这样的超市——里面飘溢着香甜的烤面包味,酱香的烤鸭味,新鲜的橙香味,你不仅会一阵一阵地耸动鼻子,食欲越来越强烈,而且还会采取行动,“大肆”采购,手里的购物篮中渐渐都满了,可是你却没有意识到。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了:这香味怎么还有这样神奇的“迷魂功效”,只要你闻到它,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品尝一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因为食物香味会刺激鼻腔,当这种刺激被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又将这种感觉反作用于至消化器官时,器官内的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就会变得更加旺盛了,而人的食欲也就逐渐变得强烈起来。 然而,香味对人们的刺激,并不仅限于此。很多人一进到超市或者其他消费场所里,只要一闻到浓郁的香味,不管当时心情是怎么样的,都会慢慢变得开心愉快起来。可见,香味不仅会“引诱”我们不由自主地去细细品尝一番,同时,还会给我们的心情注上一针“开心剂”。心理学家也说,好闻的香气可以让人获得一种愉悦的心理满足。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科学家解释,当香气进入到人的鼻腔内,它就会刺激到人体内的嗅觉神经,嗅觉神经就会将这种刺激传递到大脑中的奖励反应区——阿肯伯氏核区域,当这个区域接受到刺激信号时,此部位的细胞活动就变得非常活跃,它会直接导致人们产生愉悦开心的心理。为了印证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们又做了相关的心理学实验。在实验中,几位男士分别闻咖啡、活鱼和白水,然后对他们的大脑血流量进行测量。结果显示,在闻过咖啡香味之后,人们头部的血流量,尤其是控制快乐情绪的区域——下视丘的血流量会明显地增加;而在闻到鱼后,下视丘的血流量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减少的状况;闻过白水之后,大脑的血流量也没有显著增加的情形。造成这种结果,很显然是因为咖啡香味诱人,而腥味熏人的鱼和无色无味的白水则没有这等“能耐”了! 这里可能人们要问了,为什么人们闻到香味就可能会有“喜形于色”的表现呢?人们的这种“气味心理”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科学家指出,从进化学上讲,对早期的人类而言,好闻的香味往往是和成熟的果子,煮熟的食物等等联系在一起的,而类似于这样的物品往往又可能是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保障的,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不好闻的味道呢,往往又是和坏掉腐烂的食物等联系在一起,而类似于这样的物品往往又可能无法保障人们的生存,甚至还会给人们的生存带来威胁和危险,因此,在潜意识里,他们会认为气味好闻的东西更有安全感,而气味难闻的东西则让人没有安全感,渐渐地,发展到今天,就表现为人们闻到香味就觉得开心舒服,而闻到臭味就恶心。 我们的“香味”心理被商家利用 事情就这么简单吗?香味仅仅让人们记住那些好吃的蛋糕,好喝的咖啡,和好闻的香水吗?有这样一个故事:格林是美国华盛顿一家销售总监,经常去各地出差,而他在出差途中最喜欢的住宿的酒店是一家世界连锁酒店,朋友问他这家酒店吸引自己的地方何在?格林的回答很简单:这家酒店的烤鸭味让我流连忘返!恐怕很多人都会有格林先生这样的体会,因为喜欢某个超市或者某个食品店的香味,从而“爱屋及乌”,也对这个消费场所评价不菲。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的认知和看法,不单单和这个事物本身有关,还会把周围的大环境也考虑进去,比如,人们在某个餐厅品尝香气萦绕的食物而内心颇感轻松愉悦时,大脑就会不自觉地在这种香味带来的轻松愉悦感和整个餐厅的环境之间建立了某种联系,久而久之,这种联系会被存储在潜意识里,时间长了,只要闻到此种香味或者品尝到此类香味的食物时,对昔日餐厅的记忆也就涌上了心头。 也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些心理,许多商家都会在“香味”上大做文章,以吸引顾客,让顾客循着香味到店里去消费,并在一次次被香味“俘虏”后,成为店里的“忠诚顾客”。著名的星巴克咖啡无疑是以香气吸引顾客的成功案例。在星巴克上班,员工一律不准使用香水,任何顾客都不允许在里面抽烟,人们也不会在那里吃到任何味道浓烈的汤、熏肉和成品料理等食品,空气中飘散的永远是比较纯正的咖啡香味,即便是新开张的星巴克店,油漆味都会经过处理,这样,星巴克就以它没有其他杂味的咖啡芳香,香味很浓很纯正的特色,收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厚爱”,甚至将这种喜爱延伸到星巴克店里的装置等等。另外,现在社会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许多人买车时特别喜欢那股“新车的味道”,美名其曰“香车”,这股味道从何而来呢?其实那是汽车制造商为了吸引购买者而专门在汽车的后部安置一个短期香气散发装置的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