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土地与原始农耕及其文明的关系

 阳道明 2018-11-23

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 中国古文明发育在黄河中游渭河流域的关中平原. 现在印度河-恒河平原风积黄土被认识, 或许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早期文明的发育是否与黄土地适合原始农耕有着密切关系?


黄土由于土质均匀肥沃、疏松多孔、透水透气性较好, 是天然的草原, 为草食动物提供基本食物. 此外, 黄土还易于旱耕农业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早期人类的洞穴生活. 中国黄河流域众多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足以证明中华文明的产生与黄土息息相关. 有学者认为中国黄土和黄土高原的地质生态系统, 以及与之相关的旱作农业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不曾中断的重要原因之一(吴文祥和刘东生, 2001).


 另外一种观点强调文明与河流的关系, 认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形成, 地理位置上均与大河息息相关. 比如黄河是造就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尼罗河是哺育古埃及文明的母亲河, 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与恒河分别也是养育巴比伦文明和印度文明的母亲河, 因此提出“大河文明”这一概念(张敬秀, 1996; 姜守明和贾雯, 2011;余秋雨, 2007).


 诚然, 人类生存离不开水, 发育文明一样离不开水. 大河发展历史悠久, 形成了诸多河流阶地与冲积扇, 这些地方地势平坦, 靠近水源, 可能是早期人类社会产生的“伊甸园”. 但是, “大河文明”的提法会使人容易误解成为, 流量大的河流与古文明密切相关, 事实却非如此. 世界前十大河流中, 仅仅在尼罗河、黄河等少数河流中产生了影响世界的文明. 亚马孙河流量、流域面积都属世界第一, 却没有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 同样美国的密西西比河, 也没有产生发达的古代文明. 就中国而言, 长江无论是长度、流量与流域面积均比黄河要大要长, 中国南方也还有许多比黄河流量更多的河流, 为什么华夏文明却出现在黄土高原的黄河流域, 而非长江流域? 或者其他南方大河流域?这就意味着文明与河流的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


 古文明的发育首先需要发展农业来保证粮食, 即能够产生古文明的地域应当是粮食生产得以保障的地方. 发展农业, 尤其是发展原始农业, 需要一定的地理条件相适应, 才能事半功倍. 早期原始文明阶段人类还处于劳动力低下、工具很初级的发展阶段, 在这种条件下, 人类到了森林密布的热带亚热带长江, 亚马孙河, 或中国南方各大河流域, 纵然有用不完的河水, 也只能眼看着东流而去, 未必能想出有效办法来利用. 此外在南方森林中生存, 还会随时受到虎豹蛇虫的威胁, 稍不小心就沦为它们的“快餐”和牺牲品. 工具落后的时代人类很难在密林中大规模的发展粮食生产, 或许也只能够像今天丛林中的各部落那样生存着.

 

 而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区一望无际的草原环境,易于原始农业的烧垦活动(周新郢等, 2011), 使用简单的工具便可以在黄土表层种植粮食. 黄土疏松多孔,土质均匀肥沃, 透水透气好, 易于开垦种地, 而且, 黄土还可以挖窑洞栖身, 最适合于早期人类生存和农业发展. 从早期农业的起源及农作物的扩散传播来看,中国北方及西北地区的原始农业以旱作农业为主(Li, 2007; 李小强等, 2007; 张健平等, 2010), 黍、粟等旱作农作物因能适应半干旱区的自然降水特征(郭贤仕, 1999; 何德亮, 2004), 对黄土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意义重大, 随着农耕技术及农作物的传播与扩散, 农业多样化才应运而生(李小强等, 2007). 因此, 在早期人类劳动力低下的前提下, 原始农业主要不是靠大河引水人工浇灌, 而是靠天下雨自然浇灌, 相比于大河水源来说, 先民们更需要的是容易开垦的黄土地, 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到现在依然一直沿袭着这种传统的耕种方法. 如果从耕作土壤、适度降雨这两方面来考察中华文明区域, 就会发现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都能够满足条件. 八百里秦川黄土地就是因为该区拥有合适的年降雨量, 能够旱涝保收, 成为历史上远近闻名的米粮仓, 也是产生中华文明的重要摇篮. 因此, 中华文明与“大河”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而是一望无边黄土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劳动力低下的原始农业耕种方式, 人类很容易将原来天然的无边草原开垦成为一片片庄稼地. 是黄土地宜耕条件, 使得早期先民的原始农业得到快速发展, 丰硕的粮食收获为人类生存提供根本保障, 在此物质基础上, 人口不断发展,文明也随之孕育成长. 因此, 我们推测, 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 而非发源于长江或者其他南方大河流域的根本原因并非因为大河, 而是因为黄土地能够快速扩大农业牧业的生产.

 

 

印度恒河平原可以分为3部分: 上游、中游及下游. 上游平原气候相对干旱, 但是研究表明相对干旱的恒河平原的上游地区是印度农业的一个起源中心(Singh, 2012), 始于新石器时代(Vishnu-Mittre, 1978;Tripathi, 2008). 考古资料表明该区是水稻驯化的起源地之一, 同时也是其他小麦、谷类和豆类等农作物的驯化及传入地,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这一地区的人口也随之增多, 促使其不断的向外扩张到恒河平原的其他地区, 经济得以兴起与繁荣, 进而推动了城市的出现及原始印度教教义的形成, 因此恒河平原的上游被认为是印度农业文明的摇篮(Singh, 2012). 上述研究证明, 恒河平原的上游附近地区广泛分布着与中国黄土高原类似的黄土堆积, 但是该平原所处地理位置比黄河流域更偏南方, 因此落下的风积物比中国黄土高原普遍经受更加强烈的风化成土过程, 造成认识上的一些困难. 如果水源是原始农业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恒河平原的中游及下游地区比起上游地区有着更加充足的水资源, 但是农业文明的摇篮却出现在有着典型黄土分布的相对干旱的上游地区, 这可能验证了在原始农业的起源阶段, 黄土地能够快速扩大农业生产, 易于形成古文明摇篮的假说如此看来, 所谓“大河文明”与大河之间的关系, 更多的是一种非水文因素的关系, 影响人类文明进展的不仅仅只有河流这单一因素, 还有气候、植被、土壤与交流、内部文化等诸多因素, 如果仅仅以河流论文明, 存在相当大的不足, 河流与文明之间, 更像一种偶然关系, 陆地表面河流的覆盖面积广阔, 产生这种偶然性的机会很多. “大河”与文明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文明不一定要发源于大河流域, 而世界性的大河流域也不一定会产生发达的文明. 因此, “大河文明”这一概念的提出带有片面性的因素.


p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