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克森公爵
柳多尔夫王朝(奥托王朝)
柳多尔夫(Liudolf
I,850-864/6.3.12),维杜坎德的后裔和第一位奥托家族公爵,建立了甘德斯海姆修道院。
布鲁诺
(Bruno,864/6.3.12-880.2.2),柳多尔夫之子。与维京人的战斗中被杀。他的弟弟奥托成为萨克森公爵。
奥托一世 (Otto I the
Illustrious,880-912),柳多尔夫之子
亨利一世(Henry I the
Fowler,912-936),也称为捕鸟者亨利。奥托一世之子。919年在弗里兹拉被萨克森和法兰克诸侯选为德意志国王,,见《德国历史-法兰克尼亚王朝(康拉德王朝)和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奥托二世(Otto II the
Great,936-961),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托一世,亨利一世之子。
比隆王朝(Billung Dynasty)
赫尔曼,(961-973),他于938年成为萨克森藩侯,953年被奥托一世提升为萨克森副公爵,他哥哥Wichman
the Elder的妻子为捕鸟者亨利妻子玛蒂尔德的姐姐Frederuna。
博恩哈德一世(Bernard I,伯纳德一世,
973-1011),赫尔曼之子
博恩哈德二世(Bernard
II,1011-1059),博恩哈德一世之子,1042年他的儿子奥尔多夫·比隆迎娶丹麦和挪威王国公主马格努斯同父异母的姐姐乌菲尔德Wulfhilde。萨克森人和丹麦人共同对抗文德人。
奥多尔夫(Ordulf,1059-1072),博恩哈德二世之子
马格努斯(Magnus,1072-1106,生1045-卒1106.8.23),1106年,奥多尔夫和乌菲尔德之子。公爵马格努斯死后无嗣,比隆家族结束。萨克森公爵的称号给了苏普林堡的洛泰尔,比隆家族的领地成为韦尔夫家族和阿斯堪尼亚家族的一部分。
注:萨克森的乌菲尔德·比隆(生1072-卒1126.12.29),马格努斯和匈牙利公主索菲亚(贝拉一世之女)之女,巴伐利亚公爵韦尔夫家族的(黑)亨利九世之妻,(骄傲的)亨利十世之母。
Eilika(生1080-卒1142.1.16),马格努斯和匈牙利公主索菲亚之女。巴伦施塔特伯爵奥托(生1070-卒1123.2.9)之妻,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熊”)和Adelheid之母。父亲死后得到Werben和the
Palatinate of Saxony
苏普林堡王朝
洛泰尔(Lothair of
Supplinburg,1106-1137),1112年,巴伦施塔特(Ballenstedt)伯爵奥托(富有的奥托)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五世封为萨克森公爵。1115年,苏普林贝格的洛泰尔在韦尔夫绍茨战役中战胜国王亨利五世。1125年成为德意志国王,1133年加冕称帝。见《德国历史-苏普林堡王朝和韦尔夫王朝vs霍亨斯陶芬王朝》
韦尔夫王朝
亨利二世(Henry the
Proud,1138-1139),即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世(“骄傲的亨利”,1126-1139),萨克森公爵马格努斯的外孙。他的妻子是格特鲁德Gertrude(生1115.4.18-卒1143.4.18,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苏普林堡的洛泰尔的独生女),1138年,亨利十世试图成为国王,但失败了。在骄傲的亨利于1139年去世后,皇帝康拉德三世剥夺了他的公爵头衔和公国领地,尽管萨克森领地是亨利通过婚姻从上任公爵、皇帝洛泰尔二世手中合法继承的。皇帝康拉德三世让阿斯堪尼亚家族的“大熊”阿尔伯特成为新萨克森公爵。亨利的妻子格特鲁德只得独力支撑着家业,作为摄政管理着韦尔夫家族的家传领地。但是,1142年康拉德三世最终归还了萨克森公国。直到狮子亨利于1146年成年为止,韦尔夫家族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相安无事。
阿斯坎尼王朝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139-1142,生1100-卒1170.11.18),即勃兰登堡藩侯(1157-1170)“熊”阿尔布雷希特,萨克森公爵马格努斯的外孙。巴伦施塔特伯爵奥托之子。1142年,他辞去公爵之职。
阿达尔贝特二世(生1030-卒1076/83),巴伦施塔特伯爵。Esiko和玛蒂尔德之子。
奥托(生1070-卒1123),巴伦施塔特伯爵。阿达尔贝特二世和阿德海得(迈森藩侯奥托一世之女,嫁了三次)之子,萨克森的Eilika之夫,Weimar-Orlamünde伯爵,莱茵行宫伯爵巴伦施塔特Siegfried(生1075-卒1113)的哥哥。
韦尔夫王朝
亨利三世(Henry the
Lion,1142-1180,生1129/31-卒1195.8.6),即狮子亨利,兼任巴伐利亚公爵(亨利十二世1156-1180),骄傲的亨利和苏普林堡的Gertrude之子。1142年,罗马人和德意志国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康拉德三世将公爵头衔赐予韦尔夫家族的“狮子”亨利(亨利三世)。1146年亨利从母亲格特鲁德手中获得了政权。1147年,他在法兰克福帝国会议上向康拉德三世提出要求:归还巴伐利亚。康拉德拒绝了这一要求,亨利遂决定诉诸武力。亨利和他的叔父、托斯卡纳侯爵韦尔夫六世发动了一场不成功的战争,很快便被康拉德镇压。然而,狮子亨利与康拉德的侄子腓特烈(以后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1152-1190))建立了友谊。“狮子”亨利逐渐将统治扩展到德意志东北部。在在1156年兼领了巴伐利亚公国(但此时奥地利从巴伐利亚公国分出来,成为独立公国)后,亨利的领地包括三分之二强的德意志,从阿尔卑斯到北海和波罗的海,他成为了中欧最强大的统治者。1176年,亨利与腓特烈一世的关系破裂。起因是亨利拒绝参加腓特烈对意大利的军事冒险,而腓特烈认为这直接导致了他被伦巴第联盟打败。狮子亨利受到帝国议会的传讯,他三次都拒绝了。1180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巴巴罗萨和他的盟友(其中很多都是他的表弟“狮子”亨利三世公爵(他的父亲是巴巴罗萨的舅舅)的封臣和巴巴罗萨的支持者)击败了“狮子”亨利三世公爵并剥夺了“狮子”亨利的萨克森公国和巴伐利亚公国等领地,只保留了不伦瑞克和吕讷堡,这些被剥夺的领地由其他诸侯瓜分(萨克森公爵-阿斯坎尼王朝的贝尔纳德三世;巴伐利亚公爵-维特尔斯巴赫王朝的奥托一世)。。1182年他们被帝国会议驱逐出境,“狮子”亨利和他的妻子玛蒂尔达(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生1133.3.5-卒1189.7.6)和阿基坦的埃莉诺的女儿,“狮心王”理查德的姐姐)从斯塔德离开神圣罗马帝国,被迫投奔自己的岳父亨利二世,在诺曼底待了很长一段时间。1185年他被允许回国,但很快又被驱逐,这次他去了英格兰。他的妻子在1189年去世了。这一年,红胡子腓特烈参加了第三次十字军,狮子亨利以为自己时来运转,又回到了萨克森。他与德国北部的一些小王公进行了收效甚微的战争。这时腓特烈一世的死讯传来。亨利再次拿起武器反对腓特烈的继承人亨利六世,希望能拿回领地。但是当认识到不可能迫使亨利六世屈服后,他最终与霍亨斯陶芬家族和解了。巴巴罗萨在1180年将萨克森分割为大批帝国直属的小领地,将它们分给自己的盟友,他们在之前就已经从“狮子”亨利和他残余的支持者手中夺去了这些领地。他和他的妻子玛蒂尔达的长子不伦瑞克的奥托成为德意志国王(1198-1215)见《德国历史-苏普林堡王朝和韦尔夫王朝vs霍亨斯陶芬王朝》
注:1180年4月,格尔恩豪森的帝国议会会议上就狮子亨利的帝国封地作了分割,萨克森公国被瓜分,科隆和帕德博恩两个主教区成为新的威斯特法伦公国被授予科隆大主教菲利普,大熊阿尔布莱希特的幼子安哈尔特伯爵伯恩哈德被提升为萨克森其他地方的公爵。1180年6月,在宣布剥夺公权以后一年狮子亨利被宣布剥夺全部荣誉和权利。1180年夏天随着最高处分的宣布,反对狮子亨利的全面的帝国战争爆发。1180年9月,行宫伯爵维尔特斯巴赫的奥托在阿尔藤堡受封巴伐利亚,而施蒂里亚作为独立的公国脱离巴伐利亚,并被授予原藩侯奥托卡尔。安德克斯诸伯爵至今的伊斯特里亚诸藩侯此后使用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和梅拉尼亚公爵的封号。1181年11月,狮子亨利不得不在埃尔夫特帝国议会会议上投降,他放弃了他的帝国封地,但是从自主地中收回了布伦瑞克和吕内堡。1185年,狮子亨利被允许长期回国。
萨克森在1180年割让的领土(萨克森公国被瓜分如下)
大批割让的领地成为帝国直属领地,而另一些只是改变了君主而已。这些领地包括:
勃兰根堡伯国(1180年,萨克森封地,后来成为哈尔伯施塔特主教的封地)、不来梅大主教国、布伦瑞克-吕讷堡(韦尔夫家族领地,不在大大缩小的后萨克森公国境内,但在1235年自己成为公国)、哈尔伯施塔特主教国、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国、霍亨施坦因伯国,座城为霍亨施坦因、荷尔斯坦因伯国、霍亚伯国、利佩领地(在1180年之前是萨克森公国内的自由领地,成为帝国直属领地,但有争议)、吕贝克主教国、马格德堡大主教国、明登主教国、明斯特主教国、奥尔登堡伯国、奥斯纳布鲁克主教国、帕德博恩主教国、拉兹堡主教国、拉文斯堡伯国、什未林主教国、泰克伦堡伯国、弗登主教国、威斯特伐利亚和安格利亚公国。
阿斯坎尼王朝
博恩哈德三世(Bernhard of
Anhalt,伯纳德三世/贝尔纳德三世),1180年-1212年,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六子。
注:1168年,弗雷德里克·巴巴罗萨的盟友,阿斯堪尼亚的萨克森家族没能使家庭成员安哈尔特伯爵希格斯菲尔德当上不来梅大主教。阿斯堪尼亚家族的族长,“大熊”阿尔伯特的儿子,“狮心”亨利的表弟,勃兰登堡藩侯奥托一世使他的六弟安哈尔特伯爵伯纳德——此后称萨克森公爵伯纳德三世——得到了所谓的“后萨克森公国”(1180-1296),其领土大大缩小,只包括易北河岸的三块不相连的领地,从西北向东南分别是奥滕多夫周围的哈德恩,易北河上的劳恩堡附近领地和易北河周围的维腾堡附近领地。除了“萨克森,安格利亚和威斯特伐利亚公爵”这个后萨克森公国统治者的头衔以外——1296年公国明确分裂之后依然使用这个头衔——这个只包括三块位于1180年之前萨克森公国边缘地带的国家与后者已经没有什么共同点了。奥托和伯纳德成功帮助他们的二哥希格斯菲尔德——他1168年后就自称不来梅候选主教——得到不来梅主教之位,还将主教区的一部分升格为不来梅大主教国。所以不来梅大主教国——和很多其他国家一起——成为古萨克森公国的继承者之一,只拥有之前领地的一小部分。被废黜的韦尔夫公爵家族维持了自己的家族领地,并不是大大缩小的,由阿斯堪尼亚家族领有的后萨克森公国的一部分。韦尔夫家族的领地在1235年被升格为布伦瑞克-吕讷堡公国。这个公国继续使用萨克森之前的纹章——萨克森的披红布的白马,而后萨克森公国则采用了阿斯堪尼亚家族自己的纹章——十道黑色条纹,上面有菱形的绿色斜条纹,象征着萨克森公爵爵位。
阿尔布雷希特一世(1212-1260),博恩哈德三世之子。
约翰一世(1260–1282),萨克森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子。于1282年让位给三个儿子。三年后他本人也去世了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1260-1296),萨克森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子。他与兄长约翰一世共治。约翰一世让位后,他与侄子约翰二世、埃里克一世、阿尔布雷希特三世共治。1296年,萨克森公国被分成萨克森-维滕堡与萨克森-劳恩堡两部分。
注:1288年阿尔伯特向国王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一世为儿子和继承人公爵鲁道夫一世请封萨克森行宫伯国,这就引起了与野心勃勃的韦廷家族的多年争端。在布莱纳伯国在其家族绝嗣后重归帝国手中,国王将它封给了鲁道夫公爵。1290年,阿尔伯特二世得到了布莱纳伯国,1295年又为萨克森得到了高梅恩伯国。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二世成功让阿尔伯特二世选拿骚家族的阿道夫为新皇帝:阿尔伯特二世于1291年11月29日签署了一项选举协定,规定他将和瓦茨拉夫二世一样的票。1292年4月27日,阿尔伯特二世和他尚年幼的侄子们进行了投票,选举拿骚家族的阿道夫。最后一部提到阿尔伯特和侄子们共同执掌萨克森国政的文件的日期是1295年。萨克森公国在1296年9月20日被正式分割为萨克森-劳恩堡——由阿尔伯特三世,埃里克一世和约翰二世共同统治和萨克森-维腾堡——由阿尔伯特统治。维尔兰(Bergedorf(Vierlande)),萨德尔班德(劳恩堡),拉兹堡,达尔辛(今天的纽豪斯区)和哈德恩成为兄弟们各自的领地。阿尔伯特二世得到了维腾堡和贝尔济格附近的土地。阿尔伯特二世因此成为萨克森-维腾堡公国阿斯堪尼亚家族的创始者。韦尔夫家族的汉诺威支系后来成为布伦瑞克-吕讷堡选侯(1692/1708),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国王(1714),联合王国国王(1801)和汉诺威国王(1814)。
约翰二世(1282-1296),萨克森公爵,约翰一世的长子
埃里克一世(1282-1296),萨克森公爵,约翰一世的次子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1282-1296),萨克森公爵,约翰一世的三子
注:萨克森-劳恩堡公爵(Dukes of
Saxe-Lauenburg)
约翰二世(1282-1303,生1275-卒1322.4.22),萨克森-劳恩堡公爵、萨克森-(维尔兰)-莫伦公爵(1303-1322),约翰一世的长子
埃里克一世(1282-1303,生1280-卒1360),萨克森-劳恩堡公爵、萨克森-维尔兰-劳恩堡公爵(1303-1321)、萨克森-拉兹堡-劳恩堡公爵(1321-1338),约翰一世的次子,1321年,他将维尔兰(Bergedorf (Vierlande))给了哥哥约翰二世
阿尔布雷希特三世/阿尔伯特三世(1282-1303,生1281-卒1308),萨克森-劳恩堡公爵,萨克森-劳恩堡-拉兹堡公爵(1303-1308),约翰一世的三子,他死后,埃里克一世得到了拉兹堡。
阿尔伯特四世(1322–1343,生1315-卒1343),萨克森-维尔兰-莫伦公爵。约翰二世之子
埃里克二世(1338-1368,生1318-卒1368),萨克森-拉兹堡-劳恩堡公爵。埃里克一世之子
约翰三世(1343–1356,生1330中-卒1356),萨克森-维尔兰-莫伦公爵。阿尔伯特四世的长子
阿尔伯特五世(1356–1370,生1330中-卒1370),萨克森-维尔兰-莫伦公爵。阿尔伯特四世的次子
埃里克三世(1370–1401,生1330中-卒1401),萨克森-维尔兰-莫伦公爵。阿尔伯特四世的少子
埃里克四世(1368-1401,生1354-卒1412),萨克森-拉兹堡-劳恩堡公爵、萨克森-劳恩堡公爵(1401-1412)。埃里克二世之子,在1401-1411间与两个儿子同治。
约翰四世(1401–1412),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埃里克四世之子
埃里克五世(1401–1435),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埃里克四世之子,1426年与弟弟伯纳德二世同治。
伯纳德二世(1426–1463),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埃里克四世之子
约翰五世(1463–1507),萨克森-劳恩堡公爵。伯纳德二世的长子
马格努斯一世(1507-1543),萨克森-劳恩堡公爵。约翰五世之子
弗朗西斯一世(1543-1571,1573-1581),萨克森-劳恩堡公爵。马格努斯一世之子
马格努斯二世(1571-1573),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西斯一世之子
弗朗西斯二世(1578-1619),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西斯一世之子
Maurice(1581-1612),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西斯一世之子
Augustus(1619-1656),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西斯二世之子
Julius
Henry(1656-1665),萨克森-劳恩堡公爵。弗朗西斯二世之子
Francis
Erdmann(1665-1666),萨克森-劳恩堡公爵。Julius
Henry之子
Julius Francis(1666-1689),萨克森-劳恩堡公爵。Julius Henry之子,1689年此王朝覆灭。萨克森-劳恩堡公国并入韦尔夫家族的布伦瑞克和吕内堡公爵乔治·威廉之手。 二、萨克森-维滕堡公爵(Duke of
Saxe-Wittenberg)
阿尔布雷希特二世/阿尔伯特二世(1296-1298),萨克森-维滕堡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之子
鲁道夫一世(1298-1356),萨克森-维滕堡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二世之子
三、萨克森选侯(阿斯坎尼王朝)
1356年黄金诏书将萨克森-维滕堡公爵升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七大选帝侯之一。从此阿斯坎尼家族的成员们以萨克森选侯作为自己的称号。
鲁道夫二世 1356年-1370年
文策尔 1370年-1388年
鲁道夫三世 1388年-1419年
阿尔布雷希特四世 1419年-1422年
四、萨克森选侯(维丁王朝/韦廷王朝)
腓特烈一世(1422-1428),阿斯坎尼家族主系绝嗣,迈森藩侯腓特烈三世之子。迈森藩侯腓特烈四世(1381–1428)被任命为萨克森公爵,开创了将近500年的韦廷王朝。
注:维丁王朝起源于现在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的维丁镇,由当时的迈森藩侯(Markgraf
von
Meisen)创立于1089年。其后维丁家族成为萨克森地区最有势力的家族。1263年维丁家族获得今日图林根地区。在1422年维丁家族获得了萨克森选帝侯之位。
腓特烈二世(1428-1464),腓特烈一世之子。在腓特烈二世去世后,他的儿子们瓜分了领土(1485年《莱比锡分割条约》)。长子恩斯特继承了迈森边区北部、图林根伯国南部、维滕堡和萨克森选侯的职位。次子阿尔布雷希特继承了图林根伯国北部、迈森边区南部和萨克森公爵的头衔。
萨克森选侯(恩斯特系),逐渐倾向支持基督新教
恩斯特(1464-1486),萨克森选侯。腓特烈二世的次子
腓特烈三世(1486-1525),智者腓特烈。萨克森选侯。恩斯特之子
坚定的约翰(1525-1532),萨克森选侯。恩斯特之子
约翰·腓特烈一世(John Frederick
I,1532-1547),萨克森选侯。坚定的约翰之子。1526年,他与克莱沃公爵约翰三世之女西比尔结婚。约翰·腓特烈支持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是新教信仰的保护者。在德意志新教诸侯为抵抗查理五世而组成施马尔卡尔登联盟之后,约翰·腓特烈成为该联盟的领袖。但对于发动反对皇帝的战争犹豫不决。但是他在瑙姆堡强行撤换天主教主教的行动,促使查理五世皇帝决心对宗教改革运动发起军事干涉,此外,他夺取了武尔岑城,侵犯了远房堂兄弟莫里斯·冯·萨克森(韦廷家族阿尔雷雷希特支系的萨克森公爵)的权利,促成了德意志新教和基督教诸邦君之间的分裂。1546年,他被查理五世下令废黜并逐出帝国。约翰·腓特烈成功地抵御了萨克森公爵莫里斯的军队对其领地的进攻。鉴于选侯的妻子西比尔仍然控制着符腾堡,查理五世没有立刻执行死刑,而是开始进行谈判。他在宗教问题上毫不让步,命令三个儿子联合起来,拒绝与莫里斯议和,但最后同意将领地和选侯头衔转交给莫里茨以赎得性命,被改判为终身监禁。从此莫里茨的后代就拥有了公爵和选帝侯两个头衔。
1552年,莫里斯出乎意料的背叛了皇帝,并向皇帝发起进攻。约翰·腓特烈于是被查理五世释放,但选侯地位没能恢复,因为莫里斯后来又宣布效忠皇帝,他只得到了魏玛作为领地。于是他以魏玛为大本营,发展了他家族的力量。1554年他在魏玛去世。他被他的臣民和新教各邦君视为新教的殉道者。他的两个儿子瓜分了他的土地。次子约翰·威廉成为萨克森-魏玛公爵,得到了魏玛、哥达、阿尔滕堡等领土。见《德国历史-萨克森公爵魏玛系各公国公爵》
萨克森公爵(阿尔布雷希特系),恪守天主教信仰,并帮助神圣罗马皇帝打击新教。
阿尔布雷希特五世(1486-1500),腓特烈二世的三子,由于失去了萨克森原来的行政中心维腾堡,阿尔布雷希特需要为自己的新公国寻找一个新的首都。他选中了迈森以南坐落在易北河南岸的德累斯顿。这座由阿尔布雷希特的祖先迪特里希(“伟大的康哈德”的孙子)所建立的小镇从此便成为了萨克森的政治中心,直到今天。虽然阿尔布雷希特将他的都城选在了德累斯顿,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忽视韦廷家族的“龙兴之地”迈森。阿尔布雷希特翻修并扩建了德王亨利一世留下的城堡,并且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为:阿尔布雷希特堡。这座座落在易北河畔的城堡依山而立,俯瞰着整个迈森城。
乔治(1500-1539),阿尔布雷希特五世之子。他是路德宗教义的坚定反对者,多次试图影响他的表亲萨克森-维腾堡选侯们信仰。
亨利四世(1539-1541),阿尔布雷希特五世之子,他在妻子的影响下也倒向了新教,于是萨克森-迈森公国也不在教会控制之下了
莫里茨(1541-1547),亨利四世之子。他是改革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尽管是一名狂热的新教徒,扩张领土的野心和欲望还是使和皇帝一起对抗施马尔卡尔登同盟成员国。《维腾堡投降条约》将萨克森-维腾堡选侯国交给了他,于是萨克森选侯国现在包括萨克森-维腾堡和萨克森-迈森,都在韦廷家族的阿尔伯特支统治之下。部分由于没能得到欧内斯特支参与的土地的怨恨,部分由于成为帝国新教领袖的欲望,莫里斯背弃了皇帝。他与法国达成协议(1551),将洛林的梅斯,图尔和凡尔登三主教国给法国,秘密联合发动对抗皇帝的密谋计划——皇帝逃跑才免被俘虏。同年,皇帝在《帕骚条约》中被迫给新教国家宗教自由权。莫里斯1553年去世,时年32岁。
萨克森公爵和萨克森选侯(阿尔布雷希特系)
莫里茨(Maurice,1547-1553),亨利四世之子
奥古斯特(1553-1586),莫里茨的弟弟。他夺去了梅泽堡,纳姆贝格和迈森主教区。最后一位梅泽堡主教,“西多尼乌斯”迈克尔
·海尔丁于1561年死于维也纳。皇帝要求选举新主教,但是奥古斯特通过强力选举他八岁的儿子亚历山大管理主教国。亚历山大于1565年去世后,他就亲自管理主教国。最后一位天主教主教,纳姆贝格主教普弗拉格主教死时(1564)也故事重演,选侯没收了纳姆贝格主教区,禁止天主教信仰。那些坚持天主教的大教堂教士只被允许坚持信仰10年。1581年,最后一任迈森主教,豪格维茨的约翰辞职,1587年改信新教。教会领地也落到了萨克森手中,大主教分部也不复存在。
克里斯蒂安一世(1586-1591)
约翰··乔治一世(1611-1656),三十年战争在约翰·乔治选侯统治期间(1611-1656)爆发。在这场战争中,选侯最初保持中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听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建议。直到帝国将军蒂利进军萨克森之后,萨克森选侯选侯才加入瑞典。但是在诺德林根战役(1634)后,选侯与皇帝达成了《布拉格和约》(1635)。在条约中,萨克森得到了原为波西米亚领地的上卢萨蒂亚和下卢萨蒂亚边区,另外已经世俗化的教会领地地位不会改变。但是瑞典人的报复是蹂躏了这里整整十年。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使萨克森彻底丧失了沿着易北河扩张领土的可能性,普鲁士的优势也得到了加强。1653年,新教联盟的指令传到了萨克森,因为选侯成为了新教帝国领地联盟的领袖。在接下来的几任选侯期间,宗教问题并不突出;严格的路德宗信仰仍然是主导信仰,任何其他信仰都被禁止。
约翰·乔治二世 1656年-1680年
约翰·乔治三世 1680年-1691年
约翰·乔治四世 1691年-1694年
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 1694年-1733年
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 1733年-1763年
腓特烈·克里斯蒂安 1763年
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
1763年-1806年,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终结,萨克森变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萨克森选帝侯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成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位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
萨克森国王
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 1806-1827年
安东 1827年-1836年
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 1836年-1854年
约翰一世 1854年-1873年
阿尔贝特 1873年-1902年
格奥尔格一世 1902年-1904年
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 1904年-1918年
萨克森王位继承人
1918年革命后,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被推翻,他的后裔自称为迈森藩侯。
腓特烈·奥古斯特三世 1918年-1932年
腓特烈·克里斯蒂安二世 1932年-1968年
玛利亚·艾曼努艾尔 1968年至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