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海采珠 | 抒情诗词赏析

 老刘tdrhg 2018-11-23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 读


  

  这是一首有名的悼亡词,这首词是苏轼怀念他的爱妻王弗的。公元1055年,苏东坡与王弗成婚。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中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就谢世了。这对苏轼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这首词的上片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不思量,自难忘”,人虽已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啊!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轼,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她蕙质兰心,明事理。这十年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诗人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挂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杀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不出“我”了。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妻的深切怀念。


  这首词下片的前五句是记梦的。“夜来幽梦忽还乡”,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融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后面三句,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妻,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诗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赏 析


  

  好的诗词之所以流芳百世,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人们的某些共同感受。这首诗就是这样的,它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前两句“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封建社会里,由于交通困难、人情轻薄等许多原因,一般人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可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诗人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


  五、六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纯是写景,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槲树、枳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中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却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秋野·其二

◎杜甫

易识浮生理,难教一物违。

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

吾老甘贫病,荣华有是非。

秋风吹几杖,不厌北山薇。


赏 读


  

  杜甫《秋野》诗有五首,这是其二。诗中概括了历尽沧桑者对人生、对世事的深切体验,展示了老年杜甫安贫乐道、不慕荣华的心理世界。


  首联两句,是对人生、对命运总的看法。浮生,指短暂的人生。古人对人生的基本看法是认为世事无定,生命短促。杜甫自然也是持同样观点的。这个为人们所认识的基本道理,或者说是基本规律,支配着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论是人还是物,是飞鸟走兽还是草木虫鱼,都难以违背这一规律。接下来的两联,则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用生动的事例对“浮生理”的不可抗拒作出艺术的论证。“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游鱼之乐在于有深水作为其活动的空间,鸟雀归巢是因为茂密的林木给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生存保障,然而它们所凭借的这些客观条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水势的消涨和草木的荣枯,又受着节令的影响,似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掌在掌握着它们的命运——眼下,已经是秋风萧瑟的季节,鱼鸟的欢乐又能持续多久?草木虫鱼是如此,那么人生的状况亦无例外,“吾老甘贫病”与“荣华有是非”,则饱含了杜甫对人生、对世事更为丰富的体验。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劫难,目睹了朝野的纷争与变迁,对宦海的沉浮、荣华富贵的转瞬即逝,有着十分深切的感受,于是在艰难之中贫困自守,清静修身,决不为荣华和虚名而孜孜以求。“荣华”,本指草木开花,引申为昌盛显达。古人以为,有荣华者,必有憔悴。杜甫对荣华“有是非”的理解,道出了事物的客观本质。尾联两句,则把现实同历史联系起来,引用伯夷、叔齐首阳山采薇的典故,进一步表明了自己安贫乐道的心迹和坚守节操的志向。“几杖”,这里指拐杖。此时此刻,杜工部拄杖独立秋野,任西风掀动衣裾,虽病弱难支,头脑却十分清醒,愿意继续“不食周粟”,贫困自守,至此,一个坦白正直、“穷且益坚”的老年杜甫,以其鲜明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从而带给后人以无尽的思考——关于人生、关于世界的哲理思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