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戚继光:与传统道德不符的末路英雄,最终贫病而死

 茂林之家 2018-11-23

《万历十五年》第5期 来自冰读


一个英勇的军人不一定同时就是廉洁的将领。戚继光不像海瑞,无法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


受张居正牵连,这位明朝最耀眼的武将晚景凄凉,一贫如洗以致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拿不出,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没有戚继光的明朝部队败在努尔哈赤手上,已成定局。


重文轻武


昨天我们说的是文官集团中的楷模,海瑞。海瑞一生坚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却为官场所不容。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绝望地递上辞呈,却终究被当作朝廷的“形象大使”而不准去职,最后于万历十五年死在了任上。


海瑞死后没多久,另一位武官中的模范代表也郁郁而终,他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画像(图/网络)


我们前天有说过,万历皇帝曾经想要亲自操练御林军,于是借着看自己陵墓的名义几次视察禁军。文官集团表示不开心,皇上难道要开始重视武官了吗?于是他们纷纷上书劝阻,万历皇帝只能屈服了,不再过问禁军一事。


这也反映出明朝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特征,那就是重文轻武。

 

文官与武官的做事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本朝的文官向来把维持各方面的平衡作为施政的标准,他们可以用经济手段、政治手段、法律手段等等,但唯独不会诉诸武力。


在他们的观念里,事情发展到动用武力的地步不能证明动用武力是必要的,而是证明了行政的失败。


相比于文官奉行中庸之道,标榜稳健和平的性格,武官则着眼于追求实效,不避极端。


不顾损伤地冲锋陷阵与不顾城池地果断撤退,这在文官们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部队迅速投入战斗,那是贪功冒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按兵不动,等待战机,又是畏缩不前,玩敌养寇。


倘若克敌制胜,在文官看来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一旦发生事故,譬如士兵掠夺百姓,处分则由武官来背。

 

这种重文轻武的倾向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时期,等到一百多年后文官集团成熟,文官们的地位上升到历史最高,武官们的地位也相应降至历史最低。


强军改革



这种制度、风气的后果就是本朝军事的严重败坏。


北方边境屡遭入侵,著名的土木之变中,正统皇帝曾为敌军所俘。东南沿海也是倭患不息,曾有一股五十至七十人的海寇深入腹地,越过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绕着南京兜了一个大圈子,杀伤超过四千余人,而南京的十二万驻军却拿他们无可奈何。倭寇们甚至还能在内陆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明英宗朱祁镇曾率兵亲征瓦刺,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被俘,后被释放回国(图/网络)


面对这种情况,戚继光开始了一系列强军改革。

 

戚继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并训练一支新的军队。当时,东南海防被攻破,倭寇问题已经发展到政府不得不重视的地步。政府只能批准了戚继光的新军计划,并加征新税作为新军招募与训练的费用。


新军的招募原则是只收农民而不收城市居民。戚继光认为市井之人都是狡猾无赖之辈,尤其是那些脸色白皙、眼神轻灵、动作轻快的人一概不收。


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些一刀切,却极为高效地筛选出了适合的兵源。当时士兵社会地位较低,工资也不高,城市中大多是无业游民来兵营解决食宿,一有机会就想着开溜,这样的人无疑是害群之马。

 

再看看戚继光是怎么练兵的。戚继光招来一群老实木讷的农村人后,首先做的就是道德上的劝说。在对士兵的训话里,戚继光谆谆告诫他们应懂得感激,换位思考:


“你们平常在家种地,风吹日晒,多辛苦啊,最后收成也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如今你们每天就算刮风下雨,袖手高坐,每天的工资也一分不少你的。这钱,都是来自于和你们同样辛苦种地的其他农民啊。他们养你们,你们倘若不杀贼保护他们,那养你何用呢?纵使军法容得下你,天理也容不下你!”


其次是确立铁一般的军法,军法精神在于“集体负责”,戚继光为此创立了“连坐法”。一队官兵必须互相督促、勇往直前,一人退缩一人被斩,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队长殉职全队逃生那全队都斩。道德义务的劝说激发了这些老实木讷的底层群众的共同信仰,再加上军法严明,赏罚分明,一支遵守军纪、战无不胜的队伍就这样建立起来。

 

在作战技术上,戚继光亦有重大改进。在戚继光以前,军队重视的是个人武艺。拳师、打手等在军队里备受推崇,普通士兵的作战能力则与地痞流氓无异,这样的军队自然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


戚继光注意到这点后,对作战动作进行三段式分解,即“起——止——当”,并发明众多姿势动作,要求所有人熟练掌握,以期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


除了要求士兵掌握娴熟的技术,戚继光更注重一个小部队里的武器配合。他把十二人配置为一个步兵班,十二人分别手执不同的武器,站在不同的位置,职能也各不相同。


这样的安排使一个小队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更加灵活,作战能力也大大提高。这种阵型后来被命名为“鸳鸯阵”。


▲戚家军常用的的攻击阵式(图/网络


鸳鸯阵虽然行之有效,战无不克,但本质上依然是戚继光用兵如神,从策略上进行的军事改革,而没有建立起一支现代化的军队。


士兵们的护甲较为劣质,武器也以藤牌、毛竹、铁叉等作为标准配置,鸳鸯阵中的十二人里仅配有一把火器“镋钯”。镋钯是可以发射带有爆仗的箭的一种装置,杀伤力较小。


荡平倭寇



明朝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曾提出过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要求增加军费,扩充军备,提高军事效率等,均未被中央采纳。戚继光则一直老老实实捣鼓自己的鸳鸯阵,而这恰恰是戚继光的更高明之处。

 

戚继光对变革的追求,既不是海瑞那样承袭祖制,也不像张居正那样野心蓬勃,可能与申时行更为相似。


他的成功,可以用两个词总结:一是清醒,二是务实。


戚继光的清醒在于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


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内,谁想要极端强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这个庞大的帝国用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各个机构之间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互相推诿、办事拖沓自然不可避免。而没有高效率的行政组织相配合,纵使真的建成现代化的军事力量,也难以发挥,这就是俞大猷所没有看到的了。


而戚继光的务实在于他向当时的政治环境做出妥协,在职责范围内脚踏实地地做到了他所能做到的极致。


戚家军在戚继光卓越的指挥下创造了无数的胜利记录。自1559年开始,这支部队屡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威名远播。


到1564年,倭寇已被戚继光基本荡平了。


▲戚家军得胜图(图/网络)


英雄末路



倭寇问题解决了,北方的边防依然面临威胁。明朝为加强北方防务,将长城沿线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称之为九边重镇。蓟州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拱卫京师,是九镇中最重要的一镇。


1568年,戚继光被调到蓟州担任总兵官。

 

北方的情况和南方不同,威胁来自边外的游牧民族。俺答对各部落的联合及骑兵流动性强的天然属性,让明朝驻防军队束手无策。


戚继光到蓟州的第一件事仍是改进军备,训练部队。但是,文官集团怎会允许一名声望高、能力强的将领在京畿“胡作非为”呢?


幸运的是,戚继光受到了一位朝廷重臣的赏识,而这位朝廷重臣亦有重整军备的想法。他就是内阁大学士张居正。


张居正对戚继光极度信任,又权倾朝野,为戚继光的改革提供了极大便利。凡是故意跟戚继光为难的文官,都被张居正以各种手段悄无声息地迁调,蓟州军因此得以顺利开始训练,并接受了优厚的财政款项以改进军备。

 

戚继光把“鸳鸯阵”又搬到了北方的战场上来,不过稍作变动,核心理念依然是促进各兵种的协作,而战车的使用成为新鸳鸯阵的重要组成部分。


戚继光所使用的战车一辆要搭载二十人,其中十人直接附属于战车,任务是施放“佛郎机”,“佛郎机”是当时的一种轻型炮。当然也有少部分战车搭载的是“大将军”,即杀伤力更大的重型炮。另外十人依然是拿着藤牌,镋钯等,用鸳鸯阵的战术上阵杀敌,稍有差异的是藤牌手负责砍马蹄,长枪手则将敌军挑刺落马。


戚继光的改革取得了成效,他的军队编制严明,器械犀利,使得蓟门成为当时边境第一军。不久,俺答放弃了骚扰政策,立誓不再侵犯,边境又开始了友好互市。

 

仗打完了,练兵就没那么紧张了。戚继光提议修筑长城,虽然遭到无数反对,但是在张居正的支持下还是如期开工,这一修就修了十多年。


▲戚继光主持修建、复建的金山岭长城,以其视界开阔、敌楼布满、修建防护系统功用独特而著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图/网络)


这是戚继光干的最后一件事,也是张居正改革里为数不多的没有付之流水的贡献。

 

我们之前说过,张居正死后被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大清算。文官集团的记性是很好的,每个人的背后都能扯出一张关系网,这一张张复杂的关系网被深深印在每一个文官的脑海里,成为他们欺软怕硬、结党营私的依据。


现在张居正死了,与张居正关系密切的戚继光自然也没好果子吃。他被革职回家,晚景凄凉,一贫如洗以致连看病吃药的钱都拿不出,最终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英雄末路,令人扼腕。

 

总结



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体格强健,动作敏捷,乐于亲身示范格击、攀援等技巧,而在繁忙的军务之中,他还抽空写作他的军事著作和诗文,其文才可与文官一起饮酒赋诗,往来酬对。


难以想象的是,作为一名堂堂的军队高级将领,他居然对泼悍的夫人隐瞒了五位庶子的存在。此外,他一方面为士兵生活的痛苦洒下英雄泪,免除他们砍柴的劳役,让总兵府除夕夜竟然没了煮饭的柴火;另一方面也会点一道名菜外卖,从百十里外打马送过来。


他被参劾的理由之中, 有一条就是他在蓟州的账簿不知去向。《明史》本传把他和俞大猷比较, 说他“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也是用委婉的措辞证明了一个英勇的军人不一定同时就是廉洁的将领。


黄仁宇教授评价他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


他不像海瑞,无法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

 

总而言之,戚继光是明朝最耀眼的武将,也是历史上最传奇的几位将领之一。他立功无数,为保卫明朝的国土完整和国民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而戚继光的不幸则在于他在蓟州推行的整套措施打破了文官集团力图保持的平衡,同时他还是张居正的亲信,手握重兵,因而被诬陷有造反之嫌。


黄仁宇先生在本章的结尾写道,“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


西班牙的舰队此时已出征英国,而明帝国却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机会,三十年后,没有戚继光的明朝部队败在努尔哈赤手上,已成定局。

 

明天是我和你共读《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期。本书的最后一位人物是明代思想家李贽,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明朝后期社会思想的变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