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家庭的悲剧,是从不好好说话开始的

 昵称49761456 2018-11-24

每天读点有用、有趣、有态度的育儿干货

文 | 凌双

来源 | 遇见in飞凡心理(ID:fei-xinli)



创伤心理学的研究显示:言语上的虐待无异于灵魂的谋杀


不断地批评、辱骂、轻视、不合理的期待等等,会像身体伤害和性伤害一样,给人带去创伤和羞耻感。


这种情感上的无形伤害,甚至远比其他形式的伤害更为持久、深远。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蔡康永说:说话之伤,都是暗伤,自带缓释效果。若无人点醒,至死不知。


你永远不知道你一句无心的回答,对亲人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1



最近,台湾的一则广告,就做了这样真实的测试。


他们以广告试镜为名,邀请了几组家庭。


面对镜头,试镜者回忆对亲人语气不好的场景。而此时,另一个房间的家人打来电话,催他或她赶紧过去。


试镜者被要求模拟当时的语气,不知情的家人却当了真。镜头记录下的,是家人的失落、沮丧甚至眼泪,当然,还有试镜者深深的内疚。



 家庭一


四五岁的女儿在摄影棚等妈妈一起试镜,可妈妈还没到。


心急的女儿连着打了两三通电话。


可等待她的,不是温柔的安抚,而是同样焦急,甚至不耐烦的回答:


“你要干嘛?我在骑车快要到了!等一下!”

“是要怎样?烦耶干嘛?一直打!你一直打干嘛啦。烦咧!拜拜!!”


随着妈妈语气不耐烦的加强,女儿的表情从失落、委屈、最后挂了电话,忍不住就哭了……



而在隔壁摄影棚的妈妈,直到看见工作人员提供的当下视频,才知道原来自己不经意的情绪性回答,给女儿造成的是深深的伤害。


 家庭二


一家三口。女儿已经工作,爸妈在摄影棚等她从路上赶来。


妈妈拨通女儿电话,还未开口,就听见女儿一句:“喂,干嘛啦?”


妈妈瞬间有些小心翼翼:“诶那个,他说你要赶快过来啊。”


在稍稍催促了几句后,女儿在电话里快速答道“好啦,先这样拜拜。”


几分钟后,妈妈再次拨通女儿电话:


“我都快到了你干嘛一直打啊。”

“我就快到了啊,我在走路哪知道多久会到。”


此刻,妈妈的脸上,是低沉,委屈,还有一丝不知所措。



隔壁摄影棚的女儿看到妈妈的表情



鼻子突然一酸:



她说:“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事情,没有办法顾到别人感受。所以当你真的看到的时候,你会很难过。因为你不想伤害他。”


 家庭三


老爸拨通女儿电话:


“我在路上了,等下再打给你好不好?”

“我。在。路。上。”


老爸再次拨通女儿的电话:


“不是跟你讲过,我快到了吗?先不要打了啦,烦诶!”

“不要烦啦,拜拜。”


老爸本来还在电话里想和女儿开玩笑,但当女儿说出“不要烦啦”的时候……



他的笑脸,顿时消失了……



尽管像视频中的所有家庭那样,女儿终于像老爸说出了那句“对不起”。



但,亲子沟通中随处可见的语言伤害,并不像视频中那样被我们时时刻刻注意,时时刻刻修复。



2



为什么对亲近的人有时候往往会更不耐烦?


有人分析,这源于我不会受到伤害”的潜意识,其实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心理体验。


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经验的核心是个体分离带来的“存在性焦虑”,而建立亲密关系正是为了应对这种基本感受。一旦亲密关系因为种种原因被打破,断裂感带来的将是恐惧与空虚。


试着想想,如果你所在乎的人,言语行动间透露出敷衍、冷淡或是厌烦来,你会不会也有心里一阵被掏空的感觉?


你一句无意的回答,对家人来说却是言语的中伤。


而长期以往,就会形成“内在的批判声音”,这是一种内化了的批评声,常常存在于一个人的大脑中,会在他做某些事情或者评价自己时出现。


图片来源:电影《步履不停》


有点像自言自语,但是却对自己充满了否定和批判,会让一个人变得更加自卑。


在一些消极事件发生时,有些人脑中会出现这种声音。


比如“我不够好,所以好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者“倒霉的事情就会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一无是处”等等。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承受着外界的苛责与批判,他们人格中消极一面就会得到滋养,不断壮大,这一面被称为“反自我”。


也就是说,常常被苛责的孩子,即便成年后苛责他们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也会把这个人对他的态度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态度,时常苛责自己。


Facebook上一组亲子教育图片列举了“坏父母”的11种表现,其中有7种都是不好好说话造成的,例如:


如果你的孩子不能坚持自我,那是因为他们小时候你总是在公共场合批评教育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很容易生气,那是因为你给他们的赞扬不够,他们只有行为不当的时候才能得到注意;


如果你的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那是因为你总是命令他们,不在意他们的感受;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神神秘秘的,什么都不告诉你,那是因为你总是爱打击他们;


……


作为父母,你要非常清晰地意识到,言语伤害对孩子影响深远。


它所有的痕迹都刻在了孩子心里,而且确实会改变人的生理结构——大脑结构


若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带着一个“受损”的大脑结构一直到成年,就别在成长过程中用“暴力语言”伤害他。


作为孩子,我们总免不了和父母发生一些观念上的冲突。


我们可以默默地听,再慢慢安抚长辈。


比如运用心理学的巴纳姆效应,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


什么叫巴纳姆效应?就是人们普遍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比如“其实你表面逞强,内心却无比脆弱善良”等。


久而久之,长辈的唠叨慢慢减少。


例如“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这种事情,很多人会觉得父母唠叨又管得多。


但是换一种想法,想想父母的出发点,就会知道全世界只有父母,才能对我们有这种无微不至的挂念和关心。


只需要笑着回答:谢谢妈,知道你是为我好,但是我还不太冷,如果今天我出去感觉到冷了,我明天主动加衣服好吗? 我会好好照顾自己的。   


妈妈即使会很担心,相信也不会太过固执了。



黄执中


《奇葩说》的老奇葩、“辩论之神”黄执中说:


人生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问题都出在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困扰,说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


而心理学,这门研究人类心理发展过程的科学,应用到生活中,或许也就不过一句话:


如果爱,请慢慢地,好好地,和我多说一些话。


亲 爱 的 们,看 完 记 得 在 文 末 点 个 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