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学概念·寄托

 江山携手 2018-11-24
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原指寓意,如晋王羲之《兰亭序》云:“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后来被文学家所运用,于是逐渐成为古代文学创作的一个美学原则。如清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初学词求有奇托,有寄托则表里相宜,斐然成章。既成格调求无寄托,无寄托则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寄托,指文学家运用比兴手法,藉物寄信,因事托意,由近及远,在具体事象的描述中,蕴涵无限感慨和窅渺的思致,让人读后,产生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寄托之作,既区别于直接抒情述志,更不同于单纯咏物状景,与一般的情景交融也不属同一个概念。寄托的显著特点是,诗人真实的思绪深潜在作品具象及其表面的意义背后,构成复合意蕴。古人对运用各种文体写作几乎都提出过寄托的要求,如叶燮肯定戏曲家学习屈原“不得于君,其忧愁之思,托之美人香草”(《巢松乐府序》)。柴虎臣论小说创作“必有托寄”(《李卓吾评定小说序》)。“寄托”说在诗、词创作中尤为盛行。它最典型的型态是,借美人香草以表达政治和伦理愿望。乔亿《剑谿说诗》)卷下:“张衡《同声歌》,繁钦《定情篇》,托为男女之辞,不废君臣之义,犹古之遗风焉。”袁枚《随园诗话》卷一四:“写怀,假托闺情最蕴藉。”林昌彝《海天琴思录》卷三:“才人畸士身世之感,往往借倡妓、优人自写身分,悲歌慷慨,情见乎词。”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卷上:“要之情有所寄,则思妇怨女之辞,可以悟君亲于顷刻。”所以他认为辛延年《羽林郎》、曹植《美女篇》、宋子侯《董娇饶》、繁钦《定情篇》“皆非漫为婉媚以摇动人心,其大旨实有在耳”。一篇作品表面上看是男女情词,其实是写君臣之遇和友朋之义;香花奇草的诗句,其实也不是以状写植物和景观为目的,而是表现人物的品格和志性。这种美人香草的写作传统起自《诗经》、《楚辞》,为后来诗人继承发扬,比兴寄托说也以此为最重要的内容。其次,借游仙诗以寓托身世和对现实的深思优虑。郭璞以写《游仙诗》著称于世,钟嵘《诗品》评这组作品,“词多慷概,乖远玄宗。其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敢翼栖榛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这正好揭示了游仙诗的寄托实质。厉鹗有《游仙诗三百首》,他在序里谈到写这组诗的缘起和作品的寄托,“予闲居寡欢,偶尔缀韵,辄成百章,大要游思吃语,杂以感慨。”人评其“语带烟霞,有云愁海思之遗”(陈鸿寿《樊榭山房外诗引》)。借话仙境,喻写人寰,这构成了“寄托”说的第三种特点。再次,以寄托之心咏物,则所咏事物无不蕴含深意。施补华《岘佣说诗》:“咏物必有寄托,如《观打鱼歌》‘众鱼常才尽却弃,赤鲤腾跃如有神。潜龙无声老蛟怒,回风飒飒吹沙土’,见贤才被困,愤懑无聊光景。‘君不见朝来割素髻,咫尺波涛永相失’,告以爱惜贤才之意。‘既饱欢娱亦萧瑟’,更为饕餮者戒。”“又《观打鱼》:‘日暮蛟龙改窟穴,山根鱣鲔随风雷。干戈兵革斗未止,凤凰麒麟安在哉?’见严法暴政,贤才引避,又是一种寄托。”以上说明,寄托的对象可以无所不包,寄托的内容也可以应有尽有。“寄托”说既满足了尊奉“主文谲谏”的人委婉表达讽喻之见的要求,也符合渴望曲尽各种隐衷而又不愿明白直陈心迹的诗人口味,所以长期遭到众多诗人普遍的推崇。总之,应该肯定,“寄托“说作为一种文艺创作的规律,有助于形象思维与意境的拓展。但是,矫枉过正,如果作为普遍的艺术法则,一切创作都要必须循此而行,那就反而变成了束缚心手的框套,其片面性也是明显可见的。(邬国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